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知識全知道

哲學知識全知道

《哲學知識全知道》是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緣中源。

內容簡介

《哲學知識全知道》通過字典式詞條查找方式,分上下兩篇將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哲學流派、哲學思想、哲學公案、哲學名言的網羅旗下,使讀者可以迅速對哲學數千年的發展史、重要事件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編輯推薦

《哲學知識全知道》編輯推薦:哲學雖然晦澀難懂,但對於人生、生活、工作、事業的指導作用卻非常顯見。用一本書涵蓋哲學精髓,使眼界更加寬廣、思想更加深厚非常有價值,更關鍵的是它很通俗。一書在手掌握古今中外哲學精華。

目錄

哲學·愛智之學1
什麼是“哲學”?1
哲學為什麼晦澀難懂1
哲學問題是否有答案?2
哲學的產生3
哲學的本性3
哲學超越現實的關注4
哲學思辨的自由4
哲學讓人成為能思想的葦草5
哲學在現實中的尷尬5
哲學的回音6
哲學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樑7
學會哲學的思辨7
學習哲學就要體悟哲學8
哲學是對智慧的愛8
第一章中國哲學基本問題
圖騰崇拜2
難以言說的“天”2
“天命”和“人事”的關係3
安身立命的“地”3
“天”與“地”的關係4
人性善惡的爭論4
善惡與禍福的關係5
“道”是否可以言說?5
“道”與“陰陽”的關係6
精神需求高於一切6
“有待”和“無待”的境界7
“內聖”與“外王”的矛盾7
“心”與“物”的關係7
“動”與“靜”的關係8
“言”和“意”的關係8
“一”與“多”的關係9
“道”和“術”的關係9
“有為”與“無為”哪個更好?10
“為仁”?還是“為利”?10
“形”與“神”的關係10
死亡何所懼?11
“法先王“還是”法後王”?11
“名實之辯”12
“義利之辯”12
名教與自然之辯13
“入世”還是“出世”?13
“知”與“行”合一13
“德”和“才”兼備14
“修身”與“治國”的選擇14
社會秩序的藍圖15
第二章陰陽五行
陰陽八卦的始祖--伏羲16
群經之首--《周易》16
《周易》是用來算卦的嗎?17
六十四卦的推演者是誰?17
孔子是否喜歡占卜?18
詮釋《周易》的經典之作--《易傳》18
陰陽互動而卦象生19
宇宙本源--道19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是什麼意思?20
《周易》中的“時中”20
中國人為什麼重視“時機”?20
《易傳·繫辭》中的“時”21
《管子·禁藏》中的“時”21
《孟子·公孫丑》中的“時”21
《呂氏春秋·查今》中的“時”22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自然法則22
《黃帝內經》--中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寶典23
什麼是“內經”?23
為什麼說醫易相通?23
中醫病學理論中的陰陽24
《孫子兵法》--中國第一部系統化、理論化的軍事著作24
《孫子兵法》里的陰陽25
《三十六計》中的陰陽學說25
鬼谷子與《鬼谷子》26
《鬼谷子》中的陰陽27
什麼是“五行”?27
陰陽家28
五德終始說28
第三章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爭鳴·典故)
【認識諸子】
諸子百家29
三教九流30
法家30
申不害30
慎到31
商鞅31
韓非子32
楊朱32
呂不韋32
墨家33
墨子33
名家34
鄧析34
公孫龍35
惠施35
孫子35
縱橫家36
張儀36
蘇秦36
【百家爭鳴】
道術將為天下裂37
百家爭鳴37
“以法治國”38
“君道無為,臣道有為”38
商鞅變法39
商鞅的“去文退德”觀39
墨家的“三表法”40
兼愛·非攻40
非禮·非樂·非命41
天志·明鬼41
墨辯與墨俠41
墨家學派的沒落42
“仁愛”還是“兼愛”?43
“行仁”和“行義”之爭43
鄧析的“兩可”之說44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44
公孫龍的“離堅白”論45
公孫龍與孔穿辯什麼?45
惠施“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說45
惠施“契約異”說46
名家何以落寞收場?46
【諸子典故】
守株待兔47
奇貨可居47
田忌賽馬47
楊朱泣途48
刻舟求劍48
同舟共濟49
窮寇勿迫49
合縱連橫49
不廢徒木之賞50
恃人不如自恃50
不戰而屈人之兵51
善謀國,不善謀身51
吳宮教戰斬美姬51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52
第四章儒學(概念·人物·理論·經典·格言)
【儒學概念】
仁53
義53
禮54
天命54
中庸54
大同55
君子55
三統55
讖緯56
致良知56
家國天下57
理一分殊57
知行合一58
格物致知58
誠意正心58
三綱五常59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59
“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60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60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61
【儒學人物】
周公--儒學的奠基人和先驅61
孔子--千古聖人62
儒--恢復周禮的哲學62
儒家八派--孔子門徒的分化63
孟子--亞聖63
荀子--儒學宗師64
兩漢經學--儒學發展的第二階段64
董仲舒--漢代儒學復興的締造者65
揚雄--一代大儒65
劉歆--玩弄“五行”的高手66
讖緯神學--神秘的預言和隱語66
宋明理學--儒學發展的第三階段67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67
李翱--宋明理學的先驅67
周敦頤--宋明理學的鼻祖67
邵雍--象數大師68
張載--關學的創始人68
二程(程頤、程顥)--程朱理學的奠基者69
朱熹--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69
陸九淵--“心學”的開山鼻祖70
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70
新儒家--儒學發展的第四階段71
【儒學理論】
以“仁”釋“禮”72
“中庸”之道72
“內聖外王”之道72
“死亡”哲學73
祭祀之禮73
“性善論”74
“王道”思想74
“性惡論”75
“霸道”思想75
“天人感應”說75
“太極說”76
“民胞物與”思想76
“理氣論”77
“四句教”77
“四境界說”78
【儒學經典】
十三經78
六經78
四書79
《詩經》79
《尚書》80
《禮記》80
《春秋》80
《大學》81
《中庸》81
《論語》82
《孟子》82
《春秋繁露》82
《白虎通義》83
《西銘》83
《二程集》83
《四書章句集注》84
《傳習錄》84
【名家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84
名不正則言不順85
君子和而不同85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86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86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86
孔顏樂處87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87
學而優則仕88
與民同樂,則王矣88
未知生,焉知死88
過猶不及89
朝聞道,夕死可矣89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89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90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90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91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91
天不變,道亦不變91
心中無妓92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92
尊德性而道學問93
存天理滅人慾93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94
心外無物94
第五章佛學(概念·禪理·公案)
【佛學概念】
佛95
禪95
色96
空96
佛教96
參悟97
返照97
大乘小乘97
阿彌陀佛98
緣起性空98
諸行無常98
諸法無我99
涅槃寂靜99
萬法唯識99
轉識成智100
三界唯心100
唯我獨尊101
【禪理·人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01
僧肇102
僧肇的“物不遷論”102
中國禪宗102
禪宗始祖達摩103
禪宗“不立文字”103
禪宗“參悟”的境界104
北宗禪的創始人神秀104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05
六祖禪師慧能105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106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106
禪宗七祖荷澤神會107
滑台無遮大會107
禪宗的“南頓北漸”108
馬祖道一108
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109
趙州禪師109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110
【典故公案】
慧可安心110
唯傳心印,頓悟成佛111
“風動幡動”111
神會開悟112
馬祖得道112
即心即佛113
本性自悟113
吃茶去113
洗缽去114
狗有無佛性114
猥褻女尼114
南泉斬貓115
真假妄語115
地獄和天堂116
飢來吃飯,困即睡覺116
平常心是道117
自性自度117
得意忘言117
不執著於一物,不執著於一念118
悟在當下118
一指禪119
不強求119
放下著119
一切都在120
一切皆禪120
第六章道家(概念·源流·道學·格言·軼事)
【道家概念】
“道”122
無為122
心齋123
坐忘123
朝徹123
真人124
精氣124
獨化125
玄冥125
神仙125
精氣神125
心性命126
無不為126
遣雙執127
靜因之道127
宏內游外127
小國寡民128
內聖外王128
性命雙修128
【道家源流】
道家創始人老子129
道家開山之作《道德經》129
莊子130
莊子學派130
道家傳世之作《莊子》131
黃老道家131
列子132
稷下道家132
管仲133
尹文133
田駢134
魏晉玄學134
道家“三玄”134
“貴無論”的創始人何晏135
“貴無論”的集大成者王弼135
“貴有論”的代表裴頠135
竹林七賢136
嵇康136
向秀137
阮籍137
劉伶138
郭象138
葛洪138
成玄英139
【道家學說】
老子是個陰謀家?139
大道無為而無不為140
反者道之動140
道家的“戀母”情結140
《道德經》是一部兵書?141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無”?141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142
治大國若烹小鮮142
無為而治142
莊子的“齊物論”143
齊是非、齊貴賤、齊生死143
莊子的“逍遙遊”144
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144
王弼的“貴無”論145
裴頠的“崇有論”145
郭象的“獨化論”145
名教即自然146
成玄英的“重玄之學”146
【軼事·格言】
孔子問禮於老子147
鼓盆而歌147
莊周夢蝶148
庖丁解牛148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148
心無所住149
道在糞便里149
與山巨源絕交書149
世間再無《廣陵散》150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150
上善若水150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51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151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151
知其雄,守其雌152
禍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152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153
人生有涯,而知也無涯154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54
隱,不在隱155
盜亦有道15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