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是200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子益。該書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 圖書講述了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從頭緒紛繁的古醫經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體觀”、科學實用的中醫系統科學。成為當代繼承發展中醫學的入門嚮導、成功階梯。 李可老中醫鼎力推薦。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本書由“中醫復興之父”,繼醫聖張仲景之後的第二位醫中聖人彭子益所著。該書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古中醫學,從頭緒紛繁的古醫經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體觀”、科學實用的中醫系統科學。

內容簡介

彭子益所著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由十六篇相對獨立的文章組成,勒為上下兩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上編5冊,載“原理上篇”、“古方上中下三篇”、“溫病本氣篇”、“兒病本氣篇”、“時病本氣篇”、 “脈法篇”、“舌胎篇”、“藥性提綱篇”、“《金匱》方解篇”、“《傷寒論》方解篇”和“生命宇宙篇”。據第1冊所載全書目錄可知,下編當有“原理下篇”、“《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雜病篇”、“王氏醫案篇”、“湯頭改錯篇”及“雜說篇”共6篇文章,可惜不易得見。據彭氏自述,“上編各篇為初學醫時必讀之本,下編各篇為學醫將成時始讀之本”。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是彭先生“用中醫原有名詞,以有原則、有系統、有證據的科學方法”編纂而成。

作品目錄

全書概要

本書讀法次序 3

原理上篇

導言 6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說 6

陰陽 8

五行 9

五行整個圓運動圖 9

五行相生相剋 11

六氣 11

六氣圓運動之圖 12

厥陰風木 13

少陰君火 13

少陽相火 13

太陰濕土 14

陽明燥金 14

太陽寒水 14

人秉大氣的五行而生臟腑 15

十二經名詞的說明 17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詳細說明 20

大氣圓運動圖說 26

古方上篇

導言 27

理中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27

麥門冬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29

小建中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30

當歸生薑羊肉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32

腎氣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33

大黃黃芩黃連瀉心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34

榮衛的意義 37

桂枝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38

麻黃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38

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40

四逆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41

附子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41

烏梅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42

大承氣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44

桃核承氣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45

小柴胡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46

大柴胡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47

讀《傷寒論》十方讀法五條 51

溫病本氣篇

導言 53

溫病的意義 54

病在榮衛 55

烏梅白糖湯 56

扁鵲三豆飲 56

蔥豉湯 58

加減三豆飲 58

病在氣分 59

枳實銀菊散 59

病在腸胃 61

加減黃龍湯 61

病在血分 62

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62

兩感溫病 63

冬溫 65

鼠疫 65

濕溫 67

溫病的壞病 68

溫病系陰虛,亦系陽虛 70

養陰液,保陽根,必先保中氣 71

溫病脈是虛象 71

溫病忌發汗,何以溫病非得汗不解 72

溫病出疹之關係 72

溫病汗下之過 73

溫病與燥病之分別 74

溫病誤用石膏必死 75

《內經》經文讀法 76

《傷寒論》的溫病經文解釋 79

《溫熱經緯》與《溫病條辨》的學法 80

烏梅白糖湯治癒溫病發熱十五案 83

兒病本氣篇

導言 87

發熱 87

大小便病 88

腹痛 92

咳嗽 93

風病 95

面紅身癢 97

耳流膿 98

目病 98

倦怠 99

癩疝 99

疳病 100

蟲病 100

喉痛 101

外感 102

猩紅熱 102

大頭溫 103

暑病 105

疹病 105

痘病 110

痄腮 111

內熱與內虛 112

陰虛 112

實證 113

辨別小兒病症之虛實 114

感寒停食外治法 116

危證 116

脈法 117

看指紋法 118

時病本氣篇

導言 120

暑病 121

中暑的意義 121

輕證暑病 121

重證暑病 122

暑瀉 123

暑厥 124

中暑大汗昏倒 126

霍亂 127

霍亂的意義 127

熱霍亂 128

乾霍亂 128

中穢霍亂 128

寒霍亂 129

濕霍亂 130

普通霍亂 131

水瀉 132

水瀉的意義 132

普通水瀉 132

肺熱水瀉 133

停食水瀉 133

傷陰水瀉 134

水瀉已愈,二便難分 134

濕氣水瀉 134

火土轉寒水瀉 135

痢疾 136

痢疾的意義 136

普通痢疾 136

偏熱痢疾 137

偏寒痢疾 138

外感痢疾 138

瘧疾 141

瘧疾的意義 141

普通瘧疾 141

惡性瘧疾 141

喉痛 144

喉痛的意義 144

中虛喉痛 144

陰虛喉痛 144

濕熱喉痛 145

外感喉痛 146

陽虛喉痛 146

爛喉痧 147

普通喉痛 148

感冒 148

感冒的意義 148

普通感冒 149

時行感冒 149

兼瘧感冒 150

特別感冒 150

內虛感冒 151

熱傷風 152

燥氣病 154

燥氣感冒 154

燥氣咳嗽 155

燥氣瘧疾 155

燥氣喉痛 157

燥氣霍亂 157

痧症 162

痧脹 162

痧霍亂 162

濕熱病 163

葉天士甘露消毒丹 163

葉天士神犀丹 164

古方中篇

導言 165

炙甘草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65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66

酸棗仁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67

白頭翁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68

薯蕷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168

生薑瀉心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69

黃芪五物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72

大黃?NFAE6?蟲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172

大黃牡丹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73

薏苡附子敗醬散證治本位的意義 173

葶藶大棗瀉肺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75

甘麥大棗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75

溫經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176

古方下篇

導言 180

理中丸證治推論的意義 180

麥門冬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186

小建中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191

當歸生薑羊肉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196

腎氣丸證治推論的意義 197

大黃黃芩黃連瀉心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03

炙甘草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07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08

酸棗仁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09

白頭翁湯證治推論得意義 211

薯蕷丸證治推論的意義 213

生薑瀉心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15

黃芪五物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16

大黃?NFAE6?蟲丸證治推論的意義 221

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證治推論的意義 222

葶藶大棗瀉肺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23

甘麥大棗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24

溫經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25

桂枝湯、麻黃湯、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治推論的意義?227

大承氣湯、核桃承氣湯、四逆湯、附子湯、烏梅丸?

證治推論的意義 228

大小柴胡湯證治推論的意義 230

再推論桂枝湯、麻黃湯的意義 232

再推論承氣湯、四逆湯的意義 236

脈法篇

導言 238

論脈之體質 238

枯潤二脈 238

微弱二脈 238

虛實二脈 239

鬆緊二脈 240

滑澀二脈 240

弦緩二脈 241

濡細二脈 242

大小二脈 242

芤革軟鞕四脈 243

論脈之動態 243

浮沉遲數四脈 243

結促動代四脈 244

洪伏二脈 245

躁駛二脈 245

平人脈 246

真髒脈 246

指法與脈位 247

診脈先分別脈的大體 248

處方定藥要在指頭未離開脈時決斷 248

處方定藥要自己立法 254

脈的原理 255

舌胎篇

平人舌胎 257

舌的部位 257

傷寒舌胎 257

溫病舌胎 258

內傷的舌胎 259

蟲病舌胎 260

陰虛舌胎 260

藥性提綱篇 262

初學用藥的提綱 262

中氣藥 262

脾胃土氣藥 263

肺與大腸金氣藥 263

肝膽木氣藥 264

腎家水火二氣藥 265

君火相火藥 265

外感榮衛藥 266

常用藥中特別注意藥 266

《金匱》方解篇

導言 269

內傷嘔吐、噦、下利 269

大半夏湯 269

茯苓澤瀉湯 270

四逆湯 270

小半夏湯 270

小柴胡湯 271

半夏瀉心湯 271

吳茱萸湯 271

半夏乾薑散 272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272

生薑半夏湯 272

橘皮湯 272

橘皮竹茹湯 272

通脈四逆湯 273

訶藜勒散 273

紫參湯 273

梔子香豉湯 274

小承氣湯 274

大承氣湯 274

白頭翁湯 275

桃花湯 275

內傷腹滿、寒疝、宿食 275

附子粳米湯 275

大建中湯 275

赤丸 276

大黃附子湯 276

厚朴七物湯 276

厚朴三物湯 277

大承氣湯 277

大柴胡湯 277

大烏頭煎 277

烏頭桂枝湯 278

當歸生薑羊肉湯 278

大承氣湯 278

瓜蒂散 278

內傷胸痹、心痛、短氣 279

栝蔞薤白白酒湯 279

栝蔞薤白白酒加半夏湯 279

枳實薤白桂枝湯279

人參湯(即理中湯) 280

茯苓杏仁甘草湯 280

桔梗生薑湯 280

薏苡附子散 280

桂枝生薑枳實湯280

烏頭赤石脂丸281

內傷痰飲、咳嗽 281

苓桂術甘湯 281

甘遂半夏湯 281

己椒藶黃丸 282

十棗湯 282

大青龍湯 282

小青龍湯 282

木防己湯 283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湯 283

五苓散 283

半夏加茯苓湯 283

澤瀉湯 284

小半夏湯 284

厚朴大黃湯 284

葶藶大棗瀉肺湯284

小青龍湯 285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285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湯 285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湯 286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 286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黃湯 286

內傷肺癰、肺痿、上氣 287

乾薑甘草湯 287

桔梗湯 287

葶藶大棗瀉肺湯 287

越婢加半夏湯287

小青龍加石膏湯288

澤漆湯 288

厚朴麻黃湯 288

射干麻黃湯 289

麥門冬湯 289

皂莢丸 289

內傷血痹、虛勞 290

黃芪五物湯 290

桂枝龍骨牡蠣湯 290

小建中湯 290

黃芪建中湯291

腎氣丸 291

薯蕷丸 291

酸棗仁湯 292

大黃?NFAE6?蟲丸 292

內傷驚悸、吐衄、下血、瘀血 292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 292

半夏麻黃丸 293

瀉心湯 293

柏葉湯 293

赤小豆當歸散294

黃土湯 294

內傷奔豚 294

奔豚湯 294

桂枝加桂湯 295

苓桂甘棗湯295

內傷消渴、小便不利、淋 296

白虎加人參湯296

五苓散 296

文蛤散 296

豬苓湯 296

腎氣丸 297

栝蔞瞿麥丸 297

蒲灰散 297

茯苓戎鹽湯 297

滑石白魚散 297

內傷水氣、黃癉 298

麻黃甘草湯 298

越婢湯 298

防己黃芪湯 298

防己茯苓湯 298

越婢加術湯 299

蒲灰散 299

麻黃附子湯 299

杏子湯 299

桂甘姜棗麻附細辛湯 300

枳術湯 300

黃芪芍藥桂酒湯 300

桂枝加黃芪湯300

茵陳蒿湯 301

梔子大黃湯 301

硝礬散 301

茵陳五苓散 302

豬膏發煎 302

桂枝加黃芪湯 302

大黃硝石湯 302

小半夏湯 302

小柴胡湯 303

小建中湯 303

內傷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 303

刺腨方 303

藜蘆甘草湯 303

雞矢白散 304

蜘蛛散 304

甘草粉蜜湯 304

烏梅丸 304

外科瘡癰、腸癰、浸淫瘡 305

大黃牡丹湯 305

薏苡附子敗醬散 305

排膿湯 305

排膿散 305

王不留行散 306

黃連粉 306

外感歷節、中風 306

桂枝芍藥知母湯306

烏頭湯 306

外感痙、濕、暍、瘧 307

栝蔞桂枝湯 307

葛根湯 307

大承氣湯 308

麻黃加術湯 308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308

防己黃芪湯 308

桂枝附子湯 309

甘草附子湯 309

白虎加人參湯 310

一物瓜蒂湯 310

白虎加桂枝湯310

蜀漆散 311

鱉甲煎丸 311

外感百合、狐惑、陰陽毒 311

百合知母湯 311

滑石代赭湯 312

百合雞子黃湯 312

百合地黃湯 312

百合洗方312

栝蔞牡蠣散 313

百合滑石散 313

甘草瀉心湯 313

苦參湯 313

雄黃散 314

赤小豆當歸散 314

升麻鱉甲湯 314

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 314

婦人妊娠產後病及雜病 315

桂枝茯苓丸 315

附子湯 315

膠艾湯 315

當歸芍藥散 316

姜參半夏丸 316

當歸貝母苦參丸316

葵子茯苓散316

當歸散 317

白朮散 317

小柴胡湯 317

大承氣湯 317

當歸生薑羊肉湯 318

枳實芍藥散 318

下瘀血湯 318

大承氣湯 318

陽旦湯 319

竹葉湯 319

竹皮大丸 319

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 320

小柴胡湯 320

鏇覆花湯 320

膠薑湯 320

抵當湯 321

溫經湯 321

土瓜根散 321

礬石丸 322

小青龍湯 322

半夏瀉心湯 322

甘麥大棗湯 322

半夏厚朴湯 322

當歸芍藥散 323

小建中湯 323

紅藍花酒 323

大黃甘遂湯 323

腎氣丸 323

豬膏發煎 324

蛇床子散 324

狼牙湯 324

《傷寒論》方解篇

導言 326

上篇 326

榮氣本病方 326

桂枝湯 326

衛氣本病方 327

麻黃湯 327

榮衛雙病方 327

桂枝麻黃各半湯 327

榮衛雙病氣虛方 327

桂枝二麻黃一湯327

榮衛雙病津虛方 328

桂枝二越婢一湯328

榮衛雙病兼里氣濕寒方 328

小青龍湯 328

榮衛雙病兼里氣燥熱方 328

大青龍湯 328

榮衛病罷里濕方 329

五苓散 329

榮衛病罷里濕表虛方 329

茯苓甘草湯 329

榮衛病罷里燥方 329

白虎湯 329

白虎加人參湯 330

太陰脾臟本病方 330

四逆湯 330

少陰腎臟本病方 330

附子湯 330

厥陰肝病本病方 331

烏梅丸 331

通脈四逆湯 331

陽明胃腑本病方 331

調胃承氣湯 331

大承氣湯 332

小承氣湯 332

太陽膀胱腑本病方 332

桃核承氣湯 332

抵當湯 333

抵當丸 333

少陽膽腑本病方 333

小柴胡湯 333

大柴胡湯 334

中篇 334

榮衛本病方 334

桂枝湯 334

麻黃湯 334

榮衛兼陽明胃腑之經氣病方 335

桂枝加葛根湯335

葛根湯 335

葛根加半夏湯335

麻黃湯 336

桂枝湯 336

大承氣湯 336

調胃承氣湯 336

太陰脾臟本病方 337

四逆湯 337

桂枝湯 337

少陰腎臟本病方 337

桃花湯 337

真武湯 338

白通湯 338

白通加豬膽汁湯338

通脈四逆湯 338

少陰腎臟與榮衛同病方 339

麻黃附子細辛湯339

麻黃附子炙草湯 339

四逆湯 339

厥陰肝臟本病方 339

當歸四逆湯 339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340

吳茱萸湯 340

茯苓炙草湯 340

四逆湯 340

陽明胃腑本病方 340

調胃承氣湯 340

小承氣湯 341

陽明胃腑津虛方 341

蜜煎導方 341

豬膽、土瓜根汁方 341

麻仁丸 342

小承氣湯 342

大承氣湯 342

陽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342

抵當湯 342

少陽膽經本病方 343

小柴胡湯 343

小建中湯 343

少陽膽經與榮衛同病方 343

柴胡桂枝湯 343

黃芩湯 344

黃芩半夏加生薑湯 344

小柴胡湯 344

下篇 344

榮衛壞入太陰脾臟病方 344

四逆湯、桂枝湯 344

新加湯 345

五苓散 345

文蛤散 345

白散 345

三物小陷胸湯 346

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湯 346

厚朴姜夏參甘湯 346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346

榮衛壞傷中氣方與中復木燥方 346

乾薑甘草湯 346

芍藥炙草湯 347

榮衛壞入少陰腎臟方 347

桂枝加附子湯347

芍藥甘草附子湯347

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347

真武湯 348

茯苓四逆湯 348

乾薑附子湯 348

禹餘糧丸 348

桂枝甘草湯 349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349

桂枝加桂湯 349

苓桂術甘湯 349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350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350

榮衛壞入厥陰肝臟方 350

當歸四逆湯 350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350

桂枝湯 351

榮衛壞入陽明胃腑方 351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351

麻杏石甘湯 351

白虎加人參湯 351

梔子厚朴湯 352

梔子乾薑湯 352

梔子香豉湯 352

梔子甘草豉湯352

梔子生薑豉湯352

榮衛壞病中寒肝熱肺燥方 352

麻黃升麻湯 352

榮衛壞病結胸方 353

大陷胸湯 353

大陷胸丸 353

小陷胸湯 353

榮衛壞病痞證方 354

桂枝人參湯 354

大黃黃連瀉心湯354

附子瀉心湯 354

十棗湯 354

生薑瀉心湯 355

甘草瀉心湯 355

赤石脂禹餘糧湯 355

五苓散 355

鏇覆花代赭石湯 356

瓜蒂散 356

太陰脾臟熱證方 356

黃連湯 356

梔子蘗皮湯 356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357

茵陳蒿湯 357

桂枝加芍藥湯357

桂枝加大黃湯357

少陰腎臟熱證方 358

甘草湯 358

桔梗湯 358

半夏散 358

苦酒湯 358

豬膚湯 359

豬苓湯 359

黃連阿膠湯 359

桃花湯 359

少陰陽復吐證方 359

四逆湯 359

少陰陽復,土勝水負方 360

大承氣湯 360

厥陰肝臟熱證方 360

白頭翁湯 360

小承氣湯 360

瓜蒂散 360

四逆散 361

陽明胃腑寒證方 361

四逆湯 361

吳茱萸湯 361

茵陳蒿湯 361

梔子豉湯362

小柴胡湯 362

少陽膽經壞病方 362

柴胡桂枝幹薑湯362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362

小柴胡湯 363

小建中湯 363

炙甘草湯 363

大柴胡湯 363

柴胡加芒硝湯364

少陽膽經壞病結胸痞證方 364

大陷胸湯 364

半夏瀉心湯 364

疑難篇 365

三陽合病方 365

調胃承氣湯 365

大柴胡湯 365

梔子豉湯、白虎加人參湯、豬苓湯、白虎湯 365

類傷寒篇

濕病方 366

桂枝附子湯 366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366

甘草附子湯 366

霍亂方 367

理中丸、五苓散方 367

四逆湯 367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367

四逆加人參湯367

桂枝湯 368

大病瘥後喜唾方 368

理中丸 368

傷寒愈後氣逆方 368

竹葉石膏湯 368

大病癒後肺熱積水方 368

牡蠣澤瀉散 368

大病癒後氣熱方 368

枳實梔子豉湯368

陰陽易方 369

燒裩散 369

生命宇宙篇

導言 370

古中醫學入門的領導 370

關於生物生命的宇宙間大氣的圓運動 370

關於生物生命的宇宙範圍與中心 372

造化宇宙的構成 372

長養生物生命的常規 373

違反常規的影響 374

人身生命死亡的因果 375

孔子的學說 376

周易 376

周秦諸子的學說 387

莊子、抱朴子、劉子、老子、荀子387

《內經》的學說 387

《四氣調神論》 387

現代科學的證明 390

法醫學的證明 390

植物學的證明 391

化學的證明 393

生物學的證明 394

生理剖解學的證明 395

細胞學的證明 395

營養學的證明 396

氣象學的證明 397

土壤學的證明 398

無線電學的證明 399

力學的證明 401

物理學的證明 402

醫學大概的意義 403

王養林書後 406

汪英時書後 408

王詳瑞贊 410

兩點說明

1.本次點校,以中國國家圖書館1947年版《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為底本。原書為5冊,第1冊收“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溫病本氣篇”;第2冊收“兒病本氣篇”、“時病本氣篇”;第3冊收“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脈法篇”、“舌胎篇”、“藥性提綱篇”;第4冊收“《金匱》方解篇”、“《傷寒論》方解篇”;第5冊收“生命宇宙篇”。各篇均單獨列有目錄。今將5冊合為一書,將各篇目錄刪去,統一編排全書目錄,而各篇各章節內容仍遵循原書的順序。

2.原書為繁體字豎排,今改為簡體字橫排。書中所用俗字,沒有特殊意義的,改為通行簡化字,如“山查”改為“山楂”,“脈濇”改為“脈澀”等。若是作者自有看法的,如“‘舌胎’的‘胎’字,有寫做‘苔’字者;‘胎’乃‘底子’之意,不可寫做‘苔’字”,遵從作者原意,仍作“舌胎”,不用今日通行的“舌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