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幸福課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是2008年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晨曦。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書 名: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

作 者:晨曦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
ISBN: 9787531649526
開本: 16
定價: 28.00 元

內容簡介

在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不是時鬢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泰勒?本一沙哈爾博士的幸福課。泰勒博士被譽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講師",他的幸福課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
幸福課受到美國及其他國家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導:美國CNN電視台、英國BBC電視台,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紐約郵報》、《紐約時報》、《福克斯新聞》,英國《時代報》、義大利《新聞報》、《韓國時報》、《印度時報》、《中國青年報》等都進行了積極報導。

編輯推薦

幸福是什麼?《哈佛大學的幸福課》作者哈佛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告訴你!幸福在哪裡?答案就在哈佛排名第一的幸福課中!

目錄

前言
緒論幸福課受到哈佛學生的熱烈歡迎
幸福課在哈佛大學選修課中排名第一
泰勒老師的“幸福”故事
泰勒的教學注重從實用性入手
積極心理學正從美國走向世界
哈佛“幸福培訓課程”在中國
PART01
第一單元你是個幸福的人嗎
第一課物質富有的人們為什麼不開心
生活富有為何並未讓我們感到幸福
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幸福感
物質與精神:哪個更讓你幸福
有了足夠的錢,我們就幸福嗎
金錢能夠換來幸福嗎
老闆與打工仔:哪個更幸福
聰明的人才會感到幸福嗎
成功人士他們感覺幸福嗎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幸福
第二課生活中並不缺少幸福
幸福的人生就是人生體驗的過程
幸福與否取決於你內心的感受
生活之中的幸福無處不在
幸福感總是通過比較相對獲得的
人生沒有永遠的幸福
PART02
第二單元幸福究竟是什麼
第三課對幸福,先哲們的思索
西方人自古就把幸福作為人生的追求
西方學者對幸福相關因素的研究
作家蒙田: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
思想家羅素:別用自以為是的眼光判斷別人的幸福
哲學意義上的幸福實質
心理學家總結的幸福方程式
東方佛教思想中的幸福觀
西方基督教義中的幸福布道
第四課幸福應是快樂與人生追求的結合
對幸福的追求是人類的終極目的
幸福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幸福存在於追求理想的過程中
人生努力與幸福的實現
追求人生完整的、全面的幸福
PART03
第三單元今天我們為什麼不幸福
第五課現代人的幸福指數
什麼是人的幸福指數
中國六城市幸福指數的測試
構成人們幸福的基本要素
解讀幸福金字塔的秘密
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幸福
第六課是誰偷走了你的幸福
失去信仰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與否和人的性格特徵密切相關
壓力是幸福的定時炸彈
情緒化是人的幸福殺手
悲觀是對幸福感喪失的擔憂
不要讓孤獨吞噬你的幸福
嫉妒別人往往折磨的是自己
自卑是吞噬幸福的心靈毒藥
報復心理實際上更嚴重的是傷害自己
完美主義是人生幸福的陷阱
斤斤計較的人永遠不會獲得幸福
PART04
第四單元怎樣獲得幸福的滿足感
第七課幸福人生需要用“心”經營
幸福不在外,而在自己的內心
幸福是藏在內心的夢想種子
用心靈去感知幸福
尋找沙漠中的星星全靠心靈導航
知足常樂的心態常為你帶來幸福
用平常心來領悟幸福
平衡心理,把握手中的幸福
第八課樂觀情緒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幸福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情緒構成的
樂觀的性格最容易獲得幸福
什麼樣的快樂能夠帶來幸福感
快樂與否取決於智慧與人生觀
在儲存快樂中感受幸福的快樂
假裝快樂也能變成真正的快樂
期待明天的快樂不如珍惜現在的快樂
駕馭情緒,讓幸福回到自己的身邊
擺脫消極情緒,輕鬆快樂生活
PART05
第五單元收穫幸福果實的播種方法
第九課幸福的鑰匙就握在自己手中
把信仰變成幸福的支點
從關照他人中得到自己的幸福
播撒幸福的種子,才能收穫幸福
幸福的鑰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只要懂得生活,便是收穫了幸福
第十課快樂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快樂生活比贏得第一更重要
幸福同樣存在於艱苦的奮鬥中
獻出你的愛即可得到幸福
享受凡人才能享受得到的幸福
不要匆匆忙忙,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PART06
第六單元幸福人生的加減法
第十一課忘記和銘記:同樣都是幸福
遺忘過去痛苦,感受今日幸福
努力忘掉昨天的苦惱與悲傷
端起今天這杯幸福美酒
忘記與銘記:人生因智慧而幸福
第十二課幸福與不幸可以相互轉換
幸福需要換個角度來看
幸福與苦難都是對生命的強烈體驗
告訴自己:你不是真的不幸
痛苦有時也是一種別樣的幸福
是選擇痛苦,還是選擇幸福
人生需要看到痛苦的正面意義
失而復得的幸福感最強烈
PART07
第七單元讓自己成為幸福的主宰者
第十三課找到幸福生活的秘訣
幸福在哪裡?就在你身邊
友情能讓我們得到幸福
親情能讓我們體會幸福
愛好能讓我們發現幸福
健康能讓我們找到幸福
工作能讓我們獲得幸福的感覺
成功能讓我們品味幸福
讓自己幸福的10條秘訣
第十四課從學習和練習中獲得幸福
學會自信地接納自己
學會以感恩之心善待他人
感受美好:欣賞身邊的世界
以愉快的心情體驗平凡的生活
以輕鬆簡單的態度面對生活
從健康鍛鍊中走向幸福
培養自己擁有幸福的好習慣
從“幸福守恆定律”中體會幸福
……

序言

幸福永遠是人類的追求,人類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幸福的理想。但是,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至今仍有無數的人在苦苦尋找著答案。
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幸福是一個經常變幻的不等式:富裕不能帶來幸福,貧窮不能奪走幸福;苦難不會減少幸福,名利也不會增添幸福。人生的歷練同樣告訴我們,幸福還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矛盾選擇:得到了,你也許並不幸福;失去了,你也許獲得了更多的幸福;接受了,也許是你幸福的損失;給予了,也許給你換來幸福的倍增。所以,今天的你我,即使衣食無憂,功成名就,仍會感到自己並不幸福。很多現代人,即使實現了很多夢想,獲得了很多成功,仍會常常產生這樣的困惑:我是幸福的人嗎?我的幸福究竟在哪裡?
多年以前,國人們傳唱著這樣一首歌:
幸福在哪裡?朋友告訴你:
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里.
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裡……
歌詞雖然質樸簡單,卻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幸福從不拒絕任何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因為幸福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愛,幸福也是對人生的一種品味;幸福是對生命追求的一種回報,幸福更是對人生價值的一種獎勵。
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雖然古今中外的無數聖賢先哲,為我們提示了無數的至理名言和無數種有意義的選擇,並使無數的人從中獲益。但是今天,一位美國的學者,卻以獨特的理解為當代人做了新的詮釋,廣為人知而備受推崇,他就是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博士。
在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不是大宗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泰勒·本一沙哈爾博士的幸福課。泰勒博士被譽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他的幸福課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美國、西歐及中國很多家新聞媒體都曾多次進行了報導。泰勒博士的幸福課程被全世界各大企業領袖們譽為“摸得著幸福”的心理課程。
本書濃縮了泰勒博士幸福課程的思想精華,結合當代中國大眾的幸福需求,做了極富啟示的關於人生幸福的思考與解讀。全書從生活的富足為什麼不能帶來幸福這一實際出發,以講授課程的方式對幸福的含義、幸福的感受、幸福的尋找、幸福的實現等關於幸福的話題,做了多角度、多維度的剖析,並介紹了中外現實生活中的眾多案例,是一本極具思想啟迪與人生勵志意義的生活教科書。
今天,儘管生活無法盡如人意,儘管幸福的感受人人都不同,但沒有人會拒絕幸福的到來。在追求幸福的人生路上,有你有我。期望《哈佛大學的幸福課》,能為每個尋找幸福的人,在未來的日子裡帶來真正的幸福。

文摘

PART 01
第一單元 你是個幸福的人嗎
第一課 物質富有的人們為什麼不開心
幸福在何方?當我們試圖預測某某東西會讓我們幸福時,往往會感到失望,因為結果常常是錯的。幸福研究專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認為,如果你想通過追求浪漫、一輛新車或者一頓奢侈的晚餐而得到幸福的話,可以預言,你必定不能如願以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的極大豐富,我們原來的很多夢想變成了現實。甚至在某些方面,現實超過了我們的夢想。按說我們現在應該比過去活得快樂,但是我們卻似乎沒有感覺到。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生活富有為何並未讓我們感到幸福
當代社會中,有許多人為自己不能像百萬富翁那樣享受生活而遺憾。然而富有能與幸福劃等號嗎?或者說,財富真的能夠給人帶來幸福嗎?
經濟學家對此早有研究:雖然財富可以帶給人幸福感,但並不代表財富越多人越快樂。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滿足後,那么每一元財富的增加對快樂本身不再具有任何特別意義(邊際效益遞減)。例如日本,1960年還是一個窮國,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其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業化國家行列。然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數報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960年更高,他們比過去有更多的洗衣機、小汽車、照相機和其他物質享受,但是這並沒有顯著增加他們幸福的感覺。顯然財富並沒有給人們帶來足夠的快樂。實際上,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壓力更重了,於是有人問,幸福在哪裡呢?
生活的富有並不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覺。有關的統計調查也支持這種觀點。剖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快樂程度與達到目標的難易程度成正比
得來的越容易,快樂感就越低。在貧困年代,我們限難獲得的物質享受或達到的目標,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變得易如反掌。因此,同樣的事情,過去我們做到了會感到特別高興,現在卻無所謂。30年前我們會因為買一輛腳踏車高興很長時間,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別說買輛腳踏車,就是買機車,誰也不會覺得再有興奮之感,因為很多家庭已擁有了私家汽車。
(2)適應或習慣的心理影響幸福的感覺
人有一種本能,就是對幸福和快樂有很強的適應性。
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可以說是過去的夢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過去的想像。實現了理想應該高興,但為什麼我們卻沒有感受到呢?俗話說:"鹽吃多了不鹹,糖吃多了不甜。"在寒冷的冬天,當你把冰涼的雙手放進熱水裡時,開始感覺特別燙手,過一會兒燙手的感覺明顯減弱,再過一會兒就不覺得燙而只覺得暖和了。這是感覺的適應,人的心理同樣具有適應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儘管生活水平還在逐步提高,這種幸福感卻在逐漸減弱。正如心理學家英格勒?哈特所說:"快樂並非富裕之結果,而是剛剛富裕後帶來的短暫效應。"
(3)物質生活水平與心理需求同步增長
實際生活水平永遠也趕不上欲望,所以也使人永難滿足。沒有錢時,你認為有錢和富有是令人幸福的事情。可當你有了錢後,你不僅不會長期覺得幸福,反而產生了更多的欲望,希望有更多的錢。事業成功也是一樣,如果你事業成功,你會為自己定下一個更高的目標。你並不會長期駐足於滿足現狀,而是具有了更大的雄心。所以財富與成功都不會令人幸福常駐。人的這種心理特性,利弊同在。好的方面,作為一種動力,推動人努力向上,不斷進取,走向成功,但其缺點是降低人的幸福感。
(4)攀比心理是幸福的大敵
過去,由於信息較為封閉,我們不但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因為宣傳的誤導加上我們的天真,誤以為國外的生活水平遠不如我們,所以我們總是處於盲目的幸運和優越感之中。而一旦國門開放,我們忽然發現,原來是我們的生活水平遠不如人家,於是我們又異常痛苦。在我們盲目樂觀、夜郎自大時,世界經濟正在高速發展。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我們生活水平比原來提高了,反而卻變得不如原來快樂了"。因為幸福感與比較心理密切相關。每個人都有這種體會:我們常常因為比別人強而快樂,因為不如別人而苦惱。
(5)時代的發展總會帶來新的煩惱
因為汽車多了,在大城市,塞車現象已經是一個十分令人頭疼的社會問題;工業化進程加快使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社會變革時期很多制度、法規尚不完善,相應出現很多社會問題,貧富差別加大,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加大,腐敗現象嚴重,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特別是食品的安全衛生問題,令我們十分不安。這一切,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
人們將各種因素整合,然後形成了現在的心情。實際上,幸福感就是由各個因素相加而來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