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級行政區,指與地區行政地位相同的行政區,介於省級行政區與縣級行政區之間,為省、自治區的行政分區。1970年,隨著“專區”改稱“地區”,官方對“專級行政區”(專區級行政區)改稱“地級行政區”。從1988年至今,僅存四種類型的“地級行政區”,即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截至2015年4月,中國大陸地級區劃總計334個:291個地級市、30個自治州、10個地區、3個盟。

949~2002年

1949年

地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

全國(不含台灣省)行政區劃之專級行政區(第二級地方)共293個,其中195專區、8盟、54省轄市、21行政督察區、4行政區、1行署區、1特區、1直轄區、1監時委員會、2行署、1礦區、3基巧、1噶本(根?《中國政區地理》,劉君德主編)。其時由於正處共產黨政權穩定時期,主要國民政府時期的區劃體制。

1959年

共有153個專區級行政區(不含台灣省和西藏地方),4行政區、119專區、29自治州和7盟,另外省轄市為納入。

1983年

隨著1983年開始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隨之出現全局性的地、市合併——建立中心城市。目的是打破多年來市縣之間的行政壁壘和城鄉分割、工農分的格局,發揮中心城市對農村拉動作用,但後來弊端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不具備經濟輻射能力的城市強行升格,與轄縣矛盾加大,弊端明顯。在各個省、自治區,省、縣、鄉三級行政體制實際為省、地、縣、鄉四級行政體制由此造成諸多弊端。一是中央政府的政令不暢;二是財力過於集中地市一級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忽視縣級建設。

2002年

湖北、浙江等部分省漸漸實行在經濟上省直管縣的辦法,行政管理層級開始出現變化,如湖北省出現局部的“省直管市”——省政府直接管轄的“縣級市”。

區劃沿革

截至2015年4月

年份 合計 地區 自治州 行政區 地級市
1983 323 138 31 8 1 145
1984 323 135 31 8 1 148
1985 327 125 31 8 1 162
1986 325 119 31 8 1 166
1987 326 117 30 8 1 170
1988 334 113 30 8 183
1990 336 113 30 8 185
1991 338 113 30 8 187
1993 335 101 30 8 196
1994 333 89 30 8 206
1995 334 86 30 8 210
1998 331 66 30 8 227
1999 331 58 30 7 236
2000 333 37 30 7 259
2001 332 32 30 5 265
2002 332 22 30 5 275
2003 333 18 30 3 282
2004 333 17 30 3 283
2005 333 17 30 3 283
2006 333 17 30 3 283
2007 333 17 30 3 283
2008 333 17 30 3 283
2009 333 17 30 3 283
2010 333 17 30 3 283
2011 332 15 30 3 284
2012 333 15 30 3 285
2013 333 14 30 3 286
2014 333 12 30 3 288
2015 334 10 30 3 291

各省、自治區地級行政區列表

華北地區(行政區劃代碼以1開頭),共34個地級行政區
河北省 (11個) 山西省 (11個) 內蒙古自治區 (12個)
石家莊市 太原市 呼和浩特市
唐山市 大同市 包頭市
秦皇島 市 陽泉市 烏海市
邯鄲市 長治市 赤峰市
邢台市 晉城市 呼倫貝爾市
保定市 朔州市 通遼市
張家口市 忻州市 烏蘭察布市
承德市 呂梁市 鄂爾多斯市
滄州市 晉中市 巴彥淖爾市
廊坊 市 臨汾市 興安盟
衡水 市 運城市 錫林郭勒盟
阿拉善盟
東北地區(行政區劃代碼以2開頭),共36個地級行政區
遼寧省 (14個) 吉林省 (9個) 黑龍江省 (13個)
瀋陽市 長春市 哈爾濱市
大連市 吉林市 齊齊哈爾市
鞍山市 四平市 牡丹江市
撫順市 遼源市 佳木斯市
本溪市 通化市 大慶市
丹東市 白山市 伊春市
錦州市 白城市 雞西市
營口市 松原市 鶴崗市
阜新市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雙鴨山市
遼陽市 七台河市
盤錦市 綏化市
鐵嶺市 黑河市
朝陽市 大興安嶺地區
葫蘆島市
華東地區(行政區劃代碼以3開頭),共77個地級行政區
江蘇省 (13個) 浙江省 (11個) 安徽省 (16個) 福建省 (9個) 江西省 (11個) 山東省 (17個)
南京市 杭州市 合肥市 福州市 南昌市 濟南市
無錫市 寧波市 蕪湖市 莆田市 贛州市 青島市
徐州市 溫州市 蚌埠市 泉州市 宜春市 淄博市
常州市 紹興市 淮南市 廈門市 吉安市 棗莊市
蘇州市 湖州市 馬鞍山市 漳州市 上饒市 東營市
南通市 嘉興市 淮北市 龍巖市 撫州市 煙臺市
連雲港市 金華市 銅陵市 三明市 九江市 濰坊市
淮安市 衢州市 安慶市 南平市 景德鎮市 濟寧市
鹽城市 台州市 黃山市 寧德市 萍鄉市 泰安市
揚州市 麗水市 阜陽市 新余市 威海市
鎮江市 舟山市 宿州市 鷹潭市 日照市
泰州市 滁州市 濱州市
宿遷市 六安市 德州市
宣城市 聊城市
池州市 臨沂市
亳州市 菏澤市
萊蕪市
中南地區(行政區劃代碼以4開頭),共83個地級行政區
河南省 (17個) 湖北省 (13個) 湖南省 (14個) 廣東省 (21個) 廣西壯族自治區(14個) 海南省 (4個)
鄭州市 武漢市 長沙市 廣州市 南寧市 海口 市
開封市 黃石市 株洲市 深圳市 柳州市 三亞市
洛陽市 十堰市 湘潭市 珠海市 桂林市 儋州市
平頂山市 荊州 市 衡陽市 汕頭市 梧州市 三沙市
安陽市 宜昌市 邵陽市 佛山市 北海市
鶴壁市 襄陽市 岳陽市 韶關市 崇左市
新鄉市 鄂州市 張家界市 湛江市 來賓市
焦作市 荊門市 益陽市 肇慶市 賀州市
濮陽 市 黃岡市 常德市 江門市 玉林市
許昌市 孝感市 婁底市 茂名市 百色市
漯河市 鹹寧市 郴州市 惠州市 河池市
三門峽市 隨州市 永州市 梅州市 欽州市
商丘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懷化市 汕尾市 防城港市
周口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河源市 貴港市
駐馬店市 陽江市
南陽市 清遠市
信陽市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
揭陽市
雲浮市
西南地區(行政區劃代碼以5開頭),共53個地級行政區
四川省 (21個) 貴州省 (9個) 雲南省 (16個) 西藏自治區 (7個)
成都市 貴陽市 昆明市 拉薩市
綿陽市 六盤水市 昭通市 昌都市
自貢市 遵義市 曲靖市 日喀則市
攀枝花市 銅仁市 玉溪市 林芝市
瀘州市 畢節市 普洱市 山南地區
德陽市 安順市 保山市 那曲地區
廣元市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麗江市 阿里地區
遂寧市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臨滄市
內江市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
樂山市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資陽市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宜賓市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南充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達州市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雅安市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廣安 市 迪慶藏族自治州
巴中市
眉山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
西北地區(行政區劃代碼以6開頭),共51個地級行政區
陝西省 (10個) 甘肅省 (14個) 青海省 (8個) 寧夏回族自治區 (5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4個)
西安市 蘭州市 西寧 市 銀川市 烏魯木齊市
銅川市 嘉峪關市 海東市 石嘴山 市 克拉瑪依 市
寶雞市 金昌市 海北藏族自治州 吳忠市 吐魯番市
鹹陽 市 白銀市 黃南藏族自治州 固原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渭南市 天水市 海南藏族自治州 中衛市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漢中市 酒泉市 果洛藏族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安康市 張掖市 玉樹藏族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商洛市 武威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延安市 定西市 塔城地區
榆林市 隴南市 阿勒泰地區
平涼市 哈密地區
慶陽市 阿克蘇地區
臨夏回族自治州 喀什地區
甘南藏族自治州 和田地區

省直管縣

省直管縣——即由省、自治區政府直接管轄縣、縣級市。自2002年起,浙江、廣東、河南、遼寧、湖北等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在財政上省直管縣的試點,浙江甚至已經在一些社會管理事務上進行省直管縣的試點。隨著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上省直管縣,勢必會最終實現省全面直管縣,這是一個趨勢,但是短期內成為現實難度很大。

十一五將取消“地級市”,1980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地級市”的設立原意是想打破行政壁壘和城鄉分隔,發揮中心城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在目前財政轉移支付和分稅制的情況下,“地級市”往往成了抽水機,為了中心城市的發展,截留轄屬縣的資金,從而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而“地級市”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多了一個環節,反不利於政令的暢通。而且每年單工資損耗財政之巨上億計。

全國地級行政區人口與面積數據地圖

地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

相關連線

http://photo.163.com/photos/otvs/55737278/148198514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