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女

喬女

《喬女》,是清初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卷九中的一篇,喬女就是該故事的主人公。《聊齋電視系列片》中也有以此改編的同名劇集,由趙鳳霞扮演喬女。喬女死後,烏頭暗中送些錢給喬女的兒子,要將喬女與孟生合葬。喬女沒有答應,把孟家的門鎖上,叫老太婆抱著烏頭跟著她回家,另外安排他們住下。喬女讓兒子回家去住,烏頭想留也留不住,暗中派人在穆家附近買了百畝土地,然後才送穆生的兒子回家。喬女回答:“您管理一個縣,憑的是個理,如果說的話沒道理,就是至戚也有罪;如果說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話也可以聽。

基本信息

原文

喬女喬女
平原喬生,有女黑醜: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無問名者。 邑有穆生,四十餘,妻死,貧不能續,因聘焉。三年,生一子。未幾,穆生卒,家益索;大困,則乞憐其母。母頗不耐之。女亦憤不復返,惟以紡織自給。

有孟生喪耦,遺一子烏頭,裁周歲,以乳哺乏人,急於求配;然媒數言,輒不當意。忽見女,大悅之,陰使人風示女。女辭焉,曰:“飢凍若 此,從官人得溫飽,夫寧不願?然殘醜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益賢之,嚮慕尤殷,使媒者函金加幣而說其母。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母慚,願以少女字孟;家人皆喜, 而孟殊不願。居無何,孟暴疾卒,女往臨哭盡哀。孟故無戚黨,死後,村中無賴悉憑陵之,家具攜取一空,方謀瓜分其田產。家人亦各草竊以去, 惟一抱兒哭帷中。女問得故,大不平。聞林生與孟善,乃踵門而告曰:“夫婦,朋友,人之大倫也。妾以奇醜,為世不齒,獨孟生能知我;前雖固拒 之,然固已心許之矣。今身死子幼,自當有以報知己。然存孤易,禦侮難;若無兄弟父母,遂坐視其子死家滅而不一救,則五倫中可以無朋友矣。 妾無所多須子君,但以片紙告邑宰;撫孤,則妾不敢辭。”林曰:“諾。” 女別而歸。林將如其所教;無賴輩怒,成欲以白刃相仇。林大懼,閉戶不敢復行。女聽之數日,寂無音;及問之,則孟氏田產已盡矣。

女忿甚,銳身自詣官。官詰女屬孟何人,女曰:“公宰一邑,所憑者理耳。如其言妄,即至戚無所逃罪;如非妄,即道路之人可聽也。”官怒其言戇,訶逐而出。 女冤憤無以自伸,哭訴於撍紳之門。某先生聞而義之,代剖於宰。宰按之, 果真,窮治諸無賴,盡反所取。

或議留女居孟第,撫其孤;女不肯。扁其戶,使媼抱烏頭,從與俱歸, 另舍之。凡烏頭日用所需,輒同嫗啟戶出粟,為之營辦;己錙銖無所沾染, 抱子食貧,一如曩日。積數年,烏頭漸長,為延師教讀;已子則使學操 作。嫗勸使並讀,女曰:“烏頭之費,其所自有;我耗人之財以教己子,此心何以自明?”又數年,為烏頭積粟數百石,乃聘於名族,治其第宅,析今 歸。烏頭位要同居,女乃從之;然紡績如故。烏頭夫婦奪其具,女曰:“我母子坐食,心何安矣。”遂早暮為之紀理,使其子巡行阡陌,若為 傭然。烏頭夫妻有小過,輒斥譴不少貸;稍不梭,則怫然欲去。 夫妻跪道悔詞,始止。未幾,烏頭入泮,又辭欲歸。烏頭不可,捐聘幣, 為穆子完婚。女乃析子今歸。烏頭留之不得,陰使人於近村為市恆產百畝而後遣之。後女疾求歸。烏頭不聽。病益篤,囑曰:“必以我歸葬!”烏頭諾。 既卒,陰以金啗穆子,俾合葬於孟。及期,棺重,三十人不能舉。穆子忽仆, 七竅血出。自言曰:“不肖兒,何得遂賣汝母!”烏頭懼,拜祝之, 始愈。乃復停數日,修治穆墓已,始合厝之。

異史氏曰:“知己之感,許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為也。彼女子何 知,而奇偉如是?若遇九方皋,直牡視之矣。”

注釋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壑一鼻:鼻翼的一側有缺損。

問名:議婚;俗言提親。舊時婚制有六禮,第一納采;第二問名:男 方具書派人到女家,問女之名,女家具告女之出生年月及母之姓氏。見《儀 禮·士昏禮》。後因作議婚代你。

聘:娶為妻子。

索:蕭索!衰敗。

函金加幣:封送銀兩增帛,作為采禮。幣謂繒帛,納采所用禮品。函, 謂用拜盒裝盛。說(shùi 稅):勸說。

固要(yǎo 腰)之:一再迫使女兒改嫁。要,強迫。

戚黨:親族戚屬。

草竊:亂竊;謂乘機竊掠。《尚書·微子》;“殷罔不小大,好草竊 奸究。”

大倫:倫常之大端。

存孤,保全、撫育孤兒

須:期待。

戇(zhuàng 撞):剛直而愚。《史記·汲黯列傳》,“甚矣,汲黯 之戇也。”

食貧:居貧。貧窮自守。《詩·衛風·氓》:“自我徂爾,三歲食 貧。”

要:苦求。

巡行阡陌:謂督理稼穡之事。

斥譴:斥責,責罰。貸,寬客。

不悛(quan 圈):不悔改,不停止。《左傳·隱公六年》:“長惡 不悛,從自及也。”

怫(fú 扶)然:生氣的樣子。《莊子·天地》:“謂己訣人,則佛然 作色。”

捐聘市:代納聘札。捐,捐助,出資助人。

歸葬:謂送還穆姓墳塋安葬。

七竅:人體眼、耳、口、鼻共七處孔穴,稱七竅。《莊子·應帝王》: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不肖兒:不孝之子。不肖,謂不類其父。

合厝(cuò措):合葬。夫妻同葬一個墓穴。

“知己之感”二句:感戴知己,以身相許。即“士為知己者死”(豫 讓語,見《戰國策·趙策》一)之意,故下言“此烈男子所為”。

“若遇”二句,謂若使喬女得遇慧識明鑑、不拘皮相之士,簡直要 把她當義烈男子看待。九方皋:春秋時善相馬的人,能識駿馬於札牡驪黃之 外,伯樂稱讚他“所現在天機,得其精而忘其粗,存其內而忘其外”。見《列 子·說符》。後常以九方皋喻善識賢才之士。牡,雄馬,喻男子。

譯文

平原喬生有個女兒生得又黑又醜,還豁了一邊鼻子,瘸了一條腿,二十五六歲了,還沒人來說親。縣裡有個穆生四十多歲,妻子死了,窮得無力再娶,便娶了喬女。喬女過門三年,生了一個兒子,不久穆生便過世了。穆家家境更加蕭索,非常困難,只得乞求母親同情幫忙,母親卻很不耐煩。喬女也發憤,不再回娘家,靠紡紗織布維持生活。

有個孟生,死了妻子,留下一個周歲的孩子叫烏頭。因沒人帶小孩,急於要續弦,但是媒人向他介紹了幾個,他都不中意。忽見喬女,非常滿意。他暗地裡透了口風給喬女,喬女卻拒絕了。她說:“我現在窮困到這地步,跟著官人能吃得飽,穿得暖,哪有不願意的呢?只是我身有殘疾,相貌醜陋,這些我比不上別人,可以自信的只有品德。如果又嫁了兩個男人,官人還能看得上我哪一點?”孟生聽後更加敬佩她了,派媒人慎重地在禮金上加以重幣去打動她的母親。喬母很高興,親自到女兒那裡,堅持要她答應這門婚事,但喬女始終沒有改變守節的意志。喬母很不好意思,表示願意把小女兒嫁過來,孟家的人很樂意,但孟生不願意。

過了不久,孟生得了急病死了,喬女前往孟家,很傷心地給孟生弔喪。孟生沒有親族,死後,村裡的無賴都來欺負他家,把他家的用具掠取一空。他們正打算瓜分孟家田產呢,孟家僕人又偷了東西逃了。只剩下一個老太婆抱著孩子,躲在帷幕裡面啼哭。喬女問明原委後,感到十分不平。她聽說林生和孟生交好,就登門對林生說:“夫婦、朋友,是人倫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因為長得非常醜陋,而為世人所瞧不起,只有孟生能理解我。在他生前,雖然我堅決拒絕了他,但我心底早已把他視為知己。現在他身死子幼,我理當用行動報答知己。然而,保住孤兒容易,抵禦外侮卻很難。如果因為孟生沒有父母兄弟,就坐看他家破子亡而不伸手去救,那么五倫之中就可以不要朋友了。我沒有太多的事麻煩您,只是想請你寫一張狀紙告到縣令那裡。撫養孤兒的事,我是不會推卸責任的。”林生說:“好!”喬女告別林生回到家裡。林生正打算按照喬女的主意去做,無賴們得知暴怒,都說要用刀子來對付他。林生害怕得很,關起門來不敢露面。喬女見數日沒有音訊,再一打聽,孟家的田產已經被瓜分光了。

喬女十分氣憤,挺身而出主動去找縣太爺。縣太爺問喬女是孟家的什麼人,喬女說:“大老爺主管一縣,所依據的應該是公理。如果說的話不合事理,即使是至親也逃不了罪責;如果並非無理,哪怕是過路人說的話也是可以聽信的。”縣太爺認為喬女的話頂撞了他,就把她呵斥了出去。喬女怨憤滿懷無處申辯,就到官紳家去哭訴。有個鄉紳聽了她的哭訴,為她的義氣所感動,代她到縣令那裡說明原委。縣令經過審查,果然真是這樣,就把那些無賴整治地走投無路,追回了被他們侵占的所有田產。

有人主張留下喬女住在孟家,由她來撫養孟家遺孤。喬女沒有答應,把孟家的門鎖上,叫老太婆抱著烏頭跟著她回家,另外安排他們住下。凡是烏頭日用所需物品,都和老太婆一道開門去取。孟家的東西都由喬女管理,自己一絲一毫都不沾,還像往日一樣和自己的二過著貧困得生活。

過了幾年,烏頭漸漸長大了,喬女給他聘請老師教他讀書。老太婆勸她,讓她兒子一起去讀書,她說:“烏頭的花費,都是他自己的。如果我耗費別人的錢來教自己的兒子,我的心怎么能表白清楚呢?”

又過了幾年,她為烏頭儲存了幾百石糧食,還幫他取了名門望族的女兒。她收拾了孟家的宅子,讓烏頭回自己家去。烏頭哭著要喬女和他們住在一起,喬女答應了,但還是像以前一樣整天紡紗績麻。烏頭夫婦奪了她的紡織工具,她說:“我母子坐享其成,我心裡很不安。”喬女便早晚為他們管家,叫他兒子在田間巡迴查看,就好像僱工似的。烏頭夫婦如有小小的過失,她便毫不通融地加以責罵,如不悔改,就會不高興要離開,直到烏頭夫婦跪著說不重犯為止。不久烏頭考入縣學,她又想告辭回家,烏頭不肯,拿出禮金給穆生的兒子娶親。喬女讓兒子回家去住,烏頭想留也留不住,暗中派人在穆家附近買了百畝土地,然後才送穆生的兒子回家。後來喬女病了,要求回家,烏頭不聽。病得很重了,喬女囑咐烏頭:“一定把我葬回穆家。”烏頭答應了。

喬女死後,烏頭暗中送些錢給喬女的兒子,要將喬女與孟生合葬。出殯那天,喬女的棺材重得連三十多個人都抬不起來。穆生的兒子突然倒在地上,七孔流血,自己罵自己道:“不肖的兒子,怎么能出賣自己的母親!”烏頭很害怕,連忙拜倒在地,並進行禱告,穆生的兒子才恢復正常。於是又推遲了幾天出殯,直到把穆生的修好,才將喬女和穆生合葬。

異史氏說:為了報答知己而去感恩,答應付出畢生的精力,這是剛烈男子漢所應該做的。她一個弱小女子(沒有太多地接觸聖賢書)怎么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她的行為會如此雄奇偉大?如果她遇到九方皋,一定會被看做男子漢嘍!

(註:①五倫,指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②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家,這裡作者指的是像九方皋相馬一樣會相人的人。)

人物評價

這算是《聊齋》所有愛情故事中最“異類”的一篇了,之所以說是異類,是因為別的故事女主角都是美女,無一不是“容色娟好”、“風致嫣然”的,而本篇的女主人公喬女卻是個醜女。關於她的外貌,書中寫道:“跛一腳,壑一鼻,面如鍋底。”到二十五歲還沒嫁出去。喪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兒子後,穆生又死了。喬女求娘家幫忙,娘家不耐煩,她只好靠紡織艱難度日。這時,她有了一個改變貧窮和孤苦的機會:同縣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續弦很苛刻,見了喬女卻“大悅”,派人說媒,要娶她,孟生當然不可能看上喬女的外貌,顯然是看上喬女的德。但喬女信守封建道德,堅決不同意。她說:“飢凍如此,從官人得溫飽,夫寧不願?然殘醜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聽了,對喬女越發敬重,讓媒人帶了很多錢再次求婚,還說服了喬女的母親。母親親自動員,喬女還是不同意。喬家就把小女兒嫁給孟生,但孟生認定了要殘廢醜陋的大女兒,不要年輕漂亮的小女兒。

喬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她雖然堅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對她的鐘情讓她深深感動,感激“孟生能知我”,對孟生“固已心許”,心靈早就跟孟生聯繫到一起。也就是說,她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無賴趁機把孟家家產搶劫一空,僕人也趁火打劫。喬女到孟生墳上臨哭盡哀。無賴又想謀奪孟生的田產,孟生的好朋友林生在喬女勸說下,打算到官府幫助孤兒維權。無賴揚言要用刀對付他,林生嚇得不敢出面。孟生的產業眼看就要落到無賴的手裡,這時,非親非故的寡婦喬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狀,縣官理所當然要問:你是孟生什麼人?喬女回答:“您管理一個縣,憑的是個理,如果說的話沒道理,就是至戚也有罪;如果說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話也可以聽。”縣官很惱火,把喬女轟了出來,喬女到有地位的縉紳門上哭訴,終於替孤兒保住了財產。

然後,喬女十幾年如一日,任勞任怨撫養孤兒成人,請老師,積累數百石糧食,和名門聯姻。一個寡婦到沒有任何親戚關係的男子墳上致哀,再像親生母親一樣撫養這個男子的遺孤,儼然是孟生遺孀。

喬女跟孟生的感情,實際上是精神戀愛,她用終生的辛勞擁抱理想雲霧,報答孟生的知己之感,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所以蒲松齡感嘆:“知己之感,許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偉如是?”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歲,字留仙,身長1.9米,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8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2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早年經歷 蒲松齡的一生到外地旅遊較少,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松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