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丁胺

呱丁胺是一種多胺,是由精氨酸經細胞線粒體膜上的精氨酸脫羧酶作用轉化而來的,具有調節血管舒縮和抗炎等作用。

簡介

胍丁胺(agmatine,AGM)是精氨酸經細胞線粒體膜上的精氨酸脫羧酶( argininedecarboxylase,ADC ) 作用轉化而來的。
自1 9 9 5 年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和螢光測定法檢測到胍丁胺在大鼠主動脈和血清中有相對高濃度聚集以來,胍丁胺的生成代謝及其生物學作用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隨後,胍丁胺和精氨酸脫羧酶在人類多種組織廣泛分布和表達又得到了證 實。
胍丁胺是一種多胺,其結構與其它多胺相似,但其生物學功能複雜得多。

對血管壁的直接生物學作用

1.通過誘導抗酶和非抗酶機制抑制細胞增殖

在脊椎動物體內參與胍丁胺代謝的酶 目前只發現有鯡精胺酶。胍丁胺在鯡精胺酶的作用下可生成其它多胺,包括肉毒鹼(carnitine) 、 屍胺(cadaverine) 、 精脒(spermidine) 和肌胺(musculamine) 。各類多胺廣泛分布於多種有機體, 近二十年來的研究表明多胺參與大量生物過程, 是細胞增殖所必需
的原料, 在調節各類細胞的生長和分化中發揮重要作用。胍丁胺通過誘導永生細胞和變異細胞內鳥氨酸脫羧酶 抗酶蛋白翻譯和抑制多胺轉運體實現對細胞內多胺的調作用 。抗酶是唯一可以結合多胺生物合成的第一個限 酶——鳥氨酸脫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 並抑制活性、 加速其降解的內源性蛋白, 抗酶與ODC結合後通過響細胞內環境和降低細胞內多胺水平從而抑制細胞生。

2.通過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調節血管舒縮和抗炎作用
現今認為胍丁胺可能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 O ) 合成的內源性調節物之一 , 它可以通過底物競爭性的方式抑制一 氧化氮合酶( nitric oxide synthase,N O S ) 、 減少病理狀態下 N O 生成從而實現其對血管的血管舒縮和抗炎作用。一氧化氮合酶可分為 3 種類型, 類型 Ⅱ即可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 在靜止細胞中不表達但可被內毒素、 致炎 細胞因子等所誘導產生。相比於類型 I和類型Ⅲ, 一氧化氮合酶類型 Ⅱ可產生持久的更高水平的 N O並與病理狀態有 關。由一氧化氮合酶類型Ⅲ產生的低水平 N O有調節血管張力等多種生理活性。在離體動物實驗 中胍丁胺可明顯抑制 I N O S的活性, 對一氧化氮合酶類型Ⅲ無顯著影響。實驗表明脂多糖一方面呈劑量依賴的促進 R A W2 6 4 . 7巨噬細胞 中鯡精氨酶的作用 ; 降低精氨酸脫羧酶活性; 減少細胞內胍丁胺的濃度 , 另一方面又可劑量依賴地刺激 i N O S的活性。 推斷胍丁胺可抑制脂多糖誘導的 R A W2 6 4 . 7巨噬細胞內 INOS活性, 從而降低 N O所造成的損害 。胍丁胺是一氧化氮合酶的競爭性抑制劑, 但非 N O的前體, 與胍丁胺結構上相似的多胺並不能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

胍丁胺通過咪唑啉受體介導

對血管壁的生物學作用
a。胍丁胺是咪唑啉受體的一種內源性配體。
目前將咪唑啉結合位點( Imidazole Lin binding sites, I B S) 分為 I l 及 I 2兩大類 , 這兩種類型的結合位點均分布於多種動物的血管平滑肌, I B S I 2 可能參與血管平滑肌的增殖。
b 。結合咪唑啉受體調節血管舒縮
靜脈給予胍丁胺可呈劑量依賴性降低麻醉大鼠血壓 , 預先靜注咪唑啉受體和 受體阻斷劑咪唑克生( i a ~ m) 明顯抑制胍丁胺 的降壓效應。S u n等報導由於胍丁胺不能通過血腦屏障, 其降壓藥作用可能與節後交感神經抑制有關 , 也可能與血管內皮一氧化氮釋放有關, 提示外周咪唑啉受體可能參與胍丁胺 的血管舒縮調節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