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奧德賽

四月的奧德賽

四月的奧德賽作者 劉葦,雲南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9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讓別人去誇耀寫出的書好了.我則要為我讀過的書而自詡。”

——博爾赫斯

普魯斯特:站在時間另一側的人

納博科夫:傷感的行旅

奈保爾:深邃的印象

米蘭·昆德拉:心靈在別處

博爾赫斯:複述之烏飛翔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聖埃克絮佩里:追風逐日

一些不相關的意象在閱讀中朦朦朧朧地跳躍:奏鳴曲;破殘的拱門;旅人在陌生之地漂泊;夕陽中湖面上漾開的波紋的反光;傾覆的大理石雕像旁的落葉,隨風旋舞;遺落在水下的古城……它們於我內心的某一處匯集.以似曾相識而又遙不可及的方式映現。

這些意象可能來自我所閱讀的詩歌.但它們所散發出的氣息在暗示著一些我曾迷戀而又久已疏遠的記憶,類似象徵,或暗自涌動的旋律,帶著些微的震顫,仿佛有一個邊界將要被打破,猶如奧德賽跋涉向不可預知的遠方……

內容簡介

作者閱讀興趣與涉獵極為廣泛,本書從其多年閱讀生涯中精選收錄了一系列閱讀類隨筆,關涉文學、作品、作家和詩歌。這些讀書筆記以個體的視角帶領讀者進入閱讀的森林,去體驗文字、閱讀與思想之美。

書籍是閱讀的最佳載體,它通過語言延伸人類的想像。對於那些喜歡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閱讀的人來說,隨意拿起一本書,隨手翻閱,或者多種書籍交叉閱讀,不為其他規定所制約,是喜悅的、愜意的和自由自在的,猶如一次遊蕩。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閱讀行為中,天然存在著一種逾越成規、開拓視域、自由穿行於各種思想界線的衝動。閱讀本身沒有邊界,即便各式書籍自有體式和內容範疇:小說、詩歌、散文、評論,或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它們仍然無法為想像力設定屏障。閱讀,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令人舒心的一項自由活動。因此,請讓我們一起遵循的是布羅茨基法則——他曾在一篇文章說到——如果你把一本書讀完,那是作者的榮幸;倘若你中途擱下,也不必歉疚,因為這不是你的錯。

這些帶有評論性質的文字被書寫成隨筆樣式是有意為之。將解析、論述、詮釋,與聯想、沉思、抒情,以及個人認知和體驗相結合,是作者的愉快嘗試。因此,不要把這些篇章看作是對作品的導讀。因為在作者看來,所有作品都天然地具有開放性,並不限制讀者從任何角度進入,也不規定誰才擁有對作品解釋的惟一合法權。“惟一真理”這樣的理念在世間並存在,更無須遑論誰能擁有。所以,作者更願意你把這些篇章看作是朋友間的一次閒散、隨意的交流。我們共同的興趣在於書籍本身。也正因為由於它們的存在,才構成我們這一世界美妙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劉葦,不聞,不名。惟思,惟學。閱世觀物,以書為伴。深居陋室,隱逸自樂。 

詩人,文學、藝術評論家,兼任電台讀書節目評論嘉賓。

目錄

自序

Ⅰ:林中岔道

站在時間另一側的人: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

美妙的下午時光:菲利普·勒吉尤《盧瓦河畔的午餐

通往迷津的路途:《解讀杜拉斯》

尋找在路上的感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傷感的行旅:納博科夫《菲雅爾達的春天

《洛麗塔》之謎

玫瑰隱喻: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深邃的印象:奈保爾《抵達之謎

奈保爾的自我放逐與寫作:對《奈保爾家書》的精神分析

心靈在別處:米蘭·昆德拉《身份》

在戲謔中鑲嵌嚴肅意圖:米蘭·昆德拉《慢》

林中岔道:本哈德·施林克《愛之逃遁》

法國式的愛情遊戲:拉克洛《危險的關係》

超越困境的飛翔: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愛情中的政治隱喻:格雷厄姆·格林《文靜的美國人》

追風逐日:聖埃克絮佩里《要塞》

息羽聽經:《閱讀史》

藍色的憂傷:《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相互映照的鏡子:麥可·坎寧安《時時刻刻》

詩人的散文:《世界美如斯》和《殯葬人手記

四月的奧德賽

Ⅱ:花之轉喻

薩福:在七弦琴中幽婉低吟

西爾維婭·普拉斯:敏感、幻象、精神直覺

喬治·桑和繆塞的浪漫情緣

莎樂美與她的“三位一體”

特蕾莎和薩賓娜

白色而明亮的寒冷:克菜爾·琪根《南極》

靜水深流: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貓眼》

奧斯丁遠光照射:凱倫·喬伊·富勒《簡·奧斯丁書友會

Ⅲ:詩性靈光

閃著磷火的精靈:孫孟晉詩歌一瞥

詩歌途中的孤獨跋涉者:蕭開愚詩歌一瞥

曲別針上的流水:馬休詩歌一瞥

自我救贖之路:劉曉萍詩歌一瞥

詩歌與哲學:楊宏聲詩歌散論

激情燦爛中的陰鬱之歌:《鬱郁短詩選》

思的奇異性,或日“走神”

鏡子中的影像:馬振騁《鏡子中的洛可可》

觀點盛宴:吳亮《藝術在上海》

戲劇結構中的詩意:孫惠柱《第四堵牆

前世記憶,今世警策:於東田《大路乾條》

光陰飄忽:席慕容《邊緣光影》

書摘插圖

Ⅰ:林中岔道

美妙的下午時光

——菲利普•勒吉尤《盧瓦河畔的午餐》

在法國,菲利普•勒吉尤是一位作家兼朱利安.格拉克小說的研究者。他第一次閱讀朱利安•格拉克的小說還在中學時期。“對他的激情,便從此而生”;他在《盧瓦河畔的午餐》中回憶道,“我仿佛發現某種深入肺腑的力量,某種對於饑渴的饑渴……一種門檻盡處的昏眩。”之後,他開始研究格拉克的著作,他們互致信箋,逐漸建立起了友誼。多年後的某個冬天,菲利普•勒吉尤來到盧瓦河畔,造訪年邁的幾近隱跡的格拉克,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妙的下午時光。

與心儀的作家保持友誼是件令人心醉神迷的事。這種私人間的友誼,因由書籍架起的橋樑而使彼此關係被賦予了神秘的水中映照般的鏡像,搖晃的波影里閃現著心靈知會的光點和喃喃低語的水珠。《盧瓦河畔的午餐》便迴蕩著這樣的友誼樂聲。

朱利安。格拉克遠離巴黎,獨自住在盧瓦河畔毫無生氣的祖屋裡,孤寂、安詳而寧靜,像個優雅的隱世者。他在那裡回憶、思考、寫作,“偶爾度過憂鬱不堪的白日”。作為著有16部著作的他,在當代法國是家喻戶曉的大師。他的小說,菲利普•勒吉尤在書中評述道:“《阿爾戈城堡》里哥德式的魅力,《美麗的深淵》里布列塔尼的浪漫主義,《流沙海岸》里的結構與完美文風,《林中陽台》里激昂戰鬥式的懺悔……但他並不受絆於小說的沉重製約。他永遠置身於別處,置身於小說與詩歌的邊緣。他的句子原先是從夏多布里昂那裡出發,但在路上遇見了蘭波的閃迅和超現實主義的眩目。”

朱利安。格拉克的長期與世隔絕,致使他雋永地緘守著內心的寶藏。他拋棄了過去的敘事風格,晚年於孤獨中撰寫沉思筆記。“冥想,清醒地做夢,在蒸騰與反轉之中寫作。所有這一切引致了智慧的內斂沉默的形式。”

我喜歡《盧瓦河畔的午餐》。它並不沉溺在具體細節中,而是將“斷想、閱讀、風景、兒時的記憶糾纏在一起”,飄浮的思緒,人物的心境,突然而至的評論,離題的冥想,內心的獨白,過去與現實的自由穿梭,融匯在這個特殊的文本里,極富韻律地傳達著作者的迷醉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