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慢調生活日

2月19日,是義大利一個慢調生活組織提議設立的“國際慢調生活日(Slow Day)”。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慢調生活日”,而在我國國內又恰逢農曆新年的七天長假,或許這正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能歇口氣體驗一下慢調生活,把快節奏生活的狼狽和脆弱看個一清二楚。

簡介

國際慢調生活日國際慢調生活日

義大利一個慢調生活組織提議設立“國際慢調生活日(SLOW DAY)。他們號召人們扔掉鬧鐘手錶,找回那些被工作擠占掉的業餘時間,尋求一種悠閒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人們充分享受自由,享受高科技文明的便利,而不是做時間和技術的奴隸。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美國人富蘭克林的這句名言激勵了幾代人,忙忙碌碌的生活節奏已經被大多數人所認同。但是現在,許多人逐漸意識到,過度忙碌是不健康、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因此一種倡導“慢生活”的生活方式悄然興起。

特點

慢生活提倡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設定減速器和轉換器。比如,在頻繁出差的空閒,帶上妻子到郊外度假;在經常加班的時候,給自己到網上訂購一些新奇的食物,在辦公室辦一個室內“野餐會”;在孩子學習不適合很緊張的時候,帶孩子去郊外看日出,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地平線”。在享受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時,能使心靈得到放鬆,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能享受一種健康的高品質的人生。
慢生活沒有固定的模式,敢於冒險的人可以去爬珠穆朗瑪峰;渴望平淡的人可以讓妻子休息一天,自己去超市買菜做飯,讓妻子知道自己的廚藝也不比她差;對於經常加班的人,更容易操作的就是少熬一夜,多睡一會兒懶覺;每天按時上班的人,不妨為自己的遲到撒個小謊:“今天不幸趕上堵車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忙碌的時候,感覺一分一秒都在工作、思考人生,只有這樣才覺得人生最有意義,結果越忙越停不下來,甚至恐懼節假日的到來,甚至每到黃金周,都不知道不加班、不出差該怎么樣安排自己的生活。慢下來以後,才意識到,原有的生活居然都被一個個緊湊的日程“侵占”掉了,侵占了一個個可以看日出的早晨,失去了一個個可以看星星的夜晚。

優點

一個忙碌的父親,在享受慢生活之後,發現自己竟然幾年沒有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了,於是,他決定帶孩子去拜訪老師,親自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一個忙碌的職場女性,慢下來以後,意識到自己的朋友圈裡幾乎沒有未成家的了,想約出一個女伴一起逛街,居然非常難。於是,她決定招呼親朋好友,趕緊幫自己張羅一個。
一個忙碌的老人,辛辛苦苦幫女兒帶孩子,等外孫子上了幼稚園,打開通訊錄,想聯繫老同事,才發現一些人的電話已經辦了停機,隨後,托人輾轉打聽,竟然發現是因為看孩子的時候太忙了,把人家搬家留給她的新號碼丟掉了。

評價

從“口”開始
慢調生活的概念,核心觀點就是將生活放慢節奏,絕不一味求快。因為每個生命、事件、過程甚至物品都有著與生俱來的步調,亦即有其正確的節奏。

1986年,歐洲的一位美食作家卡羅·佩特里尼(CarloPetrini)在義大利巴羅洛市(Barolo)成立了“慢餐協會”,以抵抗快餐對傳統膳食理念的破壞,提出“愉悅、緩慢”的節奏才是最重要的食材。慢餐運動由此向世界各地發散開來。1999年,受慢餐運動的影響,包括巴羅洛市在內的四個義大利城市共同發起了“慢調生活運動”,呼籲“創造一個環境,減輕人們的壓力,讓生活放慢腳步”。同一年,日本成立了“樹懶俱樂部”,號召以慢調生活為美。如今慢調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新生活方式,更多的慢調生活城市(SlowCity)以其輕鬆休閒的氛圍吸引著前來休假的遊客。

不是懶散
在“慢調生活運動”的網站上有句話,“慢調生活並不是讓每件事緩慢如牛,而希冀於讓人們生活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裡。那是一種平衡,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慢調生活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和萬用守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節奏,如果能夠容納各種不同的速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現在這個世界的確太快了,快節奏帶來的競爭壓力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過去形容工作是“奔忙”,現在用得更多的詞是“奔命”。有太多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因為快節奏的生活患上了心理甚至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讓生活回歸其合理的節奏,是該將腳步放慢的時候了。

以“慢”制勝
“慢”也可以讓人獲得成功么?“慢”也可以讓經濟繁榮么?這可以套用武俠小說里的後發先至的功夫來解釋,掌握了規律,把握好節奏,即使慢人一步,也照樣占盡上風。比起其他已開發國家,北歐五國人每年的工作時間要少很多,每個人職業生涯的期限也短一些。但芬蘭、丹麥和瑞典進入了全球競爭力排行榜前五名,落在後面的挪威和冰島也在前十五名之內。這其中的原由就是北歐國民對待工作和生活同樣認真。他們認為在生活和工作中獲得良好的平衡與勤勞工作一樣重要。工作必須講求效率,這樣才能留出充足的休閒時間。北歐國家的成功已經可以證明,不必犧牲假期和周末也能夠成功。

在這個已經非常匆忙的社會裡,多一份急進反而未必能高人一籌,拚命三郎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懂得把握平衡、慢調生活才更有可能品味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