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

書名,許國平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出版。該書綜合運用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知識,構建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非正規制度分析框架;深入探討了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股權制度、董事會制度、監事會制度、高管制度、激勵約束機制、信息披露制度與經營風險的相關關係,並建立了分析模型;進而指出,上述任何一個制度如有缺陷均會導致商業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下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徑選擇》綜合運用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知識,構建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非正規制度分析框架;深入探討了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股權制度、董事會制度、監事會制度、高管制度、激勵約束機制、信息披露制度與經營風險的相關關係,並建立了分析模型;進而指出,上述任何一個制度如有缺陷均會導致商業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下降。

回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演進歷程,儘管在2003年前採取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及防範和化解風險的政策措施,包括注入了2700億元資本金,剝離近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但這並不是按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論和原則(正規制度)進行的制度改進,而僅是一種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演變,以致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撥備水平、資本充足率、盈利能力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問題更加嚴重,甚至瀕臨財務破產的境地。2003年以來,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的財務重組、股份制改造、上市及其一系列按照正規制度所進行的制度改進,改善了其財務狀況,構建了公司治理的架構,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由此初步得出結論,即在非正規制度框架下進行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未能收到預期效果,改革不會成功;只有按照正規制度的基本理論和原則,結合中國現實進行制度改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徑選擇》運用業績考核評價方法與估值方法對兩家商業銀行的財務數據所進行的案例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

但是,應清醒地認識到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演進過程。雖然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現行制度中仍存在很多非正規制度安排,既有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存在的現實問題,也有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程中所面臨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仍難以實現改革目標。為此,《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徑選擇》在最後部分根據正規制度的基本理論和原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繼續深化改革。因此,《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徑選擇》對於推動國有商業銀行深化改革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徑選擇》是一部關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規範經濟學著作。當然,所有的規範分析均建立在理論和經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從研究思路來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徑選擇》具有多維度的整體框架。一方面,以非正規制度框架下商業銀行改辜烏評價、銀行風險及治理困境作為研究的橫線,另一方面,以對非正規制度的定量評估、正規化措施及後續改革建議為縱線,並且通過建立商業銀行估值模型,將涉及到的所有影響國有商業銀行正規制度建立的因素進行統一整合,從而構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改革路徑選擇》的立體研究架構。

作者簡介

許國平,1961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

先後參與、承辦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業績考核評價辦法的制定、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案例研究、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專題研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專題研究等課題。

主要著作有:《不完全契約與道德風險:90年代金融改革回顧與反思》、《惡性競爭中的數量和定價行為:中國商業銀行行為研究》、《運用評級理論加強商業銀行的監管》等。先後獲得全國金融青年學術一等獎和全國金融學會二等獎。

目錄

第一章導論

1.1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2關於正規與非正規制度的國內外理論綜述

1.2.1非正規制度理論假說

1.2.2正規與非正規制度的定義

1.2.3正規企業制度的內涵

1.2.4正規商業銀行制度的內涵

1.2.5我國有關正規商業銀行制度及國有銀行改革的論述

1.3研究方法及內容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內容

1.4創新之處

第二章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風險

2.1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的風險

2.1.1風險定義

2.1.2風險特徵

2.1.3金融風險的分類

2.2非正規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的股東與風險

2.2.1股東不履行或濫用股東權利與商業銀行風險

2.2.2股東不履行義務與商業銀行風險

2.2.3股東素質與商業銀行風險

2.2.4股東性質與商業銀行風險

2.2.5股權結構與商業銀行經營風險

2.3董事會與經營風險

2.3.1董事素質與商業銀行風險

2.3.2董事的選舉與商業銀行風險

2.3.3董事的工作時間問題

2.3.4董事權利與商業銀行風險

2.3.5董事會構成與商業銀行風險

2.3.6專門委員會與商業銀行風險

2.3.7董事任期

2.4監事會與銀行風險

2.5管理層與銀行風險

2.5.1高管素質、能力和經驗與經營風險

2.5.2高管聘任程式與經營風險

2.5.3高管權責明確與經營風險

2.6激勵約束機制與銀行風險

2.6.1董事和董事會的考核評估

2.6.2董事的薪酬設計

2.6.3高管激勵約束與經營風險

2.7信息披露制度

第三章

非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改革及境內外評價

3.1專業銀行設立及商業銀行雛形的產生(1978-1994年)

3.1.1國家專業銀行的恢復和設立

3.1.2專業銀行的企業化改革

3.1.3企業化改革未取得預期的效果

3.2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變(1994-2003年)

3.2.1商業銀行改革方針的確立

3.2.2為促進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變,政府各部門採取的配套措施

3.3商業銀行制度改革的境內外評價

3.3.1官方評價

3.3.2境外評價

第四章

非正規約束制度下的國有銀行治理困境

4.1多元主體約束與多元目標困境

4.1.1國有銀行面臨的多元主體約束

4.1.2約束主體多元化下的多元目標

4.2多元主體約束下的治理困境

4.2.1經營目標的多元化的現實問題

4.2.2委託-代理契約的非正規化

4.2.3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

4.2.4內部管理體制機關化

4.2.5激勵不足和約束軟化

4.2.6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第五章

對非正規銀行制度的定量評估:案例研究

5.1運用評級方法,對2003年之前國有銀行改革效果的評價

5.1.1評價方法

5.1.2評價結果

5.2運用估值方法,對國有銀行改革進行評價

5.2.1運用估值方法對B銀行改革進行評價

5.2.2運用估值方法對A銀行改革進行評價

第六章

非正規銀行制度的正規化:2003年以來國有銀行改革步驟

6.1政府主導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

6.1.1金融機構救助和重組的國際經驗

6.1.2股份制改革方案的出台與實施

6.2剝離不良資產

6.2.1政府應為銀行所承擔的體制轉軌成本埋單

6.2.2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的選擇

6.3注資,補充資本金

6.3.1政府應當承擔長期出資不足的責任

6.3.2注資方式的選擇

6.4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模式選擇

6.4.1關於產權模式改革

6.4.2股份制改造後的股權結構

6.4.3股份制改造後的組織模式

6.4.4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步驟和時間要求

6.5引進戰略投資者

6.5.1國內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特殊制度安排

6.5.2戰略投資者的類別

6.5.3向戰略投資者轉讓股份的定價分析

6.6公開上市

6.6.1上市的意義

6.6.2上市地選擇的基本原則

6.6.3上市情況

第七章

國有銀行制度正規化進程的定性和定量評價

7.1股權制度的正規化

7.1.1國外國有金融資產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

7.1.2國有金融資產管理模式的選擇標準

7.1.3對“匯金模式”下國有銀行股權結構的評價

7.2董事會的正規化

7.2.1美國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經驗

7.2.2國有銀行改革中的董事會安排及評價

7.3監事會制度的正規化

7.3.1監事會的構成

7.3.2監事會的人數

7.3.3監事會的選舉方式

7.3.4監事會的作用

7.4激勵約束機制的正規化

7.4.1考核機制

7.4.2激勵約束決策機制

7.4.3高管的薪酬水平

7.4.4約束機制

7.5定量評價:績效評級與估值

7.5.1運用評級方法進行評估

7.5.2運用估值方法進行評估

第八章結論性評價:

持續走向正規銀行制度的後續抉擇建議

8.1股權制度改革建議

8.2董事會制度改革建議

8.3監事會制度改革建議

8.4高管制度改革建議

參考文獻

……

文摘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國有銀行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演進過程。早在1986年12月19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幾位中央負責同志匯報當前經濟情況和次年改革構想後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為此,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立的四大專業銀行一直以“真正的銀行”為目標不斷演進。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研究

國有銀行改革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至1994年,其間以企業化改革為主。第二階段是1995年至2002年,其間以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變為主。但截至2002年年底這一改革進展緩慢。國有銀行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不健全,不良資產比例高,金融專業人才不足,金融服務水平和創新能力較低等問題,可以說未完全實現由“金庫”向“真正的銀行”的轉變,還不是正規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為加速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變,200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深化金融企業改革,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國有銀行的改革目標: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從2003年開始,國有銀行改革進入第三階段,即股份制改革上市階段。通過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國有銀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得以明顯改善,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國有銀行改革成為正規制度框架下的商業銀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2004年,溫家寶總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強調:這次改革對於我們來講叫做“背水一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們採取這樣的有力措施,確實是一場輸不起的實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