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檳榔

嚼檳榔

嚼檳榔是黎、壯等族婦女嗜好。嚼食時,用放有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變紅。除台灣外,海南、湖南以及廣東部分地區也盛行咀嚼檳榔。專家提醒,吃檳榔對健康不利,市民應控制吃檳榔量。有嚼食檳榔習慣的人如出現口腔內潰瘍久治不愈、口腔黏膜有白色及暗斑等徵兆,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癌變可能。

基本信息

簡介

漢代已有此俗。嚼食時,用放有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變紅。明·王佐《詠檳榔》描繪了南方婦女嚼檳榔的情形:“綠玉嚼來風味別,紅潮登頰日華勻。心含湛露滋寒齒,色轉丹脂已上唇。”檳榔能入藥,古人認為嚼檳榔有益健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檳榔)與扶留葉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癘,去胸中惡氣。”,但現代研究表明,口腔癌發生很可能是由於長期嚼檳榔引起。專家介紹,台灣民眾熱愛吃檳榔,而當地衛生署報告指出,台灣口腔癌患者10年內增加近3倍,其中九成是長期嚼食檳榔的。

檳榔中含大量檳榔素,具有細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檳榔中所含生物鹼等物發生反應,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和白斑病。這些都是口腔癌前期病變,臨床表現為張口困難、麻木感、發生潰瘍。除檳榔外,菸酒等也與口腔癌密不可分,同時嚼檳榔、吸菸及飲酒者,患口腔癌危險大增。

牙病

嚼檳榔易形成牙結石和牙周病

癌變只是嚼檳榔最嚴重危害之一。專家指出,檳榔中的石灰質和檳榔汁長期浸淫口腔容易形成結石;檳榔粗糙還可能誘發多種牙周病變。

專家提醒,除台灣外,海南、湖南以及廣東部分地區也盛行咀嚼檳榔。專家提醒,吃檳榔對健康不利,市民應控制吃檳榔量。有嚼食檳榔習慣的人如出現口腔內潰瘍久治不愈、口腔黏膜有白色及暗斑等徵兆,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癌變可能。

但是,也有人認為不能籠統地將造成的口腔疾病歸咎於所有的檳榔。因為檳榔在部分地區已完全商品化,加工工藝五花八門,缺乏監管。在商品檳榔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原料造成了潛在治病威脅。而傳統的檳榔工藝只進行簡單加工或者不加工。因此也不能斷定嚼檳榔一定有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