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灣村

喬灣村

喬灣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王莊鎮鎮政府東4千米,唐河西畔。北、東、南三面依河水環繞,西臨狄青湖。東與唐河縣蒼台鎮於灣、石台寺和襄陽區程河鎮埠口三村隔河相望,西接王莊村,南鄰水台子村,北連東張店村。村委會在村西北部。全村東西寬2千米,南北長2.25千米,面積約4.5平方千米。 2003年村委轄喬灣、小莊、閻王灣三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821戶,3336人。全村均為漢族。總人口中,國小文化程度占12%,國中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5%。有喬、閻、王、張、郭、宋、化、陳、黃、於20個姓氏。 喬灣地處唐河西岸,狄青湖東部。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海拔78.6米,相對低洼,易形成唐河水災和雨季澇災。沙壤土地占耕地面積89.5%,粘土占10.5%。沙壤土分布於唐河與狄青湖之間,粘土分布於狄青湖以西沿岸和王莊行政村以東接壤地帶。礦產資源有貯量豐富的黃沙,是建築的優質原料。

基本信息

農業經濟

全村有耕地4746畝,人均1.4畝。全村糧食種植面積3900畝,花生種植面積2900畝,棉花種植面積1200畝,蔬菜種植面積90畝。全村牛飼養量330頭,家禽存欄量9800隻,養羊650隻,豬150頭。全村有手扶拖拉機60台,農用三輪車300輛,小四輪24台,電動機30台,農用水泵180台,脫粒機20台,收割機2台,機械總動力1295千瓦。

村組企業

村由個體投資興辦1個棉花脫絨廠,年創淨利潤3萬元。村有商業服務網點13個,從業人員34人,經營項目有餐飲、食用油、糧食、菸酒、農機配件、日雜塑膠製品、農藥化肥、五金交電、修配等,年購銷額55萬元。全村以花生為主,運輸車輛達200餘輛,從業運輸人員500餘人,年運輸量250萬噸,經濟收入100多萬元。村民外出務工141人,人均年收入10000元。村有建築隊2個,從業人員達70餘人。

社會公益事業

喬灣村 喬灣村

全村共打機井50餘眼,使全村4000餘畝耕地成為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村學校有圖書4686冊,有儀器340件,配備儀器室、試驗室11間,體育器材105件,音樂器材有軍鼓兩套、洋號8把。校園全部綠化美化。有學生480名,教師24名,鞏固率100%,畢業率100%。全村有農民技術員50名,其中,農校函授畢業的大、中專學員15名。1996年,村兩委在縣史志辦的指導下,成立了《喬灣村志》編纂領導小組,組建以喬勝才為組長的五人編寫班子,歷時5個多月,走訪了16個村莊,110多人次,訪問了本村民眾240多人,蒐集了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50餘萬字的資料,共20章95節。該志書是南陽市第一部村志,在河南省也是少有的,為進一步凝聚喬灣村民,推動喬灣村民致富奔小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物勝跡

“一門三節”牌坊,位於13組處,牌坊始建於清代乾隆12年(1747年),此牌坊高約兩丈,寬一丈,兩邊是方形石柱,石柱外側是護柱石,石柱前面各有一尊石獅,石柱上面刻楹聯,上聯“曰節曰孝一門共起”,下聯“是姑是父弘揚發展”。石柱中間橫架一石條,石條中心上面置正方形石碑,碑頂端刻有兩朵祥雲,雲下為朝閣大臣官像懷抱朝笏簡報,兩官像間刻有三龍飛舞圖案,龍爪齊抓匾額,匾額上書有“聖旨”字樣。匾下部呈長方形框,框內書有“一門三節”字樣。中心石碑背面為“一門三節”的來歷。中心石碑頂部是石刻瓦壠,碑兩旁各豎一塊石碑。左碑記的是喬如律的功績。因年深日久,各碑文字跡模糊,殘缺不全。其碑背面鑿有“孟宗哭竹”、“王祥臥冰”的典故圖案。右邊石碑下落不明。

據傳,本村四門祖先喬如律,在官庭任兵部侍郎官,乾隆皇帝得知他靠祖母和兩個母親撫養成人,一度艱辛晉升為朝中良臣,並為其終身守節,萬分感動,特賜“一門三節”聖旨永作留念。

“一門三節”,傳說喬姓祖先喬如律其父兄弟三個僅有其一個男孩,當其成人後,其父三兄弟分別為其取一妻,其輪流住,而後得子女歸各家所有。

主要經濟狀況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691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836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59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