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

土牛

土牛(拼音:tǔ niú),釋義:遠看似牛的,堆在堤壩上準備搶修用的土堆;泥土製的牛。俗稱:1、不只是乾某事特別行時稱“土牛”,還指某人的性格等方面,目前流行於各高校,中學也有此稱謂。2、形容行為莽撞、又跟不上潮流的人叫“土牛”。3、乾某事特別行時,大家稱為“土牛”。4、農村里把未經改良的當地土種牛叫“土牛”。昆蟲名:生活在我國北方地區沙地或浮土上的一種昆蟲,能夠在沙地上鏇出圓錐形坑,自己藏在坑底等候螞蟻等小動物滑入坑內,吸食其體內物質後將空殼拋出坑外。它的學名叫“蟻獅”,英文名是antlion。它的成蟲有點像蜻蜓,學名叫做“蟻蛉”,是生物學動物系統分類中動物界下一個的物種名稱。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1. [mound on a dike or dam]∶遠看似牛的,堆在堤壩上準備搶修用的土堆

現天津薊運河寶坻段(安樂莊-九王莊)到了每年的雨季,約7、8月份,政府會組織當地村民以鎮/村為單位,在河壩上搭建土牛,據說有兩種含義:一是祭奠河神,保佑百姓;二是以備搶修用的土堆。因其外形像牛,俗稱土牛。據傳在寶坻已有很悠久的歷史。

2. [a clay ox]∶泥土製的牛

出處

禮記月令

土牛土牛
用泥土製的牛。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陰氣。後來,立春時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徵春耕開始。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鄭玄註:“土牛者,醜為牛,牛可牽止也。”孫希旦集解:“出土牛者,牛為土畜,又以作之,土能勝水,故於旁磔之時,出之於九門之外,以穰除陰氣也。”《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唐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布澤木龍催,迎春土牛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打春》:“謹按禮部則例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尹率僚屬朝服迎春於東直門外,隸役舁芒神土牛,導以鼓樂,至府署前,陳於彩棚。”

播火記

2. 堆在堤壩上以備搶修用的土堆。遠看形似牛,故稱。

梁斌《播火記》第三卷四四:“兩個人一直走到天明時分,看看東方發白,離遠看見前面一條長堤,堤上有兩行垂柳,垂柳下面,有黃色的土牛起伏,這就是白洋淀上的圍堤。”

昆蟲名

生活在我國北方地區沙地或浮土上的一種昆蟲,能夠在沙地上鏇出圓錐形坑,自己藏在坑底等候螞蟻等小動物滑入坑內,吸食其體內物質後將空殼拋出坑外。它的學名叫“蟻獅”,英文名是antlion。它的成蟲有點像蜻蜓,學名叫做“蟻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