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敬仲

唐敬仲

他熬的膏滋,一拉成絲,滴水成珠。 他是家門口的傳統熬膏滋大師。 他熬了30年膏滋,很多人說能吃到唐敬仲熬的膏滋是一種福氣。

唐敬仲老師自述:本人自退休後,發揮餘熱,一直致力於傳承中醫藥文化的工作,堅守傳統技藝在黃陂基地熬制膏方,自2016年8月1日起本人常駐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佳海工業園的基地專注熬膏,不再進行微信指導,統一由專業的服務團隊給廣大膏滋用戶服務。

膏滋團隊膏滋團隊

唐敬仲-人物經歷

國寶級熬膏大師唐敬仲老師,是清宮唐太醫的傳人,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他傳承發掘傳統膏滋獲得了中國名老中醫的大力支持,通過30年臨床工作中摸索總結出的經驗,鑄就了膏方靈魂,使中藥膏滋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造福社會。

唐敬仲,1970年以學徒的身份被招工進入中醫院。那個年代正是國家經歷“文革”的時候,中醫院失去了很多非常優秀的專家、藥劑師,到了文革結束後,因為青黃不接,人才斷檔,所有老的一批藥師只好頂在工作崗位,也正是這個特殊的時期,唐敬仲非常有幸的師從製劑科三位身懷絕技的大師。

唐敬仲唐敬仲

80年代,三位恩師都已退休,經過十幾年的勤奮學習,唐敬仲開始上陣頂替恩師重要的崗值,那個時候也迎來了中醫藥高速發展的時期,經濟開始活躍,進出口貿易也開始發展起來。

唐敬仲所在的藥劑科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將傳統中醫藥做了很多改良、升級,成功的研發了很多名噪一時的“尖板眼”,針對抗病毒,高燒不退的“雙解素”注射液,曾經救過陳毅元帥夫人的命,還有“銀翹散”、“秋梨膏“、“壯腰膏”等等數不勝數的“寶貝”。

中醫院調補膏方影響力逐漸擴大,很多北京、上海等地高級知識分子,文化藝術學者,黨政機關幹部,一到湖北,都會去省中醫院找唐敬仲老師他們開膏方,調補身體。再後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的華僑都慕名找到這裡來,再後來,一批批的滋補膏方出口創匯。就是因為這些膏方出口的外匯為湖北省中醫院買回來第一台“液像儀”,引起了轟動。
90年代後,中醫中藥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西藥抗生素、激素類大量的運用,焦躁不安的中國人的離中醫越來越遠,這段時期,唐敬仲選擇了堅守,中藥產業化也在蓬勃發展,逐漸替代了很多傳統手工工藝,他始終不忘初衷,在技術上,學術均有很大的沉澱與突破。

膏滋團隊教導學生

2010年,唐敬仲到了退休的年齡,由於現代炮製工藝的運用,再加上大專院校教育上也是以現代工藝為教育基礎,一大批中醫傳統工藝後繼無人,這一點唐敬仲非常著急。跟著類似的很多,比如中國很多 傳統技藝中的雜耍、刺繡、雕刻、民族畫、皮影戲等等。如果沒有人來繼承,很多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即將面臨失傳。再不搶救性發掘和傳承,我們將永遠失去幾千年祖先留給世人的瑰寶,多么令人心痛啊。老的工匠技師很多都駕鶴西去,拜師學藝的人非常少,剩下的老技師已經比大熊貓都珍貴。唐老師也是孤獨的,整個湖北省會制傳統膏方的不足5人,中醫留給世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眼看要傳承斷代。

2012年開始,他四處奔走,與很多有識之士廣泛接觸,最終在黃陂成立了傳統的膏滋基地,這也是他最擅長的一塊,雖然目前只做膏方,用他的話說就是,傳承了的總比失傳了好,即使我只是搶救性發掘了一塊。

唐敬仲-熬膏理念

唐老師說:“好膏滋必須照幾百年相傳的古法熬制,12小時浸漬,3道提取,4次濃縮,48小時化膠,文火3次熬煮,武火快速收膏,經過選、制、洗、泡、煎、秘、濾、收等8道繁瑣工序”,經過“八繁之功”熬制的膏方一拉成絲,滴水成珠,夏天掛旗,熬好的膏滋顏色透亮,無任何雜質,放置兩年不腐。

膏滋膏滋

80年代他熬的膏滋就出口東南亞,香港,台灣等地區,出口創匯,很多老華僑對他熬的膏滋讚不絕口。他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不是頂級藥材不熬膏,阿膠不上等不熬蜂蜜加了一點轉化糖也不熬,他熬的膏滋必須是“三品膏滋”“精品,極品,珍品。”

唐敬仲-成就總結

中醫一講究名醫名方,二講究師道傳承;很多功效神奇的秘方,經過了數百年,上千年的錘練,是無價之寶,師道傳承才能真正的把凝聚著歷代的經驗之晶更好的延續,“師帶徒”是申報國家非物質遺產項目重點需要體現的傳承。
唐敬仲早年被欽點為嫡系傳人,又在湖北省中醫院熬了30多年膏滋,博採眾長,更是爐火純青。對傳統行業而言,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師帶徒”儀式,一方面開啟了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之門,另一方面也是確保“唐敬仲膏方”源遠流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