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植物遺傳和育種省級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得到國家、四川省等各級領導的關懷,2002年5月19日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臨實驗室視察,對實驗室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的評價。 實驗室現有固定的研究人員11人,有高級職稱的人員8人,其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 在2003年

概況:
四川農業大學植物遺傳育種省級重點實驗室自1995年籌建,主要進行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中藥材、果樹等植物的遺傳育種基礎理論及高產優質抗病的新品種培育研究。該實驗室2002年通過國家“211工程”一期建設評估,各項指標成績達“優”。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得到國家、四川省等各級領導的關懷,2002年5月19日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臨實驗室視察,對實驗室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的評價。
實驗室現有固定的研究人員11人,有高級職稱的人員8人,其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擁有作物遺傳育種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碩士、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導師2人,碩士導師7人。
實驗室主任任正隆教授,1988年獲聯邦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
實驗室籌建以來,承擔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農業部、四川省級重點、攻關等項目30餘項,年科研經費僅約70萬,但該實驗室科研經費的投入產出比很高,已獲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科研成果。現已創造“川農”號系列小麥品種著名新品牌,培育大、小麥新品種11個,獲得國家新品種保護權5個, 其中川農 11、12、17、18、19號被四川省政府推薦為重點推廣的小麥新品種。在本實驗室建立以前,四川農業大學小麥品種在四川省的推廣面積很小,到目前本實驗室育成的小麥新品種的推廣面積已超過四川省小麥年栽培面積的三分之一,創年經濟效益5億元以上。在2003年,本實驗室育成的小麥新品種川農17創造了四川省成都平原上的小麥高產歷史紀錄。已發現和命名抗條鏽病新基因Yr9b、YrBL、Yr34,抗白粉病新基因Pm23,雜種壞死基因Ner1,Ner2,抗紋枯病基因Sus1。該實驗室在小麥染色體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出了染色體小片段易位理論、小麥異源易位育種理論,培育一系列小麥-黑麥,小麥-簇毛麥,小麥-偃麥草附加系和易位系,用這些特異材料作為育種中間材料,選育出“協調性”小麥新類型。在國際刊物《Genome》《Euphtica》《Plant Breeding》《T.A.G.》等SCI刊物,和國內一級學報《中國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取得了顯著的理論研究成果。2002年一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實驗室面積約4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約500萬元;作物育種基地2個,總計土地面積100餘畝。同時,在四川省建成了一批良種示範和推廣基地,與省內外近50個縣的農業部門和種子公司建立了良種推廣協作關係。實驗室擁有從事較高理論水平研究,又能進行套用研究的設施和配套的儀器設備,保證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