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華鯿

四川華鯿

四川華鯿,Sinibrama taeniatus(Nichols,1941),鯉科華鯿屬的一種魚類。背鰭硬刺粗短,最長分枝鰭條顯著小於頭長。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的後上方。個體不大,常見體長60~120毫米。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為中國特有物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四川華鯿四川華鯿
四川華鯿,背鰭iii-7;胸鰭i-14--15;腹鰭i-8--9;臀鰭iii-18—20。背鰭前鱗21-23;側線鱗54(10-11)/(5-V)57。第一鰓弓鰓耙數,外側12-18,內側15-19。下咽齒3行,2.4.5—4.4.2或2.4.4--5.4.2。脊椎骨4+37+1。鰾2室,前室較短;後室長,末端圓,後室的長度約為前室的1.5--1.8倍。腹腔膜白色。腸長為標準長的1.1--1.5倍。標準長為體高的3.3--3.5倍,為頭長的4.1--4.3倍.為尾柄長的6.5--7.2倍.為尾柄高的8.7—8.9倍,為體厚的6.2—7.2倍。頭長為吻長的3.4--3.9倍,為眼徑的3.4--3.9倍,為眼間距的2.8--3.0倍。為體寬的1.4--1.7倍,為尾柄長的1.5--1.7倍,為尾柄高的2.1--2.1倍.為口寬的3.3--3.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3倍。體側扁,稍低,背部輪廓呈弱弧形,胸部圓,腹部輪廓弧形。腹鰭基部至肛門前有明顯的腹棱。頭短小,略呈三角形,背部較平直,在鼻孔前方有一凹陷。吻短,前端圓鈍。口端位,口裂傾斜,後端伸達鼻孔下方。上下頜幾等長,唇稍厚。無須。眼較大,位於頭部近前端,眼後頭長約等於吻長和眼徑之和,眼間頭部稍圓凸。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離眼前緣較近,鼻孔前緣約在吻部的中點。鰓耙粗短,呈錐形,末端鈍,排列稀疏,最長鰓耙不及最長鰓絲的1/2。咽齒稍側扁,末端呈鉤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後上方,至吻端距離小於至最末鱗片後端的距離,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硬刺,較短.外緣平截。胸鰭短,末端圓.後伸不達腹鰭基部,相距約3--4個腹鱗。腹鰭短小,後伸不達肛門。臀鰭短不及尾鰭基,外緣稍內凹,基部較長,其長度大於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之間的距離。尾鰭叉形,末端尖,最長鰭條為中央最短鰭條的2.0倍左右。尾柄較長,側扁。肛門緊靠臀鰭起點。鱗片較大,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向腹面稍彎,到肛門後上方折轉向上伸入尾柄中軸。腹鰭基部有一腋鱗,較厚。腹鱗稍小於側線鱗。生活時身體上半部呈淺灰黑色,下半部色淺,灰白色。腹部白色。側線上方有一明顯的黑色縱帶,前端從眼後緣直達尾鰭基部,緊靠黑色縱帶之上方有一條窄而明顯的白色縱帶紋。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餘各鰭灰白色。個體小,數量較少,經濟價值不大,生長較慢。

生長繁殖

四川華鯿的繁殖時間主要集中在4~5月份,最小性成熟雌性個體體長70mm,體重7.1g;最小性成熟雄性體長為65mm,體重為4.5g。四川華鯿種群性比(雌︰雄)為1.00︰1.57,主要由4個年齡組組成,其中1齡個體數量占絕對優勢。性成熟係數4~5月份最大,同期豐滿度最小。卵徑(1.05±0.17)mm,大小分布呈單峰型,為單批產卵型魚類。絕對繁殖力(2734±258)粒,相對繁殖力為(236±20)粒/g,絕對繁殖力隨著魚體長、體重增長而增大。

資源保護

環境壓力是影響魚類繁殖策略的主要因素殷名稱1995)。相對於環境的自然變遷,人為活動的干擾更加劇烈,對種群的影響愈加明顯(李文靜等2007)。長江上游岷江段四川華鯿分布水域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漁業作業強度高,四川華鯿面臨持續的高強度捕撈壓力,而種群補充緩慢,可能導致資源量持續下降和個體小型化。野外調查及解剖發現岷江眉山段四川華鯿的年齡組成以1~2齡為主,3齡及以上個體極少,而同屬的大眼華鯿(千島湖劉國棟等2011)有0+~5+共6個年齡組組成。張堂林(2005)研究發現同種或同屬魚類年齡組成在不同的地理水域可能存在差異,主要與溫度、食物等水域環境因子有關。岷江眉山段四川華鯿低齡魚比例偏大,高齡魚比例偏小。針對四川華鯿資源現狀,可以實施嚴格限制針對幼魚和繁殖期親魚的捕撈,如依法取締電捕,刺網網孔不能小於2cm等,並保護棲息地,加強繁殖生態學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為以後可能需要的增殖放流做好技術儲備等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