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與地理學家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是英國地理學家約翰斯頓著作的一部人文地理學作品。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在西方地學界受到廣泛重視。該書自1979年首版後,每過四年便要修訂增補,以求跟蹤人文地理學最新的發展,因此該書始終保持“當代性”。到1997年已經出版至第五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作為一種以歷史為主線的著作,其科學社會學內容比重極大。首先,全書共分九章,但一、七、九這三個章節基本上是從科學社會學角度來論述的,並且其他章節這種視角也很明顯。在第一章中,他開篇就寫道:“從本質上講,背景是指從事這門學科研究的人群,研究一門學科就是研究一個含義有層次系統的社會,它有一套肯定否定機制,有一套機構體系。”這實質上說明的是一個學科的研究體制問題,即科學社會學所言的科學的社會結構,他本人也強調,“在研究一門學科的時候,實際上要研究的是社會中的社會。”“要做團體社會學的探索”。而接下來,作者從地理學學術活動的職業結構上來介紹英美地理學家從學生到教授的職稱評審過程,然後又在“學術研究的環境”中論述地理學家的社會角色一研究者、報導者、資料整理者、教育者、地理知識生產與傳播者等,並且還認為每一門學科都有一個獨立的學者團體,許多是若干個相互聯繫的團體組合,實質上是“地理學家共同體”的涵義。該書第一章標題是“地理學的學科性質”,但從所述內容上看,作者並沒有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鑑定地理學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如區域性、綜合性、人地性、PRED性等,而是從科學社會學角度論述了地理學研究的社會背景,尤其是學科體制問題(地理學家的成長機制、學科共同體制)和地理學家的社會角色等問題。

在第七章中,約翰斯頓集中討論了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套用地理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另一個是這種套用地理學應該為誰套用,也即關聯性問題。該章中,他首先指出套用地理學產生的背景,一是社會背景,即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壓力,這必然使地理學家研究主題轉向套用;二是體制背景,即高等教育體制(尤其是在英國)日益注重套用性工作,這就迫使地理學家走向套用研究。在此基礎上,原先從事純學術研究的學院式地理學必然受到嚴重衝擊,而按照社會學家巴里·巴恩斯的科學社會學理論,純學術研究主要集中於大學。這就是約翰斯頓所論述的地理學“學院式地理學醒悟和幻滅”的問題背景之一,學院式的地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純學術性的問題,很少注意與社會的關聯。同時,約翰斯頓還引用了雷克呂、克魯泡金、皮特等人的觀點認為19世紀後期“與社會關聯的地理學的起源”後來由‘檄進派”重新發現並與自由主義“訣裂”,學院式的、自由派的地理學必將退出歷史舞台。作者贊同哈維的觀點,認為地理學家不可能是中立的,他們的工作必定對社會內部某一特殊利益集團有價值,並且地理學家要參與對國家福利的重新評價,將注意力集中於對個人選擇和集體行為二者的限制方面。地理研究維度主要有科學維度、倫理維度和價值維度,而第七章中約翰斯頓的研究則從社會背景和體制背景角度對地理學研究及其組織給予了不僅是科學維度,而且是倫理維度的解釋,進一步的則是價值維度的解釋。

第九章標題為“評價”,具有總結性的性質,科學社會學的視角非常明顯。作者探討了“人文地理學家與學科發展模式”問題,論述了庫恩“範式”理論因地理學家的治學態度而產生不利影響。在此問題上,約翰斯頓引用了薩普的觀點,認為“範式”一詞涵義具有的多變性,庫恩本人曾作過兩次重大修正,而其他學者引用時又更加多變,但地理學家並不注意這種變化,造成對‘苑式”理論見解的混亂。同時,他還引用皮特的觀點認為,地理學由於長期以來一直與哲學思辨相聯繫,導致它在科學化過程中不得不遵循物理學的標準模式。這種關於‘苑式”引用和學科標準的論述,正是科學社會學家哈格斯特洛姆所強調的學科權威問題,地理學顯然應當尋找自身的科學標準和發展模式。在第九章中,他重提第一章中的主題之一一“地理學及其環境”,並集中討論了當代地理學的學術背景一學科體制與學科共同體。他引用格拉諾、古德森等人的觀點,從結構主義的角度提出作為知識系統的地理學是以科學體制中的地理學家共同體通過實踐活動創造的,是社會行為和社會知識結構的一部分,總在一定科學的和社會的結構中運行。並且認為“地理學家是在社會背景中創建和重建地理學的。”他最終對當代地理學的時代模型的總結是:①包括社會環境和地理學的相關學科等在內的外部環境對學科的內容有重大影響;②學術環境的改變會使部分年青人在學科實踐中改變老一輩的想法,同時改變年輕一代對變革的興趣;③年輕群體所表現的“思想流派”可能會導致與舊學派對立的新學派的出現;④新學派應當納入學科的職業結構中;⑤新學派的研究成果在學科成果中會占支配地位;⑥新學派成員在學科中會逐漸成為資深人士。這一模型提出了當代地理學發展的三個重要問題:①學科體制與研究內容,②學科流派及其發展,③學科主體的系統發育模式。這與科學社會學肇始者庫恩所提“範式”涵義是很相似的。庫恩“範式”理論以科學家承諾所形成的科學共同體為基礎,“範式”的修正與發展往往是學派產生和新的科學共同體的系統發育過程”。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地理學的學科性質第二章 背景第三章 系統性研究的增強和“科學方法”的採用
學術活動:職業結構近代時期的地理學舍費爾的文章及其反應
學術研究的環境探險美國系統地理學的發展
外部環境環境決定論與可能論人文地理學中的科學方法
科學的三種類別區域與區域地理學科學方法的傳播
結論結論跨越大西洋的轉換
相對未涉及的領域
結論
第四章 尋找焦點第五章 行為地理學第六章 人本主義地理學
空間差異與空間體系向一個更積極、更行為化的空間科學發展文化的和歷史的行為地理學
空間理論對行為地理學的探討對實證主義的批判與人本主義研究
反對空間分離主義繼續進展實踐中的文化地理學與人本主義地理學
系統結論
向前發展
結論
第七章 套用地理學與關聯性的爭論第八章 激進派第九章 評價
學院式地理學的醒悟和幻滅激進主義的起源人文地理學家和學科發展模式
關聯什麼?為誰關聯?現實主義的套用地理學及其環境
自由派的貢獻地方性、結構性及“新區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範式,或研究綱領,或……?
地理學家和政策關於激進派的討論未來?
變化著的背景與套用地理學自由主義者和激進派的辯論
結論

參考資料

創作背景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一書的第一版的成書時間為1978年,這正是科學社會學研究逐漸成為元科學研究的主流的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很多科學社會學家的著作成書時間與《地理學與地理學家》一書處在同一個時期。

作品思想

提出問題

從對《地理學與地理學家》一書學科審視看,它具有地理學史、地理學哲學和地理科學社會學等多重屬性。作為地理科學社會學著作,該書闡述了這樣幾個對於地理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①地理學的發展必須有其自身的獨立性社會存在,即學科體制;在該體制內,地理學家的成長有其規律,且依各國教授評選條件而有所不同;②地理學家應具有地理知識生產、地理知識傳播和地理知識服務於社會發展的多重社會角色;③地理學不僅要具有一般的科學形象,還要具有自身的科學標準,唯科學主義在地理學中是行不通的;④地理學與社會的關聯不是硬性的,地理學家在此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有其選擇研究的主體性;⑤學派的發展既是地理學新範式的形成和發展,也是新的地理學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在現有科學中,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是研究科學本身的三種基本視角,約翰斯頓的《地理學與地理學家》一書能融三者於一體是難能可貴的,尤其後者開啟了研究地理學本身的新視角。而且科學社會學已趨於成熟,其眾多理論可資地理學本身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的研究。這種導向,正如邁克·赫費南所言:“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歷史研究的實體,研究大學、學會和中國小以及在更廣的文化與政治舞台上地理學的發展”。

不足之處

該書對英美人文地理學的考察,多注重經濟地理、社會地理和政治地理,對文化地理、歷史地理和區域地理,只是在涉及根本哲學思想討論時才提到它們,而沒有單獨介紹它們的全面發展約翰斯頓本人也承認在內容、篇幅上的這種不平衡這進一步表明本書的核心線索是關於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哲學與方法論的演變的討論,而不是對實際研究的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的綜述。

後世影響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是系統、深入、全面介紹自二戰直至今日英美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潮流的唯一著作,是許多英美大學地理學史課程的首選參考書。對於英美本國的學生,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系統框架,將他們原先所知的分散零碎、深淺不一的學科知識,上升為一套彼此勾聯、有脈絡、有結構的學科史對於外國學生,除了類似的用處而外,更有一層意義,即在整體上認識英美當代人文地理掌不少到美國念地理學的外國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讀完了這本書才弄明白英美人文地理學到底是什麼東西。

作品評價

歷史地理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潘晟:R.J.約翰斯頓《地理學與地理學家》一書,雖然吸收了科學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但是更多的是對庫恩學說的發揚,他將其“範式”概念發展為範例、學科基體、世界觀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體系,成功地以論題或範式的破例性變革在地理學學術共同體之間的轉換為核心,全景式地描繪了1945年以來的英美人文地理學史,認為地理學由地理學家這一學術共同體形成並維護,地理學史是地理學家的地理學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