地表物質循環

地表物質循環是地理環境的特點之一。包括大氣環流、洋流系統及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是地理環境的特點之一。包括大氣環流、洋流系統及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有三種模式:①低緯度模式,稱哈得萊正環流圈,即空氣在赤道上升以反信風形式在高空中流向熱帶,在熱帶下沉到地面,然後又以信風形式回到赤道;②中高緯度模式,稱為斐瑞爾逆環流圈,即地面為西風帶,高空為東風;③60度以北的副極地地帶形成了正環流圈,在地面形成了極地東風帶。洋流系統在北半球形成順時針方向的循環運動,在南半球形成逆時針方向的環流。水從水域、土壤或植物的表面蒸發,進入大氣後凝結,復以大氣降水的形式回到陸地或海洋中。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是生物從環境中吸取養分產生有機物,有機物被分解後重返環境進行再循環,其中包括水循環、氣態循環、沉積循環3種主要的循環類型。水循環是指上物體中的水通過蒸騰作用返回到環境中。氣態循環主要以氧、二氧化碳、氮為代表,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同化與水反應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時向大氣中釋放氧氣。沉積循環以磷、硫、碘循環為代表。沉積物主要通過岩石的風化作用和沉積物本身的分解作用將它從岩石中釋放出來,轉變為生態系統可以利用的營養物質,最終又沉積在大海中並轉變為新的岩石。
關聯詞:大氣環流 水循環
地槽-地台說 地槽—地台說是傳統的大地構造學說,在板塊構造學出現以前地質學界占主導地位。此說認為,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脈或島弧的地區,都曾是地殼的活動地帶—地槽,這裡地殼升降運動的幅度和速度都較大,沉積物達到很大的厚度,構造變動和岩漿活動強烈,變質作用顯著。地台也稱陸台,代表地殼上比較穩定的地塊,其輪廓呈渾圓狀,在現代地形上一般表現為丘陵起伏的波狀平原、低山綿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傾的大陸架淺海地區。除幅度不大的整體升降運動外,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強烈。地槽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由下沉而轉為上升,經過褶皺變質,逐漸變成穩定的地台。在地殼演化的不同地質時期內,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陸台轉變,因而地槽的面積逐漸縮小,地台的面積逐漸擴大。根據槽台論的基本觀點,地殼的發展和地表形態的演化,大致經歷了太古代和元古代、古生代後期、石炭紀到二迭紀、從侏羅紀開始到白堊紀、新生代五個主要發展階段。此學說說後被板塊構造學說所取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