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勝於知識

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德商建設。殊不知,孩子的德商高也是將來成才的綠色信號。德商就是善良,盡到責任與盡全義務的善良。哈佛大學教授兼精神病專家羅伯特·科爾斯,根據個人養兒育女的經驗,結合他周圍人教育孩子的心得,著述出版了《孩童的道德智商》。

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德商建設。殊不知,孩子的德商高也是將來成才的綠色信號。
德商就是善良,盡到責任與盡全義務的善良。

哈佛大學教授兼精神病專家羅伯特·科爾斯,根據個人養兒育女的經驗,結合他周圍人教育孩子的心得,著述出版了《孩童的道德智商》。科爾斯列舉了很多例子,用以說明如下幾個與道德密切相關的問題:

1.道德智商不只是背誦條規得來,我們學習怎么跟人相處、怎么對待他人時,也逐漸形成我們的道德觀。這個學習過程,是從我們所見所聞而記於心中的,而成人的道德行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銳的覺察者。
2.要小孩說出他們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們確實也是我們的觀察者。當我們想教導小孩子時,其實有時我們也可以向他們學習。
3.有人說,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在傳達信號給我們的孩子。所以說對於道德智商的注意應從孩子們誕生的第一天就開始,因為他們會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行為。我們要相信品格勝於知識。
4.在小孩進國小前後,他們開始為這世界構想種種原因,如事情為什麼和怎么發生的及他或她應該在不同的情況下怎樣待人處事。這是小孩的良知開始啟蒙的年齡,他們也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觀,同時,小孩也開始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性格。
5.作為父母,面對孩子較難理解的舉動,不應只一律責備,而應嘗試用一顆少年的心,去理解和開導他們。因為只有有了溝通和理解,才能打開心扉,慢慢建立橋樑,將其糾正過來。那么究竟什麼是道德商數呢?即怎樣理解德商呢?其實德商就是善良,盡到責任與盡全義務的善良。科爾斯在《孩童的道德智商》中提到一位小兒科醫生在醫務活動過程中對兒童道德智商的深刻體驗和理解: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心態。他曾接觸一位患上血癌而將死去的女孩擔心自己會成為一個負擔,增加母親的憂愁;有一名男孩子在車禍中弄傷右手,他不僅為自己感到難過,他更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難過,因為他父親喜歡棒球、喜歡教他打棒球。

德商是孩子情感體驗的必然結果

孩子最初的情感體驗只表現為美感的體驗,美感是人對事物是否符合一定的審美標準所產生的體驗。新生兒就有愛美的傾向,隨著感知和思維的發展,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幼兒逐漸掌握了審美的標準,美感得以發展。幼兒不僅喜愛整潔、色彩鮮艷的事物,厭惡陳舊、形態醜惡的事物,而且能從音樂、舞蹈、紙工等藝術活動和藝術作品中產生美感。幼兒的美感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與道德感發生了聯繫,因為幼兒的具體形象---有形美感發展到一定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便又產生了籠統抽象的無形美感,多表現為人事行為,活動美感。而人事行為活動美感,就是優秀的道德,這時的喜愛與道德感是一致的。

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能不能得到滿足引起的,始終伴隨著道德認識產生的內心體驗。幼兒的道德感是在成人正確教育下逐步形成的,成人的言行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成人對兒童行動的評價及情緒表現,使3歲幼兒產生了道德感的萌芽,在完成成人指定的某項要求時,會出現愉快滿意的情感,而成人的責備會使幼兒產生羞愧感,但並非真正認識自己的過失。隨著幼兒認識能力、判斷是非能力的提高,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則。有關研究表明,71.67%的4歲兒童能運用一定的道德行為規則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好壞,並產生相應的道德體驗,對自己的犯規行為產生羞愧感,表現為低頭、臉紅、手摸衣服等。幼兒晚期,兒童的義務感範圍逐步從親人擴大到同伴、老師,在幼稚園的集體競賽性遊戲活動中,幼兒的義務感、榮譽感都有較明顯的表現。尤其是情境對幼兒道德感的產生有明顯的影響。

道德感發展過程,就是德商形成過程

道德商數高的孩子,性情善良,富有同情心,責任感強,善於自我錯位體驗,所以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慈善事業支持者、優秀的社會治安工作者、心理醫生、民事調解員、律師;道德商數較低的孩子性情殘忍,常施強暴,責任心不強,不習慣於自我換位情感體驗而善於情感惡性循環享受,這樣的孩子若不及時正確引導很可能發展成為暴徒、虐待狂、性騷擾狂,甚至成為罪犯,為此對這樣的孩子應強化道德培養與訓練,其基本方法是首先喚醒和激活同情心,誘導換位情感體驗和幫助他人後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可以調動理智因素,防止同情心的弱化。有人說“同情心是善良的源泉”,也有人說“同情心弱化是犯罪的根源。品格勝於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