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父母[漢語詞語]

周末父母[漢語詞語]
周末父母[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很多雙職父母會把孩子交給親人照顧,到了周末才接回家中,寒暑假更是把小孩長留在親人家裡。社會上這群小孩已經有了一個很無奈的稱號——留守小孩,而在周末才有時間接孩子回家的父母也要很無奈地充當了“周末父母”,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小孩這種現實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的無奈和困擾。

簡單概述

周末父母的孩子周末父母的孩子

在城市裡,有這樣一些年輕父母,因為忙於自己的事業,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或把孩子全托,只有等到周末才把孩子接回家,一起生活幾天,培養親情,於是他們就有了“周末父母”的稱號。隨著經濟化程度的加速,這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一年十二個月,忽略寒暑假(其實這兩個假期,孩子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是和平常差不多的),每個月按四周計算,這樣粗略算下來,一年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度過的時間竟然不到三分之一。

現象剖析

情緒問題種下禍根
心理學家並不建議“周末父母”這種照顧模式。很多人以為0歲的嬰幼兒還不懂事,其實能夠在0至3歲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非常重要,這是形成性格及情緒的重要基礎,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礙都是因為小時候的依附關係建立得不好所導致的。因此,經常轉換照顧者是很不利於小孩的成長的。
道理很簡單,成年人半年換一次工作也會覺得辛苦,覺得難以一下子適應過來,何況是適應力較弱的小孩呢?依附關係穩定,有助於建立社交關係。感到被愛、有安全感,才能建立自信、懂得與人相處。否則,將來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如社交焦慮、抑鬱、無法過度哀傷而引發深層的情緒問題。

產生問題

周末父母的孩子孤獨表情周末父母的孩子孤獨表情

孩子與家長周末才見面的照顧模式,會產生很多問題,包括:
1、缺乏親情
子女對父母欠缺感情,反而把照顧者當成父母。父母也會把子女當成是施行管教、矯正錯誤行為的對象,彼此間缺乏感情。
2、變成“教鞭”
管教必須以感情作為基礎,否則,小孩難以感受父母是因愛而施教,只會感覺到大人是無情的“教鞭”,造成管教困難。
3、“聖誕老人
長期不見面,見面時,父母會產生補償心理,務求令氣氛和諧,用享樂來滿足小朋友,變成了“聖誕老人”。但當日後要管教時,形象會產生極大差別,小孩難以適應。
4、干擾生活
小朋友平時有他們的生活秩序,感覺自如,但一到周末回到父母家,反而覺得受到干擾,未必樂在其中。
5、父母吃醋
誰照顧小孩,小孩便會親近誰,但父母會吃照顧者的醋,嘗試爭取跟小孩建立親密關係,令小朋友出現“效忠於誰”的矛盾,無所適從,大人之間的競爭也會令關係受到影響,尤其是婆媳之間的關係。
6、小孩養成“投機”心理
照顧者與父母的管教方法不一致時,小孩會感到混亂。聰明小孩會從中學會投機取巧的習慣,這邊不允許的要求找個藉口到那邊去再要求一次,小孩得到了最想要的,卻得不到最適合他們的東西。
7、期望過高過低
小孩子從幼兒開始就當“留守小孩”,很多父母會等到他們讀國小時接其回家,但親子間缺少了五、六年時間的相處,父母對子女的生活習慣、成長快慢、喜好等各方面脫了節,會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過低。

解決方法

周末父母的孩子周末父母的孩子

適時搭建親情橋樑

分開時

買一個公仔或枕頭給子女,跟他們說那是媽媽來的,讓父母的象徵性一直陪伴在身邊。
給孩子重溫平時拍攝的短片,或在錄音帶上唱歌給他聽。
每天通電話,讓大家記得對方,如果時間精力允許,可以每晚在電話里給孩子講故事,或幫忙解答學習上的難題。
把小孩子的相片放在錢包或床頭,保持感情。
把家庭照放在孩子的身邊。
照顧者應幫忙做感情的橋樑,在孩子面前多提父母,說明父母的情況,別說父母的壞話。

見面時

不要只顧吃喝玩樂,應多觀察孩子平時的生活,否則便看不到真實的一面。
見面時,必須帶著增加認識的心情和動機,才能了解其脾性。子女在家時,應親自照顧,不要只顧處理私務,把孩子晾在一邊。
見面時最好離開照顧者,一家人單獨相處,可以跟孩子一起去逛街,這樣可以認識孩子的世界。
聆聽小孩的說話,假如他告訴你:“媽媽,我好想你!”可以回應:“媽媽也想你啊!”認同他的感受。別只跟他說道理:“媽媽要上班掙錢養你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