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吳三桂建立的政權]

周朝[吳三桂建立的政權]

吳周政權是吳三桂因康熙欲統一各大漢王,逼反漢王,不滿康熙下令撤藩,反叛清朝而建立的割據政權。從康熙十七年(1678年)建立到洪化三年(1681年)十月滅亡。

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

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歷史

周世系

稱號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在位 備註
平西王 太祖 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吳三桂 1673-1677 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
昭武 1678
追封 孝恭皇帝 吳應熊 未在位 三桂子
周王 吳世璠 洪化 1678-1681 三桂孫、應熊嫡長子

吳三桂稱王后把康熙十三年為“周王”元年,並聯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勢力起事。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 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陽市衡南縣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

清兵的反擊挫敗了吳三桂的鋒銳,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日(1678年3月23日),築壇于衡州府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昭武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為“應天府”,改鐘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張氏為皇后,孫吳世璠為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曆。大周帝國轄衡州、湖南、廣東半部分、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一小部分和甘肅一小部分等省。八月開科錄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95間,象徵九五之尊。

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兵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

康熙十七年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

康熙十七年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10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

北部岳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兵幾次渡江,均未得逞。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其制定至大計為“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拚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 吳國貴雖是周帝國頗有眼光、有膽有識的統帥,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康熙十八年改元為“洪化”元年,尊祖父吳三桂為“太祖高皇帝”,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官制皆依三桂所定,郭壯圖女兒晉封皇后。

康熙十八年(1678年)二月初七,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復衡山縣,五月中旬,吳國貴、馬寶、夏國相棄衡州出逃,奔永州、辰州,入貴州。

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軍復克大周帝國都城衡州(衡陽),結束了衡陽作為帝都的短暫歷史。

乘此時機,清朝政府加強了政治策反和軍事進攻。康熙十八年(1679),克復湖南、廣西。康熙十九年(1680),又下四川、貴州並進兵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春,師圍昆明,並分兵克復附近州縣。十月,昆明城內糧盡援絕,吳世璠自殺,餘部投降。由吳三桂掀起的持續八年之久的一場大規模的內戰至此全部平定。

評價

後人對於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是兩極化。

大部分人認為,由於他作為漢人,卻與清朝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曆帝、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因此故經常有人拿“現代吳三桂”這個稱號來攻擊對手。 也有人認為,在動盪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於他和他的家族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後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

現玉田縣南部窩洛沽鎮,仍保留著完整的《吳氏家譜》,其中記載,吳三桂引清入關的原因,皆因李自成逼迫吳三桂投降,未果,一怒之下,在北京殺吳家百餘口,原文如下:“李賊進京,於宣武門外,殺吳家百餘口.....”,並未聞怒髮衝冠為紅顏。家仇所使,這才是他引清入關的真正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