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遠古史前文明

這段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是羲和帝國“十日國”的情形。 大約4萬年前,青帝部族已經進入農耕文明時期,羲和帝國開始出現。 黃帝的族人,自然稱為“黃族”人。

歷史傳說

瀛洲

瀛洲,即東勝神洲。
遠在6650萬年前,東勝神州被亞洲版塊擠壓,逐漸向太平洋漂移。那個時期,海南島和台灣島均和大陸相連,而日本陸地還在海平面之下。這塊東勝神洲大陸後來被稱中原人稱為瀛洲,西方人稱之為姆大陸。這片大陸上沒有太高的高山,卻是海侵溝谷縱橫,經常被海嘯和颶風卷襲,生存條件十分艱辛。在大陸的中部是一望無際的綠草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溪流潺潺,終年植物繁茂,蟲魚繁多。亞洲大陸與瀛洲大陸雖然逐漸分離,但還是相連在一起的。即便分離,相隔的海岸距離也不遠,人類可以坐木筏往來。
遠在大洪水來臨之前的數千萬年中,神龍族嫡系分支首領黎母,就帶領神龍族分支群經由崑崙山東南林谷,沿著東南陸地,經過現在的台灣島或海南一帶,到達逐漸被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板塊擠壓出去的東勝神州。
黎母,傳說這一代首領女媧生育黎母的時候,生下來是一個卵形胞胎,女媧將其置於巨石之上,被雷電劈裂,跳出一個黑而青黃色面容的小女孩,女媧便給她取名為黎女。黎女長大後酷似女媧一樣聰慧,女媧便讓女兒攜帶部分族人前往東南方。黎女到達海南一帶後,便和部族中一位勇敢男子結婚,生兒育女,大家便叫黎女為黎母。
黎母帶領的一部分族人經歷數萬年的艱難跋涉,終於到達了瀛洲大陸腹地,黎母便在這裡建立起了美麗的家園。這裡居然沒有恐龍出沒,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而另一些族人則留在了海南、台灣、和南亞一帶。與南亞一帶居住的英巴人和矮人族混血雜居,後來演化成為百越族和南洋人。
南洋人曾經一度發展,在南洋利莫里亞大陸上迅速繁衍生息。大洪水災難這些人也未能倖免,然而倖存者卻較多。這是因為這裡遠離大洪水災難爆發點——墨西哥灣。大洪水災難之後,這些人在利莫里亞大陸上建立了繁榮強大的利莫里亞文明。利莫里亞大陸範圍涵蓋現在的印度洋、澳大利亞和南洋群島。利莫里亞大陸、瀛洲大陸、大西洲均在15,000年—12,000年前同一時期沉陷毀滅。
黎母把瀛洲這片土地取名為“日甸”。日,古漢語讀“er”,現代中原許多地方民間也保留著這個古音。日,即代表太陽之意,也代表是神的兒女的意思。神龍之子就是“日”,神龍指的就是女媧和伏羲。“日甸”,即讀“Er-dian”,即太陽之甸,也包含“伊甸”的含義。
這片大陸可以說是一片淨土。人類在這裡獲得迅猛發展,人口迅速增多,部族分化散布整個大陸。當時間臨近6650萬年前的時候,瀛洲大陸人類已經進入了農耕文明時代,率先發現燧石取火,並發現銅礦和錫礦,正當文明日新月異的時刻,6650萬年前巨大的大洪水災難降臨,這個文明被徹底摧毀,只有在瀛洲大陸的南部地區,遠離北半球的高地,倖存者寥寥無幾。

太昊伏羲

6650萬年前大災難之後,大約6000萬年前中原人發明了燧石取火,進入燧皇時期,燧皇仍被稱為伏羲。女媧、伏羲是部族首領專用稱號。
大約5500萬年前—5000萬年前,崑崙山燧皇首領伏羲發明了二進制,演繹八卦,而女媧的繩結文字也獲得完善和發展,人類進入原始文明時期。此時伏羲的地位越來越高,崑崙人稱伏羲為太昊伏羲,即太陽神的意思。
太昊伏羲生有五個子女,分別被封為五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黃帝。太昊伏羲和女媧早年養育有四個子女。長沙楚帛書云:“長曰青榦,二曰朱四單,三曰白大,四曰□墨榦(□缺失)。”這種情況不見於史書的歷史文物記錄。後來太昊伏羲賜“羲”為兒子的姓,而賜“和”為女兒的姓。太昊伏羲與另一妻子生有一子,賜名羲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則是女媧所生。
和宓是太昊伏羲與女媧後來生的小女兒,封於洛水,與河伯馮夷結為夫妻,夫婦不幸溺水夭亡,終究未能建立國家。
長子羲伯,封為黃帝,派往中原,到達了今天的河南一帶,後來建立羲國,統治中原大地。後來,太昊伏羲也經由崑崙山甘肅一帶,來到羲國都城密,即現在中國河南密縣。並在這裡設定了伏羲八卦台。太昊伏羲也終老於此。
羲仲,既是青榦,封為青帝,奉命前往遙遠的東方暘谷,即後來所稱之瀛洲,即“姆大陸”,建立了羲和國。後來的帝俊,既是羲仲後裔的女兒羲和公主的丈夫,建立了“十日國”,自稱“天帝”,這是後話。
羲叔,即朱四單或朱單,封為赤帝,奉命帶領部族前往南方,建立南交國。赤帝又稱炎帝。後來的神農炎帝既是羲叔的後裔。
和仲,即白大橪或白橪,是伏羲的女兒姓,封為白帝,奉命前往西方,達於昧谷,建立希臘國。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也在這支部族之中。
和叔,即墨榦,伏羲的女兒姓,封為黑帝,奉命帶領部族前往北方,定都幽都,建立肅慎國。
自此崑崙山人類進入“五帝”時期。這一時期自5000年前至西元前12000年。
五帝的故事中,白帝已經在“希臘神記”中闡述,這裡先講青帝,黑帝、赤帝、黃帝將在“伏羲神記”中詳述。
青帝羲仲奉命離開崑崙山前往瀛洲。從崑崙到瀛洲數萬里之遙,從5000萬年前開始一路遷徙,一路繁衍,歷經千難萬險,大約4萬年前來到瀛洲大陸。
5000萬年前得地球地理風貌整體上還是一個盤古大陸,只是被海洋或河流分割成幾大塊,相互之間仍舊可以自由往來。
大災難過後,地球溫度升高,氣候變得潮濕和溫暖;蕨類植物大量滅絕,被子植物開始繁衍;倖存的恐龍苟延殘喘了數十萬年後,不堪高溫而相繼滅絕;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大量大面積繁衍開去。
瀛洲大陸與歐亞大陸相連的地區為台灣地區。遠古的台灣地區是一個海侵地區,經常隨著地質運動和海洋的擴張,該地區時升時降。該地區海侵現象早在6億年前就已經開始,直到1.92億年前的“燕山地質運動”,台灣山脈才開始形成。大約5400萬年前的白堊紀和古新世時期,台灣海峽開始形成。再後來則時升時降而與大陸時分時離。
到了第四紀冰河期,即1800萬年前到6000年前,海平面基本形成現代海平面高度,台灣海峽完全形成。在4500年—2000年以前,因地質運動出現海退,台灣海峽一度變淺,兩岸居民易於往來。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大約1800萬年前,青帝後裔部族穿越台灣海峽,跨上瀛洲大陸。
此時的瀛洲大陸非常巨大:北與美洲,即北俱蘆洲相連,西接歐亞大陸,即西牛賀洲,南連南贍部洲,即澳洲大陸。古老的太平洋繼續在擴張,深入瀛洲地殼,將瀛洲大陸擠壓抬高,瀛洲大陸開始發生開裂和漂移。瀛洲大陸現在被擠分離,北起日本邊緣,日本陸地還在水面之下,南達斐濟,西北起於現在的菲律賓,東南到達現在的南太平洋大溪地群島一帶,被擠壓變成了狹長的一塊,並在擠壓過程中發生太平洋版塊和亞洲版塊下切,兩邊版塊很輕易地將瀛洲大陸抬起,使得瀛洲版塊底部岩層不斷斷裂脫落,逐漸離解,地震和海嘯不斷,這便形成了瀛洲大陸,分布面積十分廣闊,長達7000公里,寬達5000公里。主大陸分成十大塊。其中最大的一塊為菲律賓大陸。
日本群島是1800萬年以後才開始抬高的,直到數十萬年前也僅僅有古富士山火山露出海面。整個日本群島是在15,000年前-12,000年前最終形成的。
自1800年前青帝後裔登上瀛洲大陸之後,青帝後裔一直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前進,直到4萬年前才擴散至姆大陸中心地帶,即現在的斐濟、夏威夷一帶。這裡便是暘谷。在這裡遇見了另一隻古老的族群,即黎母后裔的倖存者。
最早期的人類多是生活在叢林山谷溪邊,靠採集、狩獵為生。最初要提防爬行類動物的侵害,當恐龍消亡後,倖存的人類適應了環境,卻又不得不面對毒蛇猛獸的威脅。人群發展速度十分緩慢而漫長,人類的智力和體質變化也十分緩慢。
固然在6000萬年人類就發明了燧石取火,然而掌握這種方法的族群並不多。人類種群不斷遷徙,輾轉各地。然而這些人類一直傳承著古老的傳說和聖命:即女媧和太昊伏羲要求各個部族前往世界各地建立起各自的新王國。

歷史證據

暘谷,這是見於《山海經》中的“東南海之外”的地名。關於這個“暘谷”,很多學者認為是在現在的山東一帶。這是不準確的。《山海經》原本十分詳盡和清晰,由於年代久遠,記錄文字的工具演化和毀損,從繩結文到鳥文,再到陶文和甲骨文,書寫方式幾乎完全變化,後世人要重新註解和整理,使得《山海經》中缺失和錯誤很多。到了孔子修書時,孔子主張弘揚黃帝血統,因而對古籍整理刪改了不少,很多內容被刪改,很多書簡被焚毀。
《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透過這幾句隻言片語,我們可以看見後來的瀛洲大陸上建立起的“羲和帝國”。而這帝國是在甘山下的甘水之間。
這甘山既是後來的安第斯山脈—甘山與安山諧音。甘水,即古太平洋。“甘”字,口中之物的意思,即美味。遠古人類對於鹽的接觸並不多。當人類第一次接觸海水之後,發現了海水的鹹味,“鹹”字,即鹽味。這種味道,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的美味。故將海水名之為甘水。這太平洋即是甘淵。
《山海經·海外東經》“暘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是一種廣泛分布於瀛洲大陸、長江流域和南洋群島上的木本花卉。扶桑品種繁多,有單瓣、復瓣兩種類型,花色繁多,紅、粉紅、黃、青、白等異彩紛呈。
這種花一度成為羲和帝國的國花或象徵。
這段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是羲和帝國“十日國”的情形。遠古時期的瀛洲陸地形狀就似一顆巨大的樹木。暘谷,是瀛洲最東部地區的一個巨大山谷。《山海經》有“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的記載,說明“十日”是羲和公主的兒女,生下之後經常在甘淵中沐浴。而這暘谷,就是瀛洲東部的一個巨大的海灣。
扶桑,既是十日國之一,暘谷這片地區就是扶桑國所管轄。扶桑南面是黑齒國。而其餘各國均在扶桑國的南部。《山海經》有明確記載: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齒、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共十日國。
後來又有“扶桑國、大人國、奢比屍國、君子國、青丘國黑齒國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勞民國總計十日國”等記載,這是羲和帝國在瀛洲大陸解體後反悔中原大陸,在中原東夷一帶建立起的新帝國。從這些國名來看,已經是後人添加和篡改了的故事。
還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的記載,“勾芒之國”是指中美洲的阿特蘭蒂斯帝國。說明阿特蘭蒂斯人喜歡紋身或穿戴羽毛服飾。而且船舶工藝發達,已經又雙龍型巨船,與羲和帝國經常往來貿易。瑪雅人崇拜羽蛇神,“鳥身人面,乘兩龍”既是這種文化的衍生。
至於山海經中對於“十日國”的地理位置描述不十分準確,這已經不重要。但可以推演出:扶桑國在最北面,在現在的夏威夷和馬紹爾群島一帶,是帝國的中心,其南部便是黑齒國。大人國在最南部地區,向北依次是奢比屍國、君子國、青丘國、黑齒國、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勞民國等。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齒、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這是這些國家的君王名。這個北,在地理方位上看應是西北方位。勞民國即是現在的菲律賓一帶。《山海經》對這些國家的居民做了描述,大多是“面目人身皆黑”。這種特徵正是現代南洋群島和太平洋南島居民的類似特徵。說明除了扶桑國之外,其餘各國均是羲和帝國的殖民屬國。
《山海經》所記錄的羲和帝國,那是後來15,000年——10,000年前瀛洲沉陷後的故事了。帝俊是羲和帝國君王,也稱為青帝。後來參與了中原爭霸戰。
青帝後裔部族在瀛洲大陸很快發展起來。這個速度要比中原快許多。這是因為大陸與海洋緊密相連,採集、狩獵和漁獵要比大陸容易得多。

遠古四大文明

大約4萬年前,青帝部族已經進入農耕文明時期,羲和帝國開始出現。即後世人們所云“穆里亞”、“姆大陸”、“姆帝國”。
與此同時期進入農耕文明的還有“大西洲”的“阿特蘭蒂斯帝國”、“大洋洲”的“利莫里亞帝國”和中原的“神農帝國”。除了“炎皇”創立的“神農帝國”屬於大陸性國家外,其餘三個帝國均屬於“海洋帝國”。
這“四大遠古文明”,屬於同源同種文明。最初都使用同一種文字,即“繩結文”。這四大文明帝國之間,互相往來儘管有些困難,但人類船舶運輸經由竹木筏到刳木為舟,再由獨木舟到木板船。
大約4萬年前,三大海洋帝國的人類已經發明了風帆,唯獨中原帝國仍舊長期處於“桴”的狀況。這種局面是由人類生活環境決定的。“桴”,即竹木筏。中原直到西周成王時,才有“越人獻舟”,而到大秦帝國一統華夷之後,才有樓船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舟船”技術應當都是來自海外傳入的。
自4萬年至西元前15,000年,人類社會經歷了近乎3萬餘年的漫長發展歷程,四大遠古文明帝國相繼進入帝國鼎盛時期。
大約西元前13,000年——西元前12,000年,四大帝國相繼進入農耕社會,各國部族之間開始為資源和人口發生戰爭,最終四大遠古帝國實現了統一。

阿特蘭蒂斯文明

大西洲國王波塞冬一統大西洲廣大地區,其兒子Atlas繼承王位後征服了整箇中美洲,建立起了強大的“阿特蘭蒂斯帝國”。帝國進攻地中海地區,整個地中海及其西非和西歐均屬於阿特蘭蒂斯帝國的殖民地。阿特拉斯統治時期,人類社會進入農耕社會,銅器和青銅器隨即出現,船舶和貿易獲得空前發展。羲和帝國完善發達的繩結文體系,給阿特蘭蒂斯帝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帝國文明吸納了繩結文的特點,創建了神奇的瑪雅象形文字。這時期的繩結文字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三維或是多維的空間圖形符號。多個繩結組成固定的符號,在與另一些繩結符號組成代表特定意義的文字元號。這些繩結形狀多為象形符號,也有會意指示性符號,這些符號多為描述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大多為地理、山川、天文、星河、動植物等形象。阿特蘭蒂斯獲取這樣的文字之後,將其刻畫在平面上,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平面文字元號。因此瑪雅文的秘密,根據這些原理,是很容易被解讀的。阿特蘭蒂斯帝國被其它各國稱為勾芒之國。“勾芒”,是指立春時節東方天空那顆最為明亮的星星,這裡足見阿特蘭蒂斯帝國的強大影響力。

利莫里亞文明

大洋洲的利莫里亞大陸之上,同樣也發生著部族戰爭。這群人類是來自中原的百越族和黎母后裔部族,這些部族與南亞一帶的矮人族混血雜居,少部分矮人族被同化,大多被殺戮或融合。矮人族的另一隻早在數千萬年前就經由印度輾轉去了非洲叢林。遠古的非洲叢林居多,人類發展更為緩慢和遲鈍。Lemuria,即利莫里亞最終統一了大洋洲,建立起來強大的“利莫里亞帝國”。帝國有語言而無文字。帝國勢力迅速席捲瀛洲大陸,與羲和帝國發生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爭霸戰。大約西元前13000年左右,利莫里亞帝國與羲和帝國達成和平協定,印度尼西亞陸地、澳洲大陸和紐西蘭陸地屬於利莫里亞帝國;菲律賓大陸及東南各個瀛洲陸塊均屬於羲和帝國。自此兩國一衣帶水,相互往來密切,貿易十分發達。利莫里亞帝國中心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以南的科科斯群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以西以北一帶。利莫里亞陸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塊陸地,卻是資源和物產豐富,適合發展農業。利莫里亞人主要居住在利莫里亞大陸上。澳大利亞大陸和印度尼西亞群島,在早期的地理環境中,屬於叢林或草原。澳大利亞大陸是目前地理地表岀露地質年代最為古老的陸地,即盤古大陸形成時即有的古太平洋地殼——太古代克拉通地盾。盤古大陸形成於25億年前,而該陸地主要形成於29.4-26.3億前。這片大陸曾經在73,500年前遭遇印尼蘇門答臘島火山群大爆發,亞洲南部、整個印度和南洋地區人類一度遭遇滅頂之災。在加羅林群島的南瑪塔爾,距離紐幾內亞東北約二十公里處,由98座人工島和附屬建築物組成了氣勢恢宏的文明遺蹟。玄武岩構造而成的遠古城垣、宮殿、神廟和居民區。島嶼間發達的運河顯示出南瑪塔爾曾經的繁華。這個港口正是西元前12000年前利莫里亞人與穆里亞人貿易往來的重要城市。利莫里亞帝國軍隊向北征服了印度和中南半島沿海岸各個部族,使之成為帝國殖民地。

穆里亞文明

瀛洲大陸上各個部族同樣發生戰爭,羲和國原本一直是女王繼承青帝。直到一位傑出的英雄般人物出現,改變了整個“穆里亞大陸”——即姆大陸的命運。這位英雄叫“俊”,他英勇善戰,平定和征服了許多部族,最後成為“羲和國”公主的丈夫。為了一統穆里亞大陸,羲和公主將青帝之位讓給俊,從此羲和國帝王被稱為“帝俊”。帝俊繼承首領之後,很快就統一了整個穆里亞大陸和各個島嶼。穆里亞大陸分為十大塊,帝俊將其分封給兒孫,在穆里亞大陸上建立起了“十日國”。羲和帝國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帝國。帝國之間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和繁忙。羲和帝國同樣派軍隊征服了中原沿海一帶各個部族,使之成為羲和帝國殖民地。羲和帝國軍隊同時也攻占了南美洲海岸,並在南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羲和帝國與阿特蘭蒂斯帝國貿易往來十分繁忙,彼此文化相互影響。

神農文明

中原的神農帝國屬於赤帝後裔的一支神農氏部族所建立的。赤帝在現在的廣州一帶建立了南交國。赤帝部族大多分化形成百越族。大約4萬年前,燧皇玄女時期,中原玄女族迅速發展起來,在崑崙山河與天山之間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維-吾-爾帝國,玄女族維-吾-爾帝國一度引領中原,成為中原最為古老的原始文明帝國。大約西元前12,000年,玄女族首領發明陶文和天干地支,中原人類進入新的文明時期。此時生活在長江流域的神農氏部族吸納了新的玄女族文化,並在農業上獲得飛速發展,很快統一了赤帝各個部族,自稱赤帝。神農部族迅速成為中原各個部族最為強大的族群。此時中原大陸沿海一帶被羲和帝國攻占,中原人退守中原腹地數百年。這才有後來東夷南蠻的說法。神農氏部族迅速取代玄女部族成為中原霸主,中原的黃帝部族臣服神農。北方黑帝部族後裔被迫向漠北和東北後退,這些黑帝部族最終演化成為中國古代的北方民族。神農氏部族首領赤帝,又稱炎帝,被稱之為炎皇。炎皇建立的神農帝國北起漠北南至嶺南,西至崑崙東至泰山。此時崑崙山腹地族群分化更加複雜:玄女族居於崑崙,被神農族驅趕進入西藏和西域,玄女族進入中亞,與西方的雅利安人——即塞族人發生融合,最終演化為中國古代西域各個民族。神農帝國是一個封閉的大陸性帝國。這也是一個唯一沒有建立殖民地的帝國。神農帝國與各國的往來十分稀少,帝國文明互動往來的歷史遺蹟僅能從神話故事和《山海經》中尋找到蛛絲馬跡。

文明之殤

四大遠古文明存在的歷史遺蹟除了中原《山海經》中還殘存一些蛛絲馬跡之外,流傳下來的就是那些奇妙而不完整的神話故事。
四大遠古文明自西元前13000-西元前12000年進入鼎盛時期,繁榮發達了近乎千年之久。
西元前12000-西元前10000年,就在文明帝國進入鼎盛的時期,地球又一次將災難降臨。這一次是來自地球內部蓄積的力量,地球再一次出現劇烈膨脹:一時間,地震、火山、海嘯、颶風、暴雨肆虐全球,這一時期持續時間長達數百年之久。
大西洲在這場災難中整體沉沒,阿特蘭蒂斯人(瑪雅人)僅在美洲西部高山倖存下一些落後部落。英倫三島也還有一些古老的瑪雅人後裔部族,這支部族在阿特蘭蒂斯文明毀滅後,曾一度在英倫三島建立起了“索爾茲伯里文明”後來這個文明在西元前3500年至西元前2300年左右,多次受到北歐阿薩神族部落分支賽爾特人數度入侵,最後淪為奴隸,並在長期的迫害和殺戮中完全消亡。至今僅在葡萄牙一帶還有瑪雅人與賽爾特人混血後裔存在。帝國潰滅後,倖存者在中美洲重新繁衍開來,最終成就了古代瑪雅文明的再次輝煌。然而輝煌是短暫的。西元15-16世紀,西方殖民者紛紛踏上其所為的新大陸,開始瘋狂掠奪和殺戮這些遠古文明的後裔,數千萬瑪雅人被迫害和殺戮,瑪雅文明徹底被摧毀。現在倖存的瑪雅人,大多融入西方文化中,逐漸被同化,而那些不願被同化的瑪雅人,則被歧視和驅趕,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自生自滅。
利莫里亞大陸在災難中裂解,利莫里亞中心區域沉陷,北部和東部地區裂解成為群島。由於火山恣肆,暴雨颶風肆虐,倖存者十分稀少,僅在印尼群島和澳洲大陸倖存一些落後的部族。澳洲也是一塊唯一保留住遠古動植物生命的大陸。利莫里亞人在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殖民地留下一些的倖存者,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也有一批倖存者。直到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1000年期間逐步演化形成的一種多為雙音節辭彙的語系。這些倖存者後來與印度人和百越族人融合分化,形成現代南洋和南島各族人。這些倖存者相互融合分化,最終形成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密克羅尼西亞語族、美拉尼西亞語族玻里尼西亞語族,共有100多種語言和方言。
現代漢語多為單音節辭彙,多音節辭彙在古代較為多見,從中也可以佐證南島人與中原的密切關係。而利莫里亞人則在災難後逐步返回南島群島和南洋群島,在大洋中再次繁衍開來。然而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卻再也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國家。直到西方新殖民者得入侵,這些南島人和南洋人依舊處於原始的狩獵和簡單的耕種社會狀態。最終南洋人和南島人成為了西方殖民者得屬地,儘管在西元19世紀民族獨立運動中獲得獨立,大多國家基本與西方文明發生了大融合,語言和文化基本融入西方文明之中。
神州大陸影響不大,卻受到海嘯、颶風、暴雨和火山灰的肆虐,疾病和瘟疫流行,最終成就了《神農百草經》的神話。
穆里亞大陸,即瀛洲大陸也在這場災難中紛紛裂解,巨大部分解體離析,最終被巨浪海嘯所湮沒的無影無蹤。瀛洲大陸與太平洋火山相連線的地方重新形成新的海島,這便在廣闊的太平洋上形成無數的群島和島礁。瀛洲大陸最後僅僅剩下菲律賓陸地。在這場毀滅性的大災難中,菲律賓勞民國屬於羲和帝國的殖民屬地,能夠倖存逃離的也十分稀少。
在這場持久的災難中,只有那些統治者才有大船,也才有機會逃生。
因此羲和帝國,即扶桑國統治者也只是少數人逃到了大陸。

羲和帝國

羲和帝國扶桑人首領帶領羲和族人,逃難進入中原各個殖民地。現代南亞人的基本特點是身材矮小,膚色黝黑。從中我們可推測,羲和帝國在帝國解體期間,扶桑國大部分人紛紛離開瀛洲,返回中原大陸。殖民屬國大部分人在災難中死去,其中一部分人回到台灣、福建、廣東和中南半島一帶。而羲和帝國首領則率領部族沿大陸海岸北上,直達山東一帶,並由此進入中原腹地。
羲和帝國首領到達中原時間大約為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10000年左右。羲和族人經歷四千餘年的發展,大約西元前8000年——西元前6000年左右,羲和族征服了中原黃帝羲國部族在東夷地區的各個部族,開始建立起強大的東夷民族。其勢力涵蓋海河流域、黃河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此時日本群島已經在地址運動中緩慢升起。到西元前8000年時期,日本陸地已經完全形成,並與亞洲大陸相連。此時期渤海、黃海大片地區均為陸地。此時台灣海峽開始緩慢沉陷,大約西元前4000年台灣海峽完全形成。
大約西元前5500年,羲和國首領帝俊統一了整個東夷地區,並率軍隊進攻中原腹地。此時的中原地區屬於神農帝國時期。神農帝國的都城在江漢平原一帶。黃帝部族被帝俊部族入侵,不得不向神農部族求救。神農炎皇派軍隊與羲和國軍隊展開長達數百年的戰爭,雙方各有勝負,戰爭時斷時續,形成一種對峙局面。
對峙有時時間長達百十年。和平與戰爭互動出現。而就在這一時期,大約西元前5000年左右,沂蒙山沂河邊上演了一曲中原人的愛情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便在這裡上演。沂河邊的沂源縣的一牛郎官莊,那裡是炎皇部族養殖耕牛的基地。
地球人之間的戰亂與繁榮引起了星際生命的關注,一群外星生命駕馭飛船來到沂河溪谷,由於發生意外,留下一名女性,最終演繹出“牛郎織女”的神話傳奇故事。
數百年的戰爭,神農帝國勢力日漸衰減,對於其它各個部族的影響力日漸衰微。西元前5000年左右,黃帝部族之一有熊國勢力日漸強大起來,並逐漸統一和整合了自崑崙山到中原的各個北方部族。生活在北方的黑帝部族肅政國後裔分支受到羲和族的進攻,也紛紛與黃帝部族聯合起來抵抗“十日國”的入侵。
西元前4500年,神農帝國已經支離破碎,帝國四面受到圍攻和入侵,神農炎皇已經無力重振山河。羲和帝國此時卻更加強大起來。
西元前4450年左右,有熊國首領少典時期。羲和國一位叫“俊”的將軍迎娶了羲和公主,最終成為帝國首領,被稱為“帝俊”。帝俊後來又娶了常羲和皇娥兩位妃子。《海內經》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並仿照先祖分封“中容、白民、司幽、黑齒、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個兒孫國,加上自己的羲和帝國,便被稱之為“十日國”。十日國軍隊各自發動周邊征伐戰。
西元前4440年左右,帝俊軍隊攻占遼河,進入朝鮮半島,登上日本群島。這日本群島與當初瀛洲大陸十分相似,因此便被稱為東瀛。從此後日本列島上始有人類居住。而亞洲大陸的動物和植物也相繼引入。
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的分離是大約在西元前6000年後,整個黃海、東海發生地質沉陷,海平面開始上升,大約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3500年左右,逐漸完全形成現代東亞地理海岸雛形。
西元前4400年左右,帝俊率領軍隊攻克黃帝所建羲國國都密城,帝俊宣布為青帝,自稱“天帝”,羲和帝國如日中天。由於羲和血統也屬於伏羲嫡系,帝俊雖為女婿,在古代,男權、女權的區分並不明顯。因此理所當然的帝俊便在密繼承伏羲體制,建立新的羲和帝國,即傳說中的“十日國”。
密,現在河南新密市。這裡是歷代伏羲嫡傳後裔的領地,當地的山脈也被命名為伏羲山,後來炎帝和黃帝也在這裡繼承大統,以後成為各個諸侯國爭奪的中心。原因只有一個,這裡曾是太昊伏羲的第二故鄉。
羲和帝國建都在淮河流域現在的新沂一帶。古代的淮河流域地勢較高,東部為廣闊的東夷平原。隨著海侵,黃海和渤海形成,東夷也就僅僅剩下山東、江蘇、安徽一帶了。

東夷戰爭

西元前4430年左右,少典娶有喬氏姐妹“女登”和“附寶”。西元前4429年夏天,女登生下榆岡,封為姜姓;西元前4428年2月8日附寶生下軒轅,封為姬姓。榆岡和軒轅兩兄弟皆秉承父親少典特質,自幼聰慧伶俐,英勇善戰。
西元前4424年丁丑年,有熊國勢力已經十分強大,後來少典繼承黃帝帝位,率領軍隊在各地與帝俊軍隊發生小規模衝突。衝突持續達十餘年,各有勝負。
西元前4415年,年輕的姜榆岡加入父親少典的軍隊,成為一支精銳之師,迅速攻占了密城,收復了中原大片土地。姜榆岡占領密城之後,宣布繼承炎皇的帝位,自稱炎帝。
這就是後世人常把炎帝與神農炎皇混為一談的原因。神農帝國徹底分崩離析。
炎帝姜榆岡隨即率領軍隊東進,孤軍深入羲和帝國腹地,遭到帝俊圍攻,炎帝大敗。
西元前4414年,炎帝姜榆岡的都城密城再次遭受帝俊軍隊圍占,炎帝姜榆岡不得不向父親少典求助。少典與炎帝組成聯軍突然全面進攻帝俊部族。帝俊軍隊速被擊潰,都城密重新回到手中。然而少典卻在戰爭中死去。
姜榆岡已經成為炎帝,不再繼承父親帝位。西元前4414年,年僅15歲的姬軒轅繼承黃帝位。軒轅黃帝年輕氣盛,積極開拓勢力範圍,和帝俊展開拉鋸戰。帝俊軍隊受到軒轅黃帝軍隊的猛烈進攻,節節失敗,帝俊不甘失敗,不斷組織軍隊繼續抵抗,整個戰爭長達30年。
這期間,由於帝俊的部落根基是建立在神農氏舊部基礎之上的,民眾支持度不高,雖然帝俊的軍隊善於作戰,而且已經使用青銅技術,而黃帝部落剛學會銅器技術,這樣兩者抗衡成為拉鋸戰。
後來軒轅黃帝使用謀略,收買了帝俊部下大羿,並設下計謀:大羿射殺了“十日國”首領,即殺死了帝俊的兒孫。羲和國勢力大減,帝俊的部隊越打越少。而炎帝和黃帝部族人口眾多,炎黃將繳獲帝俊敗軍留下的青銅武器裝備部隊,炎黃軍隊越戰越強大,漸漸帝俊部隊被消滅。大約西元前4394年前,帝俊被炎黃軍隊追殺至大海,帝俊和殘兵逃向瀛洲。由此,炎帝黃帝從帝俊那裡獲得了青銅技術。
帝俊妻子皇娥、常羲和女兒、兒子少昊被俘。
常羲被賜給有功之臣大羿。這一歷史被後世人掩蓋,移花接木改編成為夏朝太康時期的大臣后羿,最後演化成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奇怪故事。
皇娥和女兒、兒子少昊被軒轅黃帝收養。

神話故事的秘密

《山海徑.北山經》載:“又北二百里、曰發鳩山,其山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嗚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游於東海、溺而不返,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於東海。”
“精衛填海”的故事不會無中生有。實際精衛是帝俊的小女兒,少昊是其弟弟。精衛長大後要去大海尋找父親帝俊的故事經後人曲意改編。帝俊時期的造船航海技術十分發達,但炎帝黃帝部族卻幾乎沒有造船航海經驗,因此精衛尋訪數次均失敗。
人們同情精衛,並感動其孝,大家想出一個辦法:填築一條通往大海的道路。可是填築一段,海浪就沖毀一段。最後精衛也在尋找父親的途中遇上風暴被淹死。
這個故事被後人改編過,而且被納入炎帝的血統。這是沒欲蓋彌彰的故事。
帝俊的妻子皇娥最終下落不明,只是如乾年後出現在舜的妻系統中。而帝俊的許多故事和後裔被拉入了帝嚳的系統中。《山海經》矛盾重重的記錄,說明了什麼呢?古人治學寫書很嚴肅的,為何有如此矛盾的記錄?分析有兩種可能:一是文字解讀錯誤;二是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後世人改編。
後來我們知道有“少昊領國孺顓頊”的記載,足見少昊曾一度被黃帝喜歡和重用,並將東夷之地分封給少昊。也就是說黃帝看在少昊母親皇娥的面下,將青帝帝俊的帝位由少昊繼承。所謂“領國”,不過是黃帝看重少昊才能而已。
當黃帝4335年9月14日去世後,顓頊即位後,少昊被封為白帝。少昊封地被改為西方崑崙山一帶。少昊西遷之後,族人懷念故地,將原來東方的地名也帶到了西方,所以後來西方也有所謂的扶桑、窮桑等地名。
白帝,對於中原人來說早就成為傳說,因為白帝早就西去。少昊被西遷封地崑崙,這也許算是對“少昊孺帝”的報答吧。西遷,是為了防止少昊部族東山再起,這也是為了維護帝國安定團結的策略。
帝俊與黃帝發生“東夷”戰爭之後,回到東瀛,羲和族這才又在日本列島開始漫長而又緩慢的發展起來。所以日本人同樣崇拜太陽,並喜歡扶桑花,日本人自稱大和民族,即是由此開始。日本人後來又被稱為“東瀛人”、“倭人”、“扶桑人”即是由此。
就在炎黃與帝俊發生決戰時期,南方的神農氏部族再次興起。西元前4394年,帝尤繼承炎皇帝位,直接進攻冒牌炎帝姜榆岡。炎黃兄弟最後組成聯軍,“逐鹿之戰”爆發。西元前4392年,黃帝聯合了玄女族軍隊,帝尤戰敗被殺。後世人辱罵帝尤為“蚩尤”,即蟲子的意思。
“逐鹿之戰”勝利後,黃帝軍隊四下追擊帝尤殘兵。此時炎帝姜榆岡卻乘機占領大片土地,並突然進攻阪泉的黃帝軍隊。黃帝軍隊大敗,丟失大片領地。黃帝不得不停止追殺,回兵與哥哥姜榆岡展開三年決戰,最終俘獲炎帝。最後炎帝臣服黃帝,自此炎黃一家。黃帝繼續征戰,於西元前4377年一統華夷,建立黃帝紀元——即後來之“黃曆”。

華夏之源

黃帝的族人,自然稱為“黃族”人。“黃帝”之“黃”,即有色彩之意,“黃”與“花”通。黃帝部族主要居住在黃河流域,故這些部族又被稱為“黃族”,後來因語言演變,又被稱為“花族”。華,是後來創立的字,更為形象,所以後人又稱“黃族”人為“華族”人。
神農帝國時期,神農炎皇族人多居住在江漢一帶,長江古代又被稱為“夏水”,所以這些民族自稱“夏族”人。
中原兩大部族“夏族人”和“華族人”先後稱霸,西元前4063年,黃帝時代又被大禹之子啟取代,建立大夏帝國,直到西元前16世紀,統治長達3000餘年。
自此中原人始稱“華夏民族”,簡稱華人。
黃帝時期自黃帝一統天下到結束僅僅314年。這314年期間,可謂洪水、流星雨等災難頻繁,而大禹治水也是在西元前4095年成功的。大禹繼承黃帝帝位之後,天下太平,制九州而安天下。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九州”的起源。從九州的劃分,也可以看出夏帝國的統治疆域已經完全涵蓋整箇中原地區。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對於九州的劃分和稱謂,後世人多有爭議或不同的理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大禹時期治理天下的方法已經十分完善。集權統治已經開始。
後世有《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等記載。“華夏蠻貊”既是指中原的華族和夏族,還有北方的貊族和南方的蠻族。由此可見夏帝國統治時期何其安定祥和。
長達3000餘年歷史,難道就沒發生過大的災難或戰爭?或者說為何黃帝時期竟然如此之短?難道黃帝時期才僅僅傳承了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五位?
自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10000年,地球的自然災害,特別是火山爆發,造成世界性的災難和疾病,中原雖然早就了醫學神話,但地球卻進入冰河時期。人們紛紛南遷,猛禽怪獸也紛紛南遷。全世界人口迅速減少。這樣過了數千年發展,人口才又慢慢恢復。
黃帝時期不久,即顓頊即位後,出現連續性的流星火雨,地球冰河期過期,冰川雪山融化,又一次洪水災難,人們生存維艱。
神農炎皇時期經歷了更長的時間,相對而言,各個部族之間戰爭較少,規模也小,但處於冰河期,人口增長緩慢。而黃帝時期的戰爭和自然災害,人口出現大量銳減。在顓頊到大禹時期,絕天地通,暴雨傾盆,洪水泛濫,而黃帝部族一直追殺神農部族共工氏,追殺了兩百多年,想想看,中原大地還能倖存多少人?由此可以估計,到大禹建立“夏”,分制九州時期,平均估算一個州有3—5支部族,每支部族約100—500人,一個州約300—2500人,全國總人口3萬—10萬左右。大禹的兒子啟,開始建立起奴隸專制制度,那時起,人口才開始慢慢增長。
大禹能夠劃分九州,這是大禹多年奔波中原地區治水考察的結果。從九州的劃分情況來看,中原南部地區和漠北地區,均在九州之外。因此大禹也僅僅是中原統治首領而已。北方後來被稱為北貊,南方被稱為南蠻。而東夷則已經被納入中原統治之中。西夷則屬於白帝少昊和玄女族。

阿爾泰文明

大約西元前4330年左右,少昊到達崑崙山,其時少昊已經64歲左右。少昊部族大多從青州和徐州遷徙而來。少昊領國十年,少昊在黃帝時期封地在東夷地區。由此可見少昊部族的強大,引起了顓頊部族的警惕,雖封為白帝,實際是被流放。
少昊部族在雍州和梁州地界與當地玄女部族融合起來。少昊部族遷徙到崑崙山,通過河西,進入塔克拉瑪乾一帶,與當地的玄女族各部融合起來。
在後來近乎30年的時間裡,少昊統一了西域各個部族,創建阿爾泰帝國,可謂影響深遠。後來少昊部族和玄女族人最終融合稱為西域人,一度在崑崙山、天山和漠北草原之間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文明——即阿爾泰帝國。阿爾泰帝國人自稱維-吾-爾人。
“維-吾-爾”本意就是“聯合”的意思。這個民族結構鬆散,靈活自由,游居不定。少昊帶來先進的文字系統,與玄女族先進的天文地理知識相結合,結合西域各個部族語言文字特點,少昊整合形成一種嶄新的語言系統,即後人所稱的“阿爾泰語系”。
阿爾泰語系影響深遠。由於遊牧漁獵生活習俗,文字沒能傳承下來,而語言卻在歐亞大陸蔓延開去。這種語言結構不再是單音節或雙音節語言符號,而是一種粘連形式的,有著語言時態和語氣特徵的附加式語言。相對而言,比中原語言更為複雜些。由於沒發現留下的文字元號記錄,這些語言直到近代或現代,才被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進行拼寫這些民族的語言。
黃帝時期即已經完善了中原文字甲骨文系統,何以現代沒發現類似刻畫的“阿爾泰語文字”?少昊帶來的文字系統何以被拋棄而創立新的語言系統?原來這些區域屬於漁獵文化,居無定所,即便有刻畫的文字載體如獸骨、皮毛或木板上,由於遊牧民族的風俗、宗教習俗和墓葬習俗,很難保存那些古老的文字載體。中原人對甲骨文的載體保護也是近代19世紀以後才發現的。對於漁獵遊牧民族來說,保存更為不易。至今發現的西域墓葬,也僅是3000年前-4000年前左右的東西,比之更早的東西,估計早就腐化消失了。要知道,早期的西域地區,氣候十分溫濕,水草豐茂,特別是在羅布泊一帶,那裡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河流匯集形成了巨大的湖泊,一度孕育了燦若星河的西域文明
大約西元前4310年,阿爾泰帝國出現。此後帝國各個部族與生活在中亞的諾亞後裔部族和中原北方黑帝後裔部族相互融合演化,形成中原西部和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早期如匈-奴族,後來的突-厥族、東胡族、通古斯族以及羌藏族等。其中羌藏族多是古蘇美爾人後裔和蘇美爾人後裔與少昊羲和族、玄女族混血後裔。後世大秦帝國之秦人,即是這群混血後裔的分支。古蜀王國也是屬於這個分支的一部分。東胡族,多為黑帝後裔與羲和族混血後裔。通古斯族大多屬於黑帝部族後裔。突-厥族則是古匈-奴族的重要族群分支。維-吾-爾人生活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加之南部地區印度文化、蘇美爾文化和後來的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最後形成一種伊斯蘭文化特徵。這是後話。
卻說黃帝獲得了帝俊留下的青銅器,但掌握青銅技術卻並非容易。所以社會經濟仍處於漁獵、狩獵和農耕時期。加之自然災害十分頻繁,人們生存艱難,社會文明發展十分緩慢。
帝俊後裔到達日本後,由於多屬於統治者和軍隊士卒,對於生產和技術卻是無法獲得發展。這才有日本數千年艱難發展的緣故。
後世有大秦帝國子民來日本,也是一些孩子。大秦帝國潰滅後,也有一部分秦人逃亡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但這些只是從文化上影響了日本人,在生產和科技上卻是很少有提高。相反,帝俊時期高超的造船技術卻被中原人掌握。這是後話。
再回來說說日本。

大和文明

日本神話

日本神話故事與其它各民族有些不同。日本傳說神靈是從水裡生長出來的,有神世七代。最後一代神是伊邪那岐命男神和伊邪那美命女神。兩位神靈將天沼矛插入h海水面的漂浮物中,來回攪動,再將矛提起來,於是海水自矛尖滴下,聚積凝固形成一個島,即淤能棋呂島。淤能棋呂島,既是富士山的前身。二位神靈結為夫妻,開始生育出畸形來,原因是女神主動了。後來重新演繹,由男神主動,終於生出眾神並創建了日本列島。後來的故事無不是與這日本列島的自然災難密切相關。
根據日本神話故事,我們可以推測出,那是遠古人類目睹了日本列島的形成過程,並將這一過程視為神跡。這就是日本神話中充滿水火元素的原因。

歷史淵源

初次登上日本列島的是帝俊部族,早期的日本列島剛剛形成不久,氣候環境要惡劣得多。最初還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帝俊部族踏上日本列島的時間大約是西元前4450年—西元前4394年之間。
帝俊部族被炎黃聯軍打敗後,部族倖存者被追殺或成為奴隸,普通百姓則被迫融入炎黃部族。一些來不及逃離的族人,只的退隱山林。在中原沿海一帶,一度是羲和帝國殖民地,帝俊兵敗之後,殖民地的各個部族也開始驅逐帝俊部族。這就在中原很多偏遠山林地區,至今還有帝俊部族的後裔傳人。比如雲南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均是帝俊羲和族人與當地百越族人融合的結果。至今在中國南方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各族人的生活習俗中尋找到與日本大和族有著某種的相似性。我們不能說日本文化是複雜性的,而是反過來說,其它地域各民族與日本人文化的相似點,正好說明這些民族曾經是來自同一個民族,那就是來自早已消亡的瀛洲大陸的羲和帝國後裔。
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帝俊後裔在日本的神話何以與中原神話不同?羲和族人經歷了太多的災難,對於早期的信仰,已經崩潰。帝俊原本想在大陸重建輝煌,卻不料遭遇炎黃聯軍的進攻和驅逐。一個民族或族群經歷如此多的變故,要重生,只有重新創造神祗。而日本列島的出現,無疑就是羲和族人獲得涅槃重生的希望和開始。
日本的神話是後人經過明顯的再造的,往往與生活息息相關,人性世俗化的痕跡十分明顯。這種特點類似於瑪雅人和印加人的神話故事。

櫻花之國

櫻花,早期並非生長於日本,而是生長在中原南部地區,特別是在雲南、四川西南部最為常見。櫻花品種較多,花色鮮艷怡人,為廣大人民喜愛。被稱為華夏族的中原人,自古就喜愛花卉,因此在長江流域廣為栽培,並傳播到北方地區。花,即是華,古代是同一個字。當帝俊帶領部族返回大陸時,櫻花已經在東夷地區種植。因此當帝俊兵敗退回東瀛之時,櫻花也一併帶回了日本列島種植繁衍開來。
原本羲和族人喜愛扶桑花,也就變成喜愛櫻花了。

日本語言文字

羲和族到了日本之後,由於文字系統屬於古老的繩結文,在逃難和遷徙過程中,文字丟失,羲和族人不得不引用中原文字系統,並將其改造成特定的符號,用於表音和拼寫。日本文字系統的形成時間較晚,大約西元前後開始出現表音的漢字假名,結合漢字一起表達語言。後來引入羅馬字母進行拼寫日語。
日語源自於羲和帝國語言系統,一個繩結文字元號表示意思較為複雜,由特定的一組符號附加一些別的符號表示一種特定的含義,要說出來自然是一串語音,因此當把這樣的語音記錄下來的時候,就是一串粘連式的或附加式語言形式。繩結文在中美洲演化為瑪雅文字,音節多為雙音節和多音節,單音節很少。繩結文在羲和帝國時期廣為流傳,一直保持原生態,直至傳播到南部美洲。
中原文字系統也是源自於繩結文,只是更注重單音節或雙音節而已。從文字的結構上看,古人創造一個單字之後,其讀音卻是需要用其它音節來解讀的。如果把中原文字用拼音拼寫,不看某一單字,而是看一個詞語,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同樣會出現粘連形式。比如:“崑崙山”,拼寫成“kunlunshan”,這也就變成多音節詞語了,而“shan”,可以視為附加後綴。再如:“美麗的”,“友好的”,拼寫為“meilide”,“youhaode”,這個“de”音即是附加飾詞。日文音節和中原文字音節十分類似。比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日語讀為“o ha yo u go za i ma su”,“早上好”的意思。日文符號實際就是一種表音符號。由於會出現很多相同音的語音,因此日文不得不保留漢字元號,以便表達明確的含義。同樣,中原文字語言用拼音符號表達之後,也會出現和日文一樣的情況。
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都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中原文字用一組象形符號表示一個辭彙,而其他各國語言是用一組字母符號拼寫一個辭彙。所不同的僅僅是說法或讀法不一樣而已。比如:“父親”,英文寫成“father”,漢語讀“fuqing”,也有讀“爸爸”,即“baba”,而英文也可以讀“dad”,而中原人有讀“達達”,即“dada”。可見有相似性。因此世界語言表達方式,只要統一一種或少數幾種讀法,無論用啥字母符號拼寫,那么都是可以明白的。至於語法結構,那是一種表達習慣而已。

未來不是夢

羲和族人在日本列島生養發展,不斷吸納外部文明的科技和文化,經歷6360年後,西元1937年丁丑年,大和民族興盛強大起來。建立起的日本帝國,又一次發動進攻大陸的全面戰爭,歷時28年,西元1945年,日本帝國遭受反日聯軍圍攻,並遭受到美利堅帝國核子彈的攻擊,日本軍潰敗宣布投降。
這也就應證了歷史的循環,冤冤相報未了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