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思史觀

唯思史觀是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的思想理論。唯思史觀中的“思”,指人類思維活動形而上的產物,如思想、文化、道德、觀念、法律、制度、政策、科技發明、管理方法等等。

唯思史觀

唯思史觀是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的思想理論。唯思史觀不關心先有上帝還是先有萬物(即唯心唯物之爭),而是要回答亟待人類解答的現實問題:芸芸萬物之中,是什麼力量使人類從動物世界中脫穎而出、成為主宰,並由自然界一步步邁入人工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因是什麼?建設更加美好社會最為有效的手段是什麼?與傳統史觀相比,唯思史觀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解釋更具合理性。

一、基本概念

唯思史觀中的“思”,指人類思維活動形而上的產物,如思想、文化、道德、觀念、法律、制度、政策、科技發明、管理方法等等;而物質,則指獨立於人類的自然存在,以及人類思維活動形而下的產物,如桌椅、電腦等等。唯思史觀認為:與其他物種不同,人類是依靠思想成果的推動,由自然界逐步邁入人工界的。作為世間獨有的唯思式發展物種(也可以稱之為“智慧型性發展物種”),思想力才是人類社會最大財富——思想力高度解放的社會必定是人類精神及物質財富最為豐富的社會。因為同樣存在會產生不同意識(唯思史觀不關心為什麼同樣存在會產生不同意識——這或許是因為每個人的大腦構造不同,或許是因為佛家所說的眾生之藏識不同),所以人類各種思想的產生以及由思想推動的人類歷史的發展都充滿了偶然性,沒有固有的客觀規律。只有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制度,才能最大限度保證人類社會被正確思想所引導,最大限度保證絕大多數人的思想力都能融入建設美好社會的進程中。

二、形成過程

唯思史觀為北京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張躍獨自創立。張躍2000年在北師大講課時開始用唯思的觀點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經濟思想史,但當時他還沒有抽象出“唯思史觀”這個新的概念;2006年,張躍開始正式用唯思史觀闡釋歷史。因為這一新的思想對歷史的解釋更為合理,獲得極高評語(參看歷年來北師大學生對張躍的匿名評語)。

三、主要內容

唯思史觀對人類社會的分析框架,主要由以下五點構成:
1、人類之所以能夠從自然萬物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人工界,是因為人類擁有無比強大的思想力量——當人類把思想成果作用於外部世界的時候,世界被人類部分改變了。因此,推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真正動因,不是龐大堆積的物質財富,而是進步的思想觀念。正是人類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進步思想觀念,推動並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燦爛的精神財富。一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史,就是人類思想觀念不斷進步、創造和發展,使人類由自然界邁入人工界的歷史。人類脫離自然界、邁入人工界的進程越是加快,其與其他本能性發展物種有著本質區別的唯思式發展特徵(也可稱之為“智慧型性發展特徵”)就越加明顯。
2、“思”之結晶產生的先後順序及影響人類社會的重要性程度,一般依三個層次展開:思想、文化、道德、觀念等為第一層次,最為重要;法律、制度、政策等次之;科技發明、管理方法等又次之,而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社會發展及財富的增加,不過是上述三者依次作用之結果而已。因此,只有文化的進步、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制度的創新、政策(向更為合理方向)的轉變,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每個人的思想創造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使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
3、存在僅僅能夠產生意識,卻並不能夠決定產生什麼樣的思想意識;正確思想或錯誤思想的形成,往往充滿著偶然性——置身於相同社會存在中的人,常常會產生不同的思想。如同休謨“想像自由原則”所指出的那樣:印象不過產生簡單觀念,每個人都會在內心中自由組合各種觀念,從而產生印象中所沒有的新的複合觀念(即新的思想)。
與存在某些機械性客觀規律的自然界不同,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不同於自然界中均質的分子,都有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習慣,都在(主要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大小及其所處社會階層的高低)對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千千萬萬處於社會不同階層的能力大小不等的擁有不同想法的人之間的不間斷的博弈,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無數的變數、充滿了偶然。
4、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其之所以能夠影響社會,並非是符合了臆想的“歷史發展客觀規律”,而僅僅是因為這種思想的擁有者能力超群、機遇奇佳。因此,歷史是偶然的。“歷史必然論”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是因為它既是勝利者成王敗寇式的說辭,又是失誤者掩飾錯誤的遁詞,還是失敗及失意者自我安慰時的託辭。
進步的思想觀念及制度,或由群體內部產生,或由外部引入;其能否被群體所接受,在專制社會取決於統治者意願,在民主社會取決於多數人意願。
5、只有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機制,才能最大限度保證人類社會被正確思想所引導。唯思史觀強調的“自由”首先是言論出版自由。因為自由的社會環境既是產生新思想的最肥沃土壤,也是各種思想成果得以展示的最佳保障。民智未經自由開啟,民主很容易演變成暴民政治;如果自由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和保障,那么進步的思想觀念就無法為社會所知曉,從而使社會大眾失去了從更多更好的思想建議中作出最有利於自身利益的選擇的機會、失去了建設更加美好社會的機會;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民主,社會大眾只能眼睜睜看著各種思想觀點互相爭鳴,卻無法作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各種思想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社會價值。而法治則為人類各項社會活動提供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秩序平台。所以,自由、民主與法治,既是人類建設美好社會的目標,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手段。

四、唯思史觀與傳統史觀的區別

唯思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區別

唯思史觀同意唯心史觀關於人的思想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人的認識是在頭腦中自己產生的,與客觀物質存在沒有必然聯繫,人類社會發展並不存在客觀規律的觀點。
與唯心史觀不同的是:首先,唯思史觀不同意唯心史觀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產物或表現的觀點,而是對人類思想作用的範圍作出了更為嚴格的界定。認為:人類思想活動的結果,僅僅是部分改變了原來的物質世界,創造出一個人工界,而不是全部物質世界都是人類精神的產物;其次,唯思史觀不同意唯心史觀主張全部人類歷史都是由英雄創造的觀點,而是認為:只有在專制社會,人民基本上被剝奪了發揮思想力的權利,所以才是英雄創造歷史;在民主社會,人民同樣參與到改造社會的進程中,所以是英雄與民眾共同創造歷史。正是因為社會越是自由民主,人類社會最大的財富——每個人的思想力就越能夠得到發揮,所以民主社會比專制社會有更大的創造力、更快速的發展、更持久的繁榮。

唯思史觀與唯物史觀的區別

唯思史觀同意唯物史觀關於物質世界先於人類精神世界存在,以及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的觀點。
但是,唯思史觀不同意唯物史觀關於存在決定意識,以及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客觀規律的觀點。唯思史觀認為:既然同樣存在會產生不同意識,那么思想的產生以及由思想推動的人類歷史的發展就都充滿了偶然性,沒有固有的客觀規律;唯物史觀沒有認識到人類日趨明顯的智慧型性發展特徵(即唯思式發展特徵),錯誤地將人類早期與其他物種沒有本質區別的唯物的本能性發展當作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無法對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作出合理解釋。
唯思史觀還認為:強調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思想所起的作用比客觀物質存在更為重要,與承認物質世界先於人類精神世界存在的所謂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觀點並不矛盾,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題——前者遵循的是“邏輯在先”原則,後者遵循的是“時間在先”原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