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神

四目神

“四目神”形象源於上古黃帝時代,在許多的古代書籍中也都有記載。而我國現存的壁畫中,最早的“四目神”形象,出現在山西芮城縣的元代永樂宮中。不過,這個形象在歷朝歷代十分少見。每當人們仔細觀看它時,就會產生一種眩暈的感覺。 在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有個小村子叫:潮關村,村中現存一座古廟,當地人叫它:瘟神廟!今天的奇聞就出在這廟的一幅奇特壁畫上,之所以說它是“奇畫”,是因為每當人們仔細觀看它時,就會產生一種眩暈的感覺。 地處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的潮關村,方圓不過幾平方公里,相傳這裡曾經是宋遼交戰時期,專門用來飼養軍馬的地方。村裡有一座破舊的廟宇,當地人叫它——瘟神廟。那幅看後讓人眩暈的壁畫就在廟裡…… 瘟神廟已經被廢棄很多年了,只是偶爾被當作倉庫堆放物品用。現在的瘟神廟空空蕩蕩的,正對大門的那面牆上,畫著很多神仙的畫像。這些畫像姿勢不同,神態各異……古北口地區曾經有幾十座廟宇,大多保留著類似的壁畫。所以,瘟神廟裡的這些壁畫,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其他正在幹活的村民聽說了這件事,也紛紛跑過來,盯著這個四目神像仔細觀瞧……結果,所有人都覺得一陣陣的眩暈。

故事

一時間,瘟神廟裡有神像能讓人頭暈的事情在村里傳開了,王長青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次看到了這個畫像……眼前的情景同樣讓他不解,作為閱讀過無數古北口地區歷史資料的民間研究者,他雖然看到過關於這座瘟神廟的記載,卻不記得有什麼地方提起過這個讓人看後頭暈的神像。神像為什麼長著四隻眼睛?它是何人所畫,又是為什麼畫的呢?大家是否因為這四隻眼睛而感覺頭暈的呢?

為了解開疑惑,老王訪遍了潮關村里上了年紀的人,希望能從他們那裡了解到一些情況。老人們回憶說,以前這個廟裡本來還供著一尊主神——傳說是主管北方的昊天大帝。老年間,趕上逢年過節,這個小院子裡都要舉辦廟會,很多人也來這裡燒香,村子裡更是流傳著神仙化身幫助百姓的事。

那時的瘟神廟比現在繁華得多,老人們都記得:小時候在這裡可看的可玩的很多,雖然記得牆上有神像的壁畫,但誰也沒注意過有這樣一尊長著四隻眼睛讓人看後頭暈的神像。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座瘟神廟漸漸被大家遺忘了,也沒人修繕過,更不可能有後人特意增加上這樣一尊神像:

主持人:我這裡有張四眼神像的照片,大家不妨也仔細來看一看。我們不少同事看過之後的感受是,確實會眩暈。經過村里老人的回憶,這個神像很有可能一直就存在於廟裡。但是,現在困擾王長青以及所有人的是,這個神像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又為什麼讓觀看的人有不適的感覺呢?

王長青發現,根據古北口地區相關史料記載,潮關村的瘟神廟建於明代,廟中供奉的是傳說中的北天玄武大帝,牆壁上的壁畫也是那個年代留下的,所畫的內容是北天玄武大地管轄的一乾天神。不過,對於瘟神廟的記載也就僅限於此了。要想解釋四眼神像的種種疑問,目前仍然無從下手!王長青決定先弄清楚這尊四眼神像到底是誰……在翻閱了很多資料後,他終於找到了……

考證

四目神是龍王廟壁畫中常見的神,一般的形象是身著長衫,頭戴儒巾,手持木工尺,最主要的是長著四隻眼睛,讓人看他時產生眩暈的感覺,不敢久視。在龍王行雨圖中,四目神雙手向上平舉木工尺,在回宮圖中則是懷抱著木工尺。木工尺有直尺、曲尺(拐尺)兩種,在下花園龍王回宮圖中的四目神同時拿著直尺和曲尺。四目神的主要職責是丈量布雨的範圍和深度,從技術層面對龍王降雨工作進行監督,相當於今天的氣象部門,降雨後經常要公布降雨量和降雨範圍。

“四目神”的形象由來已久,元代永樂宮壁畫中就有“四目神”的形象。傳說倉頡便是四目(黃帝,舜帝,項羽,李煜等人為“雙目重瞳”,古時認為為帝王之象)。有一種說法,四目和四面在古代是光明的化身,被當作太陽神來崇拜。據《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黃帝四面”,是太陽的化身。傳說中的造字之人黃帝的助手倉頡是四隻眼睛,通過文字給人類帶來光明。就連黃帝的“女兒”旱魃都是四隻眼睛。

古文獻中沒有“四目”的記載,但卻多處記載了“重瞳”。重瞳就是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在上古神話里記載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聖人。《史記. 五帝本紀》有“虞舜者,名曰重華。”孔安國註:“目重瞳子,故曰重華。”但實際上經過現代醫學解釋,這種情況屬於瞳孔發生了粘連畸變,從O形變成∞形,但並不影響光束進來,就像你把照相機鏡頭分成兩半,一樣可以用。大概屬於“返祖現象”——眼睛有向低等昆蟲的複眼回歸的趨勢。還有一種說法,重瞳是由於腦部長有一種蠅類的寄生蟲,會在人體中繁衍,對人體造成傷害,一般擁有重瞳的人,壽命都不久遠,而且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小時候就發現,需要即使就診,做腦CT。此重瞳極其罕見,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龍王廟壁畫中的四目神,按著故事情節分析,最有可能應該是倉頡和魯班。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是著名文聖人。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古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倉頡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這一傳說的可行之處在於倉頡只是傳說中的史官,在壁畫中地位也不算很高。

但更比較合乎情理還是關於“魯班”的傳說。在一些地區, “四目神” 還常被當作是木匠的祖師爺——魯班。這可能與間傳說中的木匠下雨的故事有關。傳說每次布雨都是龍母指派的,萬一龍王不在家,龍母為了不誤農時,有時也會請上一位上門幹活的木匠,叫他幫助布雨。就布雨而言,木匠是當然的外行,他們救旱心切,無意中多滴了幾滴,結果鬧得凡間洪水滔天,自己也跌落下來。 這一傳說的可信之處在於:一是四目神所使用的工具是木匠常用用的直尺和曲尺。二是四目神在整幅壁畫中的地位不太高。三是穿著打扮也是民間的士庶常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