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熱生燥

因熱生燥

因熱生燥,是感受燥邪或機體津液虧損所表現的證候。

因熱生燥因熱生燥
因熱生燥是感受燥邪或機體津液虧損所表現的證候。包括外燥內燥兩類。外燥為秋季感受燥邪所表現的證候。有溫涼之分,初秋尚熱,易成溫燥;深秋既涼,易成涼燥。溫燥證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乾咳或痰少而粘,胸脅疼痛,皮膚及鼻咽乾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脈浮細數。治宜輕宣涼潤,方用桑杏湯。涼燥證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乾咽燥,皮膚乾燥,咳嗽少痰或無痰,舌苔薄白而乾,脈浮細。治宜溫散涼燥,方用杏蘇散。內燥是熱盛傷津耗液,或下致津液大量喪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形成內燥證。證見口渴,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形體消瘦,大便秘結舌燥無津脈細澀等。治宜滋陰潤燥,方用增液湯等。
因熱生燥是感受暑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於夏令季節,因熱生燥俱盛之時,尤以南方為多見。其以發病較急,初起見有身熱、頭身重病、微汗、口渴、脘痞等因熱生燥郁遏肌表證候為主要特點。根據好發季節及臨床證候特點,西醫的鉤端螺鏇體病、腸傷寒、流行性感冒等。

本病多發生於夏令因熱生燥俱盛的季節,南方多見於5~10月。發病較急,初起以發熱較高、頭痛身重、口渴、脘痞等因熱生燥郁遏衛分肌表的證候為特點。傳人氣分較快,病變過程暑兼邪的證候特點突出。本病應注意與暑溫相鑑別。雖然兩者均發生於暑盛夏月,但暑溫是由單純暑熱病邪所致,初起以壯熱、多汗、口渴、脈洪大等氣分陽明胃熱熾盛證候表現突出;因熱生燥是暑兼濕邪所致,初起身熱、頭痛身重、口渴、脘痞等衛分暑濕郁遏肌表的證候表現多見。
因熱生燥的辨證分析
因熱生燥的發生由感受因熱生燥邪而致病。夏令氣候炎熱,容易形成暑兼濕邪。若人體正氣不足,或因天氣炎熱而嗜食生冷,以致水濕內停,往往容易感受暑兼濕邪而病。本病所及部位、臟腑,主要是衛分肌表三焦胃腸等;若暑濕化燥化火,耗氣傷津,也可深人心營,引起動風、動血。
因熱生燥邪從皮毛而人,郁遏衛分肌表,可見發熱較高,伴有頭痛,身重體倦,肢體酸痛,脘痞胸悶等。若暑兼濕邪從口鼻而人,困擾胃腸氣機,則見高熱,吐瀉,口渴,心煩等氣分胃腸症狀。若邪熱熾盛,可致暑濕瀰漫三焦,或困阻中焦,或壅滯肺絡,變化複雜。
因熱生燥的治療,以清暑利濕為主,佐以芳香化濕。臨證中要詳辨暑濕的部位,體質的虛實,暑濕之偏重,而選擇滌暑透邪、清肺解暑、清暑化濕、宣洩三焦等方法施治。當邪氣化燥化火,人營入血,出現閉竅動風,津氣欲脫等證候,與暑溫危重證候相同。
1、心要“清”: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悶熱不安和睏倦煩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切忌火暴脾氣,遇事一蹦三跳,因燥生熱,要防止心火內生,心靜自然涼。

2、食要“清”:炎夏的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但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另外,吃些,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病。

3、居要“清”:居室宜清涼,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於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陰涼的環境,會使人心靜神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