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覽會建築

國際博覽會建築

國際博覽會是有許多國家參加的規模宏大的產品和藝術品展覽會。國際博覽會會場的修建是各參加國利用先進的材料、技術和設備在較短時間完成的大規模建築活動,也是參加國最新建築的展示。

國際博覽會建築

正文

第一次國際博覽會於1851年在倫敦舉行。陳列大廳是用預製鑄鐵樑柱裝配結構、外覆大面積玻璃建成的,被稱為水晶宮,反映了當時工業生產的先進技術水平,成為現代建築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此後,1889年巴黎國際博覽會的機械館(圖1),以及為這次博覽會而建造的艾菲爾鐵塔;1929年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的美國館和聯邦德國館;1967年蒙特婁國際博覽會的美國館、聯邦德國館、日本館等,都在現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國際博覽會建築國際博覽會建築
1970年大阪國際博覽會是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中國第一次參加的國際博覽會是1904年聖路易國際博覽會,在會場上展出了北京頤和園的模型。1982年,在美國舉辦的以“能源推動世界”為主題的諾克斯維爾國際博覽會(圖2),是中國在1949 年以後首次參加的國際博覽會。中國館占地1858平方米,展出了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航標燈、沼氣利用、瓷器和家具等工藝品,以及兩個秦兵馬俑和一段長城的城磚。在以“人類居住環境和科學技術”為主題的1985年筑波國際博覽會上(圖3)中國館占地2000平方米,展出了代表中國發展進程的古代和現代科學技術精品,以及居住環境、科學衛生、人民健康等方面的現況。
國際博覽會建築國際博覽會建築
國際博覽會建築國際博覽會建築
國際博覽會建築的設計要點是:①功能上突出展示內容的特色。②建築形式、空間、細部處理、裝修和室內陳設等反映參加國的風貌。③發揮參加國在材料、設備、施工技術等方面優勢,反映領先水平。④考慮到博覽會現場的建造條件,如場地面積、工期、運輸安裝量等,選用工效高、質量好和經濟效益最優的方案。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