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中學

四渡中學是一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的重點中學,屬於公立學校

四渡赤水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運動戰戰役。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畫,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於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後,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有三萬多人。在這一情況下,他們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托在與紅2、6軍團的會合上,堅持按原計畫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於覆滅的險境。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這個正確主張得到了中央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1935年1月7日,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隨即,召開了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領導地位,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進占遵義城,使蔣介石大為震驚,急調其嫡系部隊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共約15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為擺脫這種險境,黨中央決定,率師北渡長江,前出川南,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4方面軍會合,開創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據地。四渡赤水戰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出發,分三路向川南開進。右路紅1軍團,牽制綦江、合江之敵,由松坎出發,經溫水、習水向赤水疾進;中路紅5、9軍團及軍委縱隊,由遵義、婁山關出發,經官店襲擊習水、土城之敵;左路紅3軍團,由懶板凳出發,迅速擺脫尾追和側擊之敵,向土城前進。26日,紅1軍團進至赤水河邊的旺隆場、復興場,擊潰了川軍兩個旅的阻擊,沿赤水河向南挺進。紅3、5軍團在紅1軍團一部兵力協同下,在土城附近打垮了黔軍侯之擔部和川軍郭勛祺部兩個師的追擊和堵截。繼之,我各路軍於29日,經土城、元厚場向西渡過赤水河。2月上旬,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準備相機從宜賓上游北渡金沙江。此時,張國燾藉口嘉陵江"江闊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僅不率紅4方面軍南下以吸引川敵,反而北攻陝南,致使川軍無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進。南面敵軍吳奇偉、周渾元兩縱隊和黔軍王家烈部,則由南向北機動,尾追我軍;滇軍孫渡部4個旅,也向畢節、鎮雄等地急進。 鑒於以上新情況,毛澤東等決定,暫緩實行北渡長江的計畫,改向川黔滇三省邊境敵軍設防空虛的扎西地區,利用短暫時間,完成了部隊整編、精減,大大加強了部隊戰鬥力,為待機殲敵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我軍進至扎西地區,敵仍判斷我將北渡長江,除向宜賓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調滇軍和川軍潘文華部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對我分進合擊。 鑒於敵軍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我軍決定出敵不意的回師東進,折回貴州。我先頭1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地掩護部隊於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並繼續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24日占領桐梓。25日夜占領了婁山關。27日,在董公祠擊潰了敵人3個團的阻擊,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義城。是日中午,我進占城南的老鴉山、紅花崗、忠莊鋪後,與敵馳援遵義的吳奇偉縱隊2個師接觸,我乘敵立足未穩,發起攻擊,經反覆拚殺,敵軍大部被殲,吳奇偉帶領殘部企圖逃過烏江,除少數人員跟隨其過江遁去外,其餘尚未過江的1800餘人和大批武器,全部為我俘獲。遵義地區的這次作戰,歷時五天,擊潰和殲滅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餘,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以來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烏江天險,調動並擺脫敵人。我軍遵義大捷後,蔣介石於3月2日急忙飛往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企圖採取堡壘與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南守北攻,圍殲我軍於遵義、鴨溪這一狹窄地區。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我軍將計就計,偽裝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後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動。同時,以紅3軍團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動,調動敵周渾元部向南和吳奇偉部向西,爾後轉用兵力攻擊魯班場守敵。我軍這一行動果然調動了敵人,當敵吳奇偉部北渡烏江和滇軍孫渡部靠近我軍之際,3月11日,我軍突然轉兵向北,於15日進占仁懷,16日從茅台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誤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向川南壓逼我軍,企圖再次對我形成合圍,聚殲我軍於長江南岸地區。 為進一步造成敵之錯覺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個團的兵力偽裝主力,繼續向川南的古藺、敘永方向前進,引敵向西。我主力則以快速的行動回師東進,於22日,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再次折回貴州境內。28日,紅軍穿過鴨溪、楓香壩之間的敵碉堡封鎖線,直達烏江北岸。29日夜,我軍先頭團1個排利用雷雨掩護,乘竹筏到達對岸,順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紅9軍團於烏江北岸繼續牽制敵人外,紅軍主力向南全部渡過了烏江,巧妙地脫離了敵人的包圍圈。 渡過金沙江揮師北上。我軍南渡烏江後,開闢了進軍雲南、從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邊境有數旅滇軍據守,不利我軍北進。毛澤東在部署我軍作戰行動時指出: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我軍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東的甕安、黃平方向佯動,擺出東出湖南與紅2、6軍團會合的姿態,主力則經息烽、扎左,直趨貴陽。此時,蔣介石已由重慶趕赴貴陽坐鎮。當時貴陽及近郊守敵僅有4個團,蔣介石感到守備空虛,既怕我乘虛攻占貴陽,又怕我東進湖南與紅2、6軍團會師,故而急調龍雲的主力3個旅兼程增援貴陽,令薛岳兵團和湘軍何鍵部在川黔湘邊界布防堵截。在滇軍主力已完全東調的情況下,我紅1軍團於4月9日突然對貴陽東南之龍里鎮實施佯攻,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我主力卻從貴陽、龍里之間突過敵軍防線,以每天120里的行軍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疾進,15日渡過了北盤江,並相繼攻克貞豐、龍安、興仁、興義等城。蔣介石對我軍神速西進大為震驚,急調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和湘軍3個師以及滇軍一部,沿黔滇公路對我實施追擊。與此同時,原留烏江以北的我紅9軍團,在勝利完成了牽制任務後,也已進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區。 4月下旬,當我軍威逼昆明城下時,各路敵軍尚距我3日以上行程。故我乃以一部兵力占領楊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進。紅1軍團經武定、元謀搶占了龍街渡;紅3軍團經馬鹿塘搶占了洪門渡;中央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經龍塘進至絞平渡,其先遣隊幹部團一部已先於5月3日晚在絞平渡偷渡成功,全殲對岸守敵,並擊潰了川軍兩個團的增援,俘敵600餘人,控制了渡口。由於龍街渡江面寬且有敵機騷擾,洪門渡江流湍急,均不利於我渡江,中央軍委決定,除留紅3軍團第13團在洪門渡過江外,紅1、3、5軍團自5月3日至9日,利用僅有的七隻小木船,全部由絞平渡渡過了金沙江。北路的紅9軍團,也於5月4、5兩日,在會澤西北的巧家附近渡過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使尾追之敵全部被我拋在金沙江以南,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滇邊境地區的狂妄計畫,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偉大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我軍首先能夠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調整行動方向。遵義會議前,敵我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為保存有生力量,毛澤東等決定放棄去湘鄂川黔邊境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畫,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避免了中央紅軍遭致覆滅的危險。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等又鑒於紅軍處於遭受敵人四面圍堵的不利態勢和黔北地區迴旋地域有限等情況,毅然放棄建立川黔根據地的打算,決定率領中央紅軍跳出敵人重圍而北渡長江,以開創川西或川北根據地。但是,紅軍一渡赤水後,由於敵情急劇變化和張國燾不執行黨中央的命令,北渡長江已不可能,又果斷率師向扎西集結,在川黔滇邊境尋求新的機動,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後巧渡金沙江,終於實現了北渡長江的計畫。其次,我軍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爭取和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四渡赤水戰役,從總體看是敵強我弱,紅軍在各路強大敵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常常處於被動地位。但是,由於毛澤東等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巧妙地隱蔽我軍戰略意圖,有計畫地調動敵人,造成了我軍許多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從而使整個形勢向著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方向變化,終於打破了敵人妄圖圍殲我軍的戰略計畫。最後,我軍在運動戰中,正確地處理"打"與"走"的關係。中央紅軍在戰略轉移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消極避戰,實行逃跑主義,只走不打,始終擺脫不掉敵人的圍堵。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等直接指揮下,我軍避敵之長,擊敵之短,一再造成敵人的錯覺,積極創造戰機,大量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沒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師東進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調動敵人和造成有利戰機,取得遵義地區殲敵的勝利。如果沒有以後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敵之錯覺,牽著他的鼻子來回打轉,以至將其拖疲、拖垮,使我乘隙實現渡江北上的戰略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