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出於《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翻譯:只有你這樣的人啊(指子貢)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相近了會看你不順眼,遠離了又會埋怨你。

基本信息

族出處

原文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注釋

孔子孔子
子曰:“唯女子(1)與小人(2)為難養(3)也,近之則不遜(4),遠之則怨。”(1)女:同“汝”,你。(古時候稱呼女性一般用“婦”。論語中的“女”都同”汝“)(2)小人:指行為準則不符合道德規範的人。
(3)養:相處。
(4)孫:通”“,辭讓,退讓。

譯——
孔子說:“只有你這樣的人啊(指子貢)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相近了會看你不順眼,遠離了又會埋怨你”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後來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代言,這是錯誤的。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奸以為直者。“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矣,其終也已。”
聯繫全文不難發現其它版本的解釋是根本無法與之銜接的。其實在解釋任何一句話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合情合理,顧及前後,不犯斷章取義的錯誤。在歷來的諸多譯文中,將“女子”譯為“女人”,這是個錯誤!人民日報出版社在孔子研究院指導下於2005年9月出版的《論語新譯》一書,對此有全面考證,發現《論語》中收入孔子所說18個“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為“你”,都是代詞,不是名詞,指代說話者的另一方。
有人斷章取義,說孔子歧視女性,論語收入孔子所說的“女”字都作“汝”譯,如果硬是把它譯為“女子”,使得前後不連貫,變得矛盾了。其實華夏族是一個非常自由的民族,儒家更是以“仁德”、“禮儀”為中心。是我們對古時了解的太少,誤解、曲解使國人認為中華文化落後,不如西方。更有甚者,用西方觀念看待東方文化,這顯得不倫不類。對自身文化的了解不夠使得許多人盲目崇拜和引進西方文化和思想,從而使得華夏文化的精髓被埋沒。

另解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另一種譯文是:“是女人和孩子賜予給予了品行敗壞的人導致受困而困苦,沒有生活用品不能撫養養育,品行敗壞的人擔負不起養家的責任啊。靠近時會看到品行敗壞的人,對女人孩子沒有禮貌舉止驕傲、蠻橫、無禮、虐待,都遠離時,品行敗壞的人對她們又怨恨、責怪。”孔子很同情她們的遭遇。
解析:“唯”的意思“是”;“女”的意思“女人”;“子”的意思“孩子”;“與”的意思“本義:賜予,施予,給予”;“小”的意思“一般形容形狀、強度”;“人”的意思“人字古義通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到隸書的字形轉變,可以看出從遠古時代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人們對什麼是人的認識都是統一的,那就是會直立行走勞作,懂得創造有思維能力的才能叫人,因為無論是在田間勞動的農民,還是在官府工作的官員,以及上至皇帝,都要勞動、寫字、審批檔案。後來的“人”字更加形象地表達了,“人”不但會勞作而且能頂天立地;“難”的意思“鳥兒哀鳴。本義:被人逮住的鳥。引申義:受困、困苦”;“養”的意思“撫育、供給生活品、養育、贍養、撫養、養家”;“也”的意思“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的意思”;那么這裡的“小”是用來形容“人”的,古時候常說的“君子”是指:“講理的人,有涵養的人”;“小人”是指:“品行敗壞的人”。
還有一篇古文對“唯”字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晰。《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曾是孔子的弟子,前面說過,他一日三省其身,他對於道的理解,已經隨著對世間事物的細緻觀察和身體力行而日趨精深,但是對於事物的本質還沒有能夠透徹掌握。所以孔子喊著他的名字告訴他說:“參啊,你明白我所說的道嗎?天下之事有千萬種變換,天下之物有千萬種分別,但是他們的道理卻是同一個道理。如果在每一個事物上細細講求,肯定會頭緒萬千,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不是講求根本的方法。我認為天下的事物,只用一個道理就可以貫通,任憑千變萬化,都能合乎這個道理而沒有絲毫的不符,具體到每件事上都沒有不恰當的。比如河流,即使分成千萬河汊,也都是由源頭流出來的。比如樹木,即使長出千枝萬葉,葉都是由同一個根長出來的。擴展開則博大精深,總結起來又十分儉約,這就是我所說的道”。“道”指:道德、品德、人生哲理、道理,人生的道路,古人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指的是父與子的關係,指一個人的道德涵養,影響到下一代人的成長與品質的培養。曾子聽了孔子的話,恍然大悟,就回答說:“是”。曾子的功夫已經很深厚了,見識相當高明,所以不再有疑問。聖人傳授心法,只有曾子領會到了真諦,而其他學生都不明白。孔子出去之後,大家就圍著曾子問:“夫子說的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曾子回答說:“夫子所說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過是忠恕而已”。一個人的心就是千萬人的心,自己心中渴望的,就是其他人心中渴望的。如果心中每個念頭都出於忠,就能夠推及他人,如果心中每個念頭都出於恕,就可以理解千萬人的想法。只是這一個心,就可以遍通一切,一以貫之,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聖人所傳的心法,而忠恕是內心的所在,沒有其他更多的道理。
“恕”,明也。——《墨子經上》
“恕”,乃「如心」之意,何謂如心?即「真如之心」,真如就是宇宙一體、覺悟通達之意,是人與生所具有。明白宇宙和我們本來是一體,則寬容之心便由然而生。所以我們常說推己及人,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能體會到他人的辛苦、病痛疾苦和恩德。因此,「恕」不僅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方法,也是古聖先賢篤行的美德。君不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聖孔夫子不僅自己力行之,也如是教誨自己的弟子:當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繼之後,孔夫子進一步推進,誨於子貢曰:「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的確,人能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心懷全體人類的福祉,這種豁達、善良、智慧、博愛的精神,就是行恕道的至高表現!

新解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你”從哪裡來?
甲骨文中首現“女”,到春秋時代大量使用“女”代指“你”,此時也有用“汝”代指“你”,但比較不常見;到了戰國時期,“女”和“汝” 都被用於代指“你”,使用頻度基本相當,此時“爾”字也悄悄地被用於代指“你”,但不常見;到了漢朝、南北朝時期,大部分用“汝”代指“你”,用“女”代指“你”變得不再時髦!從南北朝的北周開始,“你”字出現,並逐漸替換“汝”。五四運動之後,“汝”字則基本廢棄不用,而出現了“您”,現在“你”和“您”混用,並且很多人傾向使用“您”代指“你”。因此,從“女”到“汝”再到“你”和"您”這樣一路走來,慢慢地有用“您”取代第二人稱的趨勢。因此,即使孔子真的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那么,其中的“女子”則應該為“你”,而不是指女人。即:唯有你和小人一樣難於相處!和你們走得近乎了,就一點禮數也不講,和你們疏遠了,你們又抱怨個不停!
因《論語》中“女”多同於“汝”,譯為你或你們,而“子”譯為學生或弟子。原文可解譯則為:只有你們幾個學生和小人一樣難以教養,教給你們淺近的知識就不謙虛,教給你們深遠的知識就埋怨。

出處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