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服務貿易學

國際服務貿易學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國際服務貿易學》作為教材適合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大學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使用。作者長期從事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國際貿易與國際服務貿易的教學工作,本書探討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理論與政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國際服務貿易學國際服務貿易學
本書以獨特的分析視角、系統的邏輯思路和全新的內容結構,深入探討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理論與政策。

全書共分為八章:

第一章全面描述服務業與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徵事實與基本背景,並介紹學科及理論發畏簡史以及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

第二章討論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所有基本範疇及其相互關係,作為本書內容展開的概念基礎。

第三章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服務業進行分析。

本書第四章到第六章按照國際貿易理論的演進順序,將國際服務貿易納入到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架構,即第四章討論傳統貿易理論(主要包括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對國際服務貿易的適用性;第五章在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的分析框架內討論國際服務貿易問題;第六章運用“新—新貿易理論”(New-new trade theory)的基本思想與分析框架來分析服務外包、服務業FDI與跨國公司等問題。

最後兩章分別討論國際服務貿易政策以及國際服務貿易的多邊制度。

編輯推薦

本教材適合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大學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使用,同時也可以作為相關研究領域理論研究者的參考用書,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學生或人員的教材或學習參考書。

作者簡介

程大中,男,1968年10月生,經濟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服務貿易、服務經濟與管理。曾赴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做過訪問學者。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經濟》等學術雜誌上獨立發表中英文論文多篇,著有《生產者服務論》、《中國服務業的增長、技術進步與國際競爭力》等論著。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多項。獲“寶鋼教育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等多項省部級以上獎勵。長期從事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國際貿易與國際服務貿易的教學工作。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發展的特徵事實

第二節學科及理論發展簡史與本書的內容結構

第二章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範疇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服務

第三節服務業

第四節國際服務貿易

第三章國際服務貿易的產業基礎:服務業相關理論及經驗研究

第一節經濟部門“兩分法”與“勞動的生產性和非生產性”論爭

第二節經濟發展與結構變動中的服務業:理論與經驗解釋

第三節服務業增長的“特徵事實”:理論與經驗解釋

第四章國際服務貿易:傳統貿易理論的適用性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純理論研究

第三節經驗研究

第五章國際服務貿易:新貿易理論視角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純理論研究

第三節經驗研究

第六章國際服務外包、服務業FDl與跨國公司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基本理論

第三節經驗研究

第七章國際服務貿易政策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國際服務貿易政策措施

第三節國際服務貿易政策的理論分析

第八章國際服務貿易多邊制度

第一節《服務貿易總協定》與國際服務貿易

第二節WTO體制與國際服務貿易

附錄

前言

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高等教育的課程設定和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適應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大多數高等院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充實,主要是大幅度增加了現代國際經濟學的理論與分析工具。2001年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對外經濟貿易關係涉及的領域和問題進一步擴大,故本學科研究的內容也更加廣泛和複雜,與以往以純粹的商品和勞務交換為重點相比,而今還應涵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流動、智慧財產權的轉讓以及各種形式的經貿合作等內容。

目前全國已有400餘所高校設定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其培養的人才一般應該具備有關的理論素養、專業知識和運作技能:(1) 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基本理論和方法; (2) 掌握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 (3) 了解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發展的前沿動態; (4) 運用數量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 (5) 具有從事國際經貿業務的基本技能; (6) 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貿易政策; (7) 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

基於上述需要,復旦大學出版社邀請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和復旦大學的資深教師,共同編寫了這樣一套既為我國的國際經貿專業教學和科研服務,又注意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的教材。這套教材以基礎性的知識體系為主,同時也延伸到一些套用領域,今後還擬在套用領域逐步擴充以適應各方面的要求。

由於有關人員是利用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的餘暇進行編撰的,疏漏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趨勢的加深,國際經貿的實踐也日新月異,本學科的知識體系無論在理論或實務方面都須不斷充實更新,故這套教材也必然要進行修改和增刪,為此,希望使用這套教材的師生隨時向編寫人員提出建議,你們的批評建議是教材日臻完善的必要條件。

個人承乏國際貿易教席數十年,當年雖也力圖教材改革,唯囿於環境,也限於個人水平,進展實屬有限。今幸逢四校合編教材問世,瀏覽之餘,耳目為之一新,深感這套“博學·21世紀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列教材”的出版是我國高校國際經貿專業教育中的一大盛舉,故不揣愚陋,樂為之序。

書摘

2-1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標準:

CCCN、S1TC和HS

為了減少各國海關在商品分類上的矛盾,1950年,有關國家簽署了《海關稅則商品分類目錄公約》,使用《海關合作理事會稅則商品分類目錄》(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 Nomenclature,CCCN),原稱《布魯塞爾稅則目錄》(BrusselsTariff Nomenclature,BTN)。該目錄的分類原則是按商品的原料組成為主,結合商品的加工程度、製造階段和商品的最終用途來劃分。它把全部商品共分為21類(section)、99章(chapter)、1015項稅目號(leading no)。前4類(1-24章)為農畜產品,其餘17類(25-99章)為工業製成品。《海關合作理事會稅則商品分類目錄》在世界各國海關稅則中得到了普遍使用。與此同時,出於貿易統計和研究的需要,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下設的統計委員會於1950年編制並公布了《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兩種商品分類目錄在國際上同時並存,雖然制定了相互對照表,但仍給很多工作帶來不便。

為了更進一步協調和統一這兩種國際貿易分類體系,1970年,海關合作理事會決定成立協調製度委員會和各國代表團組成的工作團來研究探討是否可能建立一個同時能滿足海關稅則、進出口統計、運輸和生產等各部門需要的商品列名和編碼的“協調製度”目錄。60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包括關貿總協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商會、國際航運協會、國際航空協會、鐵路國際運輸組織等參加了研究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完成制定了一套新型的、系統的、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簡稱《協調製度》(Harmonized System),並於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實施。截至1991年10月,已有88個國家在其稅則中正式採用了《協調製度》目錄。關貿總協定也是按《協調製度》目錄統計的數據作為關稅減讓談判的基礎。我國自1992年1月1日起也正式實施了以《協調製度》為基礎編制的新的《海關進出口稅則》和《海關統計商品目錄》。

《協調製度》基本上按商品的生產部類、自然屬性、成分、用途、加工程度、製造階段等進行編制,共有21類(section)97章(chapter),其中1-24章為農副產品,25-97章為加工製成品,第77章金屬材料為空缺,是為新型材料的出現而留空。在章下設有用四位數編碼的項目(leading no)1241個,其中有311個沒有細分目錄,其餘930個項目被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