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

囚綠記

1940年發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現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裡。常春藤儘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裡,卻固執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並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含蓄委婉。現選入初一年級的第4課(另:也歸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 語文 必修2教材當中的第一單元 第3課)

基本信息

原文

作者:陸蠡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囚綠記囚綠記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裡,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牆壁 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捲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 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裡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於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靠南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並 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 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裡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裡 的夥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貝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了下來,這樣的了截爽直使公寓裡夥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 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 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 ,我移徙小台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牆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 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並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於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趣沙漠者 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視窗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 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 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視窗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 的屋子裡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 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 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裡,地面 是新鋪的泥土,未除淨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 .後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撥去這些野草,我心裡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 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 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遵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蘆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畫;在七月中旬,不 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曰須得留心開車的訊息.終於在一天早 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 ?
{載[[囚綠記]],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版}

文章分析

疏導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

囚綠記囚綠記
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擇綠”“近綠”“囚綠”“釋綠”和“懷綠”。
"囚綠“體現了作者對”綠“的喜愛程度,寄託了作者對生命,對愛和幸福的珍視,而無法囚住綠,正說明“綠”的頑強與倔強,作者借“綠”言志,讚美了這種頑強不屈的性格。
表達了作者對處境艱難中的中華名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讚美之情

擇綠(1~4段)

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第4段反覆三次提及“綠影”,儘管只是寥寥幾筆,但富有詩意。綠在此時還只是“影”。另外,一些表達情感態度的詞語,如“喜悅而滿足”“歡喜”“喜悅”等,也給綠帶上了情緒色彩,物我之間初相映照。

戀綠(5~7段)

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觀”者行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牆壁和小窗”“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天天望著視窗常春藤的生長”等。“被觀者”情狀有:伸須、攀緣、舒葉、凋謝。“觀者”心態有:“懷念”“快活”“留戀”“歡喜”“急不暇擇”“視同至寶”“面壁成歡”等。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託。

8~12段

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措詞甚好,很形象,富有質感。第9段寫發現“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想,從前鄉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寫綠條執意向外。觀景甚細。第11段寫綠條漸瘦漸弱。描寫綠枝條衰敗過程。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囚綠至此結束,情感回到原來的喜綠狀態。

釋綠(13段)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劃。最後“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念綠(14段)

一年後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構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五個階段寫實景伴隨著寫心理、寫情感。開始囚綠時歡喜,發現綠枝條抗爭後執意囚之,既憐愛又惱怒,但最終打算釋放。

寫法上的特點

第一,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隻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第二,敘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於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運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後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第三,含蓄蘊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以小見大,托物言志

寫作特色

特色

由於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再加上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慮煩惱,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一個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所以抒情上顯得深沉婉轉,語言上淳樸清麗,成為本文的另一個特色。

囚綠記囚綠記

《囚綠記》寫於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寫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現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於黑暗”。這就進一步寫出了他對綠色的愛之深和為什麼愛。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這就使讀者聯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卻固執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徵,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發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鬱憤懣之情。同時,這常春藤也象徵作者本人嚮往光明、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願望。

行文線索

本文的行文線索是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其中囚綠是重點,也是驚人之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發現了綠色的特徵,從中得到了啟示,甚至悟到了綠色的秉性與自己的心靈的相通之處,從而也使這一短文富有強烈的象徵意味。

文章結構

陸蠡{lǐ}的《囚綠記》為人們所稱道,是因為它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藝術上也閃爍著自己特有的光彩。新奇精巧的結構。文章的開篇不是採用破題法,而是從“去年夏間的事”,娓娓道來,逐層展開。先寫“我”何以一下子就選定著簡陋、炎熱的房間,接著補敘理由:能見到一片綠影。進而寫“我留戀於這片綠色”。其間穿插“我”對在鄉間草屋床下的嫩綠被友人剪除的惋惜。至此,作者才借寫“綠友”點出“文眼”:它是個“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於是決定開釋這位綠友。最後以懷念這圓窗和綠友為結。全文詳略得當(如詳寫“囚綠”,略寫“懷綠”),虛實相生(如把裝飾“實”的房間的綠來修飾“虛”的心情),富有變化,平中見奇,出奇制勝。

囚綠記序

我羨慕兩種人。

囚綠記囚綠記

一種賦有豐盛的想像,充沛的熱情,敏銳的感覺,率真的天性。他們往往是理想者,預言者,白晝夢者。他們游息於美麗的幻境中,他們生活在理想之國里。他們有無窮盡的明日和春天。他們是幸福的。
另一種具有冷靜的思維,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堅強的意志。他們往往是實行者,工作者,實事求是的人。他們墾闢自己的園地,他們的生活從不離開現實。他們有無止境的樂趣和成就,他們是幸福的。
前者是詩人的性格,後者是科學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師傅,後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羨慕這兩種性格。
反觀我自己?
兩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隸。
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衝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我歡喜幻想,我愛做夢,而我未失去動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塗,假作惺忪。我愛鬆弛靈魂的約束,讓它遨遊空際,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覺觸到地土的堅實。我構設許多崇高的理想,卻不能遊說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擬許多美麗的計畫,仍不能勸誘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為難。我不願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靜;我想學習聰明,結果是弄巧反拙。我棄去我所喜悅的我所寶貴的,而保留住我所應當忘去的應當屏除的;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和轇轕,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個不幸的賣藝者。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么戰兢啊!為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則是每次移動腳步時,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這時刻變換的將失未失的平衡中,在這矛盾和轇轕中,我聽到我內心抱怨的聲音。有時我想把它記錄下來,這心靈起伏的痕跡。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而從衣服上面並不能窺見靈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來逃避穿透我的評判者的銳利的眼睛。我永遠是膽小的孩子,說出心事來總有幾分羞怯。
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內心的呼聲,都是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〇年春季間寫的。在這時期內敢於把它編成集子問世,是基於對讀者的寬容的信賴的。
至今還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寫序。寫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後,不想寫什麼了。
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象徵意義

常春藤雖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是這么的固執,永遠朝著陽光生長,這說明它永遠不屈服。最後作者想通了,放了綠,因為作者那時遇到了盧溝橋事變,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質聯想到了中華民族對待外侵略者表現出來的固執與不屈服,和面對勝利與光明的嚮往,與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質,這,就是常春藤所象徵的意義。
作者無法囚綠,恰恰說明了綠的頑強和倔強,表達了中華民族在日寇的鐵蹄下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字詞

解釋:

孔隙:窟窿眼;縫。
纖細:非常細。纖,細小。
囚系:關押,拘禁。系,打結。
慰安:這裡指讓人欣慰
涸轍的魚:指在乾涸的車轍里的小魚,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注音:

涸(hé)轍揠(yà)苗助長
淅瀝(xīlì)象聲詞,形容輕微的風雨聲、落葉聲等
猗(yī)郁 :茂盛的樣子。
蕈(xùn)菌:蘑菇。
攀(pān)緣;攀拉援引。
陸蠡(lī)
纖(xiān)細:細長柔美
蔥蘢(lóng):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作者簡介

陸蠡陸蠡

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現代作家、革命家、散文家、翻譯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34歲時被日本侵略者殺害。
原名陸考原,學名陸聖泉,字聖泉。陸蠡是他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陸敏、盧蠡等。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一作浙江天台)人。資質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1922年跨越國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作的才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系。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後畢業。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翻譯俄屠格涅夫[羅亭],英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法拉芳登的[寓言詩]和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