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龍蜥

四川龍蜥

中文學名:四川攀蜥中文目名:蜥蜴目四川攀蜥中文科名:鬣蜥科中文屬名:攀蜥屬中文俗名:四川龍蜥拉丁文名:Japalura szechwanensis 英文名:Sichuan japalur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u et Zhao,1966。

基本信息

四川龍蜥四川龍蜥

介紹

中文學名:四川攀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四川攀蜥四川攀蜥

中文科名:鬣蜥科
中文屬名:攀蜥屬
中文俗名:四川龍蜥
拉丁文名:Japaluraszechwanensis
英文名:Sichuanjapalur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uetZhao,1966

生物研究

1987~2003年通過野外採集或室內飼養,對四川西部的幾種攀蜥的棲息環境、活動規律、變色現象、攝食和繁殖等進行了觀察。發現汶川攀蜥卵在孵化過程中有逐漸長大、增重的現象。

與蛇的區別是:

四川龍蜥四川龍蜥

四川龍蜥下頜骨的左右兩半以骨縫結合,不能活動,口不能張大。蛇的下頜骨左右兩半以韌帶相連,彼此間可拉開,這是蛇的口可以張得很大的原因之一。 

四川龍蜥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無存的種類,其體內必有前肢帶(肩帶)的殘餘。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後肢殘餘的種類,其體內也絕沒有前肢帶的殘餘。四川龍蜥多具有活動的上眼瞼和下眼瞼,眼睛可以自由啟閉。蛇的上下眼瞼癒合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來,蛇眼永遠是睜開的。 

四川龍蜥多數種類的舌頭都較寬大肥厚。蛇的舌頭都很細長,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於鞘內,常通過口前端的缺刻處時伸時縮,藉以蒐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氣味”分子,送入鋤鼻器產生嗅覺。

四川龍蜥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沒有,也可從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沒有外耳也沒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聽覺器官的痕跡。 

四川龍蜥的尾巴都較長,一般約等於(或僅略短於)頭體長,或為頭體長的2~3倍。蛇的尾巴相對較短,為體長的1/2到1/4(即尾長占全長的1/3~1/5)。

繁殖與壽命

四川龍蜥四川龍蜥

四川龍蜥具交接器,行體內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進行交配繁殖。有的種類的精子可在雌體內保持活力數年,交配一次後可連續數年產出受精卵。在一部分四川龍蜥中只發現雌性個體,據研究,它們是行孤雌繁殖的種類。這類四川龍蜥的染色體往往是異倍體。有的正常行兩性繁殖的種類,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會改行孤雌繁殖,據認為,孤雌繁殖有利於全體成員都參與產生後代,有利於迅速擴大種群,占據生存領域。

四川龍蜥四川龍蜥

四川龍蜥系卵生(oviparous)、一般於夏季產卵於溫暖潮濕而隱蔽的地方。卵數由一二枚到十幾枚不等。卵的大小與該種個體的大小有一定的關係。壁虎科的卵略近圓形,卵殼鈣質較多,殼硬而脆。其他各種四川龍蜥的卵多為長橢圓形,殼革質而柔韌。 

有的四川龍蜥卵在母體輸卵管後段(“子宮”)就開始發育,直到產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龍子科中不少種類為卵胎生,其餘各科四川龍蜥多為卵生。同一屬中有的種類為卵生,另一些種類則為卵胎生。譬如南蜥屬中多線南蜥(Mabuyamultifasciata)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為卵生。又如滑蜥屬中兩個相近種秦嶺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s)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卻為卵生。我國特產動物鱷蜥(shinisauruscrocosilurus)在當年年底仔蜥就在母體輸卵管內發育成熟,但延滯到第二年5月才產生母體外。解剖懷孕後期的鱷蜥,成熟仔蜥已無卵黃,而母體輸卵管壁布滿微血管網。可能發育後期的仔蜥依靠母體提供營養,應屬於少數胎生(Viviparous)四川龍蜥之一。

生物新種

2001年8月在四川省汶川縣採到攀蜥屬(Japalura)動物,經鑑定為攀蜥屬一新種,訂名為汶川攀蜥Japalurazhaoermiisp.nov.,對鑑別特徵和形態進行了描述,標本保存於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