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構造流體

《地殼構造流體》敘述地殼顯微構造中的流體包裹體特徵和流體行為;介紹水一岩相互作用及流體包裹體平衡熱動力學參數計算方法;闡述我國不同地區地質構造,特別是南北板塊俯衝帶中高壓變質、韌性變質構造以及我國東部地區斷裂系統中脆性變形構造流體包裹體的研究成果。

基本信息

書名:地殼構造流體
作 者: 劉斌 著
叢 書 名:流體包裹體專著系列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218100
出版時間:2008-06-01
版 次:1
頁 數:663
裝 幀:精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地球物理學 印刷時間:2008-06-01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正文語種:中文
定 價:¥140.00

內容簡介

《地殼構造流體》敘述地殼顯微構造中的流體包裹體特徵和流體行為;介紹水一岩相互作用及流體包裹體平衡熱動力學參數計算方法;闡述我國不同地區地質構造,特別是南北板塊俯衝帶中高壓變質、韌性變質構造以及我國東部地區斷裂系統脆性變形構造流體包裹體的研究成果;同時詳述我國若干大型油氣田和礦床中包裹體熱動力學特徵,直接為油氣的幕式成藏斷層閥效應和礦床的沸騰熱滷水雙循環模型的最新成因假設提供了寶貴數值根據;敘述利用非線性分形原理,對於複雜流體包裹體面(FIP)進行分析,建立非線性FIP分維的模型,並且利用有限元數值法對FIP構造應力進行反分析的理論和套用實例;另外,也提供了喀斯特裂隙溶洞包裹體水溶液和岩漿熔體及揮發組分包裹體分析方法和測定資料,對於利用包裹體鑑別寶石專屬性的方法也有所介紹。

本書目錄

序前言第1章 地殼構造流體、賦存流體包裹體的微觀構造 1.1 地殼構造流體基本特徵 1.1.1 地殼構造流體概念 1.1.2 地殼構造流體來源 1.1.3 地殼構造流體分類 1.2 構造岩、構造層次及微觀構造中賦存流體包裹體 1.2.1 構造岩 1.2.2 構造層次 1.2.3 微觀構造中的流體包裹體 1.3 不同類型的顯微構造及其賦存流體包裹體特徵 1.3.1 脆性變形顯微構造及其賦存流體包裹體特徵 1.3.2 韌性變形顯微構造及其賦存流體包裹體特徵 1.3.3 黏性變形顯微構造及其賦存流體包裹體特徵 1.3.4 超微構造中流體和透射電鏡下的流體包裹體 1.4 兩類構造岩——碎裂一糜棱岩和微脈體及其賦存流體包裹體特徵 1.4.1 碎裂一糜棱岩及其賦存流體包裹體特徵 1.4.2 微脈體及其賦存流體包裹體特徵 1.5 賦存流體包裹體顯微構造樣品的製備和研究方法 1.5.1 野外樣品採集和室內樣品加工 1.5.2 顯微鏡下觀察和冷熱台下測定 1.5.3 雷射拉曼、電子和離子探針分析 1.5.4 成分分析的其他方法 1.5.5 超微樣品研究方法 1.6 流體包裹體在地殼構造領域中的套用 1.6.1 物理化學條件的計算 1.6.2 不同構造領域中的套用參考文獻第2章 地殼構造中主要流體行為及水一岩溶解性質 2.1 地殼構造中主要流體行為 2.1.1 H20 2.1.2 C02 2.1.3 02 2.1.4 C02一H20 2.2 水一岩溶解性質 2.2.1 溶解度原理 2.2.2 溶度積常數 2.2.3 影響礦物溶解度的因素參考文獻第3章 水一岩相互作用平衡熱力學參數計算 3.1 包裹體捕獲時水一岩相互作用化學平衡計算 3.1.1 質量作用定律 3.1.2 范特霍夫(van’t Hoff)等溫式 3.1.3 包裹體流體逸度和逸度係數方程 3.1.4 水一岩相互作用反應溫度和壓力的計算 3.2 包裹體捕獲後流體組分相互反應平衡計算 3.2.1 自由焓最小化方法 3.2.2 求解質量作用方程組的方法 3.2.3 反應進度方法 3.3 包裹體中有離子參加的水一岩反應及其E—pH圖 3.3.1 水一岩反應類型 3.3.2 有離子參加的簡單水一岩反應平衡熱力學條件計算 3.3.3 E—pH圖及其套用參考文獻第4章 板塊俯衝高壓和超高壓變質流體包裹體 4.1 板塊俯衝高壓和超高壓作用流體 4.1.1 板塊俯衝動力分異、溶液彌散及變質帶結構 4.1.2 高壓和超高壓構造變質流體來源 4.2 高壓和超高壓構造變質岩中流體包裹體 4.2.1 流體包裹體類型 4.2.2 流體包裹體特徵 4.3 高壓和超高壓構造變質流體一岩石相互作用和熱力學參數計算 4.3.1 變質流體一岩石相互作用 4.3.2 熱力學參數計算 4.4 東天山三條高壓變質帶中流體一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構造演化規律 4.4.1 概述 …… 第3章 水-岩相互作用平衡熱力學參數計算第4章 板塊俯衝高壓和超高壓變質流體包裹體第5章 韌性剪下帶中流體包裹體第6章 脆性變形作用流體包裹體第7章 構造岩漿熔體和揮發組分包裹體第8章 構造成礦熱液包裹體第9章 喀斯特裂隙溶洞沉積物中流體包裹體第10章 構造盆地流體包裹體參考文獻

本書前言

從1977年第一屆全國流體包裹體會議以來,流體包裹體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我國學者套用流體包裹體在地球科學各個領域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地質體中的流體包裹體多是微米級的觀察和研究對象。地球上的流體不僅關係到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而且也關係到地球的演化。地球上的流體有多種,如岩漿、岩漿熱液、地下水、石油、海水、變質水、盆地滷水、地熱水和現代熱泉等,流體包裹體是代表存在於地質過程中的上述流體的任何一種或幾種的混合。它反映了當時地質環境中的各種地質地球化學信息(壓力、溫度、酸鹼度、成分、密度、鹽度等),並得以了解各種地質體的形成條件和過程。 地殼構造活動中捕獲的流體包裹體,基本上完整地記錄了整個構造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是構造應力作用下各種來源的構造流體的代表。構造流體包裹體不僅已成為解決地殼構造基本問題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已成為構造地質基礎研究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並在構造地質學及其相關領域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是作者30多年來從事構造流體包裹體的基礎理論探索和實際套用研究的總結。 第十五屆全國流體包裹體會議於2007年召開,為了展示我國流體包裹體30年來的研究成果,科學出版社將陸續出版一套包裹體研究專著。 這本書是國內首部研究構造流體包裹體的專著,它的出版對我國地殼構造流體研究將起到促進作用,對於構造地質、石油地質、礦產地質、岩土工程、岩溶地質和寶石鑑定等領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構造流體包裹體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有待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專著的出版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精彩書摘

第1章 地殼構造流體、賦存流體包裹體的微觀構造 眾所周知,地質環境的演變與構造運動密不可分,地質構造形成過程中,總伴隨熱動力作用和流體活動。構造熱動力和流體無論對板塊俯衝碰撞、造山帶演化、成礦作用、油氣運集過程,都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地殼中各種構造與流體的關係十分密切,岩石中發育的各種裂隙構造既是具化學活性的流體流動遷移的通道,又是化學反應的發生場所;構造流體包裹體會把這些地質信息記錄下來,這些包裹體是提供古流體信息唯一直接來源,研究這些包裹體可以分析構造性質、構造環境、應力狀態和力源與流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規律性。 而對於滲透有流體的岩石,其發育的構造類型(如顆粒邊界、微裂隙、裂紋等)制約著岩石中滲透流體的流速和水一岩反應速率等[1]。賦存流體包裹體的微觀構造,特別是顯微變形構造,不但記錄了流體活動的蹤跡,而且留下了構造演化、元素富積成礦的印記。此外,流體流動的方式不但影響其寄居岩石的同位素組成,而且還影響到流體包裹體的形狀、大小、排列力式、密度特徵等[2-4]。而流體的流動方式是明顯受各種構造裂隙控制的,因此,深入探討構造流體作用機制,無論對於示蹤板塊碰撞和俯衝過程的地球動力學,還是闡明成礦作用機制、油氣運集規律都是十分重要的。 1.1 地殼構造流體基本特徵 1.1.1 地殼構造流體概念 地殼構造流體系指在岩石圈各不同層次構造活動中產生的流體或積極參與構造作用的流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岩石礦物將發生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產生壓實、壓溶、剪下、交代、重結晶等作用,致使岩石礦物釋放出結晶時封存的流體或釋放出礦物岩石的結晶水、晶間水、裂隙水,形成構造運動熱流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