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六凡

四聖六凡,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類,或稱十界。其中四類是“聖者”,六類為“凡夫”,故稱“四聖六凡”。

四聖六凡

正文

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類,或稱十界。其中四類是“聖者”,六類為“凡夫”,故稱“四聖六凡”。
四聖 超出欲、色、無色三界,脫離生死輪迴,已得解脫的四種“聖者”。①佛。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有自覺(自己已經覺悟)、覺他(能令他人覺悟)、覺行圓滿(自己的覺悟達到了究竟圓滿)三種含義。具此三覺名之為佛;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佛教以佛為四聖中最高者,謂對宇宙間一切事理無不通達明了。《摩訶般若經·道行品》稱:“通達實義故名為佛”,“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學佛成佛是佛教徒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②菩薩。菩提薩埵的略稱,意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即覺悟的有情,有自覺、覺他兩種含義,但缺“覺行圓滿”。故次於佛。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二稱:“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謂:“眾生名薩埵,為眾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佛和菩薩皆是大乘聖者。③緣覺。辟支迦佛陀之意譯,亦作“獨覺”或辟支佛。據佛教解釋,多出在無佛之世。因根性較利,自己觀察當前事緣而能悟道,故名緣覺。又因不待師友指點,自然悟道,亦稱“獨覺”。《大智度論》卷十八稱:“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在三乘中屬中乘聖者。④聲聞。意為聽聞佛陀言教的覺悟者。《法華經·信解品》稱:“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聲聞,一般又可分為四級,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通稱為四果聖人,以阿羅漢為最高。在三乘中屬小乘聖者。
六凡 三界內的六種凡夫眾生。雖同為凡夫,但因善惡業果境地的不同,又分為六種,名為六凡,亦稱六道。①天道。即天界眾生。有三界二十八重天。從人間往上有六重,名“欲界天”,因有男女情慾,故名欲界。欲界以上有四禪十八天,名為“色界天”,因沒有男女情慾,只有色相莊嚴,故名色界。四禪中初、二、三禪各有三天,四禪有九天,合為十八天。色界之外另有四重,名“無色界天”。因沒有色身形相,故名無色界。它只有精神心識的存在,通常還都處在寂靜定境,故又名“四無色定”,也稱“四空天”。②人道。指人類眾生。諸佛賢聖多出在人間。人道苦樂參半,善於分辨事物的前因後果,易於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能明理祛惑,轉凡成聖。《大智度論》卷四稱:“佛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種”。③阿修羅道。屬於非天道,是一種大力鬼神,有神通和威力而無德,統率夜叉、羅剎等,以阿修羅為首,故稱阿修羅道。④畜生道。包括牛羊豕馬及一切蟲魚禽獸等。此等眾生,生活住處多受自然的支配,無改造環境的能力。有的依附人類生活,如牛羊雞犬等;有的弱肉強食,如虎狼之於獐兔,鷹鷂之於雀蟲。⑤餓鬼道。是一種孤貧潦倒受苦之鬼,經常處在饑渴之中,到處遊行求食不得。佛經中謂有歷千百年不聞漿水之聲者,常受餓渴痛苦,故名餓鬼。⑥地獄道。即地下牢獄受苦之處,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
佛教認為六道中,天、人、阿修羅為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為三惡道。奉行上品十善業,修四禪定四空定等,可分別生三界諸天道;修五戒或中品十善業可生人道;作下品十善業可生於阿修羅道;作下品十惡業者,多墮畜生道;造中品十惡業者墮於餓鬼道;造上品十惡業及五逆罪者,即墮於地獄道。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