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館[上海周公館]

周公館[上海周公館]
周公館[上海周公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公館(ResidenceofCeneral—ChouEnlai),即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位於上海思南路73號、71號。1946年~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這裡工作、生活,並曾在此接待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1959年5月26日由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2月,經中共上海市委報請中央批准同意,修復舊址,恢復原貌,建立紀念館。1982年3月5日,紀念館實行內部開放。1986年9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基本信息

環境布局

周公館,位於上海思南路73號,是一幢建於19 世紀二十年代初的西班牙式花園樓房,共有一底三層。在思南路其它各色洋房中,其他建築都是三層,只有周公館是四層。

毗鄰的思南路71號建築是紀念館的業務辦公用房。73號、71號兩幢樓房全部占地面積2345平方米,建築面積1049平方米。

周公館的外牆上鑲嵌著光滑的鵝卵石,夏天整幢樓房掩映在濃綠的爬山虎的葉叢中。樓房的南面,有一個占地一畝多的花園,花園的中間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草坪的中央聳立著一棵與樓房一般高的百年大雪松,三面環繞著女楨、臘梅、黃楊、冬青、玉蘭、海棠、茶花等樹木花卉,還有一個小的噴水池,環境幽靜,當年周恩來曾在花園裡會見客人。

一樓朝南的一間面積約四十平方米是會客室,牆上掛著召開記者招待會使用的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形勢圖,當年周恩來多次在這裡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朝東的一間面積約14平方米,這是周恩來的工作室兼臥室。室內陳設非常簡單,床上被子是辦事處成立時發的,辦公桌上是周恩來為上海各界人士於1946年10月4日 舉行公祭李公朴、聞一多追悼大會親筆寫的悼詞和他閱讀的一些書刊。周恩來經常在這裡工作到深夜。中間的一間是飯廳,面積約20平方米,這是辦事處工作人員吃飯的地方,周恩來、董必武在這裡與大家一起用餐。

二樓整層樓面,是辦事處外事人員的工作室兼臥室。陳列著收音機、英文打字機、油印機和編輯出版的《新華周刊》等物品。

三樓正中一間面積約40平方米,是辦事處集體宿舍。朝北的一間面積約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臥室。

另外,底層還有傳達室、汽車間。汽車間裡停放著周恩來使用過的“別克”轎車(今為複製件)。

人文歷史

周公館確切的建築時間已不知,一般認為,建於1912至1936年之間,磚木結構,為法式(也有說是西班牙式)花園住宅,原為法國在華商人所有。

1946年11月19日,周恩來返回延安,董必武全權負責“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的全部工作。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代表團上海聯絡處和《新華日報》上海辦事處聯合在周公館設宴慶祝朱德六旬壽辰。應邀赴宴的有:章伯鈞、史良、柳亞子、王紹鏊等。

1947年3月1日,國民黨當局封鎖周公館,董必武冷靜地主持了最後一次黨支部大會,布置好各項任務後才撤離。1947年3月5日,中共駐滬人員被迫離開上海前往南京,3月7日在董必武率領下同駐南京人員一起返回延安。3月19日 沈鈞儒代表民盟前往上海周公館,與國民黨當局辦理代管中共代表團房產手續。10月25日 民盟代管的上海周公館等處均由警官查視。10月30日 上海警察局派員接受民盟代管的中共在滬房產。

1981年6月5日 ,鄧穎超等中共中央領導來舊址參觀踏勘,根據鄧穎超的回憶,將原復原在三樓東間的周恩來辦公室兼臥室,移置到一樓東間。

1982年3月5日,紀念館實行內部開放。1986 年9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2011年6月24日上午,民盟上海市委在上海周公館舉行“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傳統教育基地”掛牌儀式。

展廳陳列

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圖片史跡陳列

展廳面積約 50 平方米,共展出照片 70 餘張,概括反映了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周恩來、董必武等在上海領導“辦事處”積極宣傳中共堅持和平、民主、堅持政協決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鬥爭史跡。內容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辦事處設立的歷史背景。陳列有周恩來致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函;有宋子文給上海市市長吳國楨的密電;內容是阻撓中共代表團在滬設立辦事處和監視辦事處而設立的特務監視點外景照等。

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紹周恩來在滬領導辦事處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等形式,揭露美蔣勾結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宣傳中共和平、民主的主張,擴大中共在國統區的影響。陳列有周恩來出席中外記者招待會;周恩來在上海紀念魯迅逝世十周年大會上的演說等珍貴歷史照片。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周恩來在滬開展統戰工作的情況。陳列有周恩來與宋慶齡在一起晤談;有鄧穎超等與外國朋友在一起合影;有周恩來等與著名民主人士郭沫若、沈鈞儒、馬敘倫、盛丕華、許廣平、黃炎培等人的活動照片。

第四部分主要陳列周恩來、董必武和國民黨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進行黃河堵口及救濟物資方面的談判鬥爭的有關歷史照片。

第五部分主要介紹辦事處的撤離。陳列有刊載國民黨當局逼迫中共人員撤離南京、上海、重慶的報刊文照;有辦事處最後一批成員,董必武、華崗、潘梓年、錢之光等撤離時的合影等。

場館保護

1959年5月26日,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被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2月,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經中共中央批准籌建。

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籌建初,屬上海博物館領導。1985年3月,改由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領導,成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一個部門,對外仍相對獨立。1988年5月,根據市文化局黨委指示,紀念館除黨的關係仍屬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領導外,行政、業務等工作完全獨立,成為一個獨立建制的單位。1988 年10月,紀念館改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領導。

1994年,思南路73號舊址毗鄰的71號內8戶居民遷出後,成為紀念館的業務辦公用房。

1998年4月,根據上海市文管委的指示,紀念館取消獨立建制,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合併,劃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領導,原紀念館機構撤消,成為“一大”紀念館的一個部門。紀念館的文物藏品、資料和照片等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保管部統一管理;有關人員也調入“一大”紀念館統一安排使用。紀念館對外仍相對獨立,主要承擔舊址保護和開放接待工作。

簡介

1946年5月,根據“雙十”協定,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前往南京,與國民党進行談判。6月代表團在滬設立辦事處,因當時對外用周恩來將軍寓所的名義,故又稱“周公館”。周總理曾四次來滬,在此舉行記者執行會,會見愛國民主人士。

周公館周公館

周公館位於幽靜的上海思南路上,是沿馬路東側的73號(原馬思南路107號)的一幢西式小樓房,為三層花園別墅,這就是當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亦稱周公館。1946年中共代表團租下了這幢房屋,原意是作為中共辦事處。但國民黨當局不同意。6月18日,從南京來滬的董必武果斷地說:“不讓設辦事處,就稱‘周公館’。”周公館因此而得名。 這座三樓一底的樓房,一樓是周恩來同志的辦公室兼臥室(北),衣架上仍然掛著當年周恩來穿戴過的咖啡色禮帽和西服,正中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大公報>、《聯合晚報》、<華商報>等當時幾大有影響的報刊。報刊旁的文稿上完整地保留了周恩來的手跡,左側整齊地堆放著毛澤東同志於1945年寫的《論聯合政府》,眼前的一切仿佛浮現這樣的一番情景:夜已深,周恩來同志依舊在閱覽時事,伏案而書,不分晝夜的工作。

三樓正中為集體宿舍,時常作為辦事處接待許多南來北往同志的臨時住處,1947年3月1日,國民黨當局對周公館封鎖,在此董必武同志主持了最後一次黨支部大會,並負責布置了任務。朝北即董必武同志的辦公室兼臥室,在三樓各居室中,屬此間光線條件最差,環境也很潮濕,工作人員曾想替董老換房間,但被他婉言謝絕。這深深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關心同志、捨己為人的高尚品格。

前院與後庭之間有座別致的小花園,花園東側的高大雪松,至今蒼峨屹立。1946年11月,辦事處在此為朱德同志舉行六十周歲壽辰的慶祝活動。

歷史沿革

周公館周公館

周公館原為法國在華商人所有,是一幢三樓一底的樓房,進門就能看見藤蘿花架,看上去幽靜宜人。在綠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葉茂盛的大塔松,在這裡,周恩來接待過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1946年7月17日,周恩來在這裡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到會的100多人把一間不大的客廳擠得水泄不通,許多晚到的記者不得不在門窗外、陽台上站著聽講。 不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團撤回延安,在撤離時,周公館交“民主同盟”代為保管。之後,房屋被國民黨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家具陳設全部流失。新中國成立後,在原址設紀念館,周恩來、董必武臥室等部分室內恢復原來擺設,又辟陳列室介紹當年歷史。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內家具陳設均為複製品。

地理位置

周公館周公館

相關信息

周公館周公館

地址:盧灣區思南路73號

開放時間:9:00-11:00,13:00-16:30,周一、四不開放

票價:2元,20人以上可九折。

交通:17、24、36、41、42、96、104、128、146、575、780、781、786、835、864、869、933、911、920、932、945、隧道八線、大橋一線、旅遊10號線、淮海路免費觀光車。

相關人物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

1917年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五四運動中,在天津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1924年回國。1927年8月1日領導了南昌起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擔任政府總理,兼任過外交部長,並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附近景點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 鄒韜奮故居 復興公園 淮海路
紹興公園 上海新天地 上海延中綠地 中共一大會址
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 鄒韜奮紀念館 步高里 中共一大紀念館

重慶周公館

重慶曾家岩50號周公館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南方局和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在城內的一個主要辦公地點,為兩樓一底磚木結構房屋,以周恩來的名義租用,對外稱“周公館”。二樓有董必武和葉劍英同志的辦公室。其右側是軍統特務頭子戴笠的住所,左側是警察局派出所。1988年在館內廣場上鑄塑了周恩來銅像。該館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館周公館

曾家岩50號周公館,座落在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的東端盡頭,占地面積364平方米,建築面積882平方米,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設在城區的辦公地點,南方局軍事組、文化組、婦女組、外事組和黨派組均設在這裡。 1939年初,南方局考慮到辦事處住房緊張,而曾家岩地處市區,靠近國民政府,會客訪友和與各界人士接觸都很方便,十分有利於開展工作,鄧穎超遂以周恩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名義,租用了曾家岩50號主樓和三樓的全部以及二樓東邊的三間房屋,對外稱作“周公館”,實際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機構所在地。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林彪、王若飛等人在渝期間也常住於此。

在周公館外面,距大門右邊百米之遙是特務頭子戴笠的公館,左邊毗鄰國民黨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館的內部環境也非常有趣,主樓的底層和三樓的全部以及二樓東邊的三間房屋為南方局租用,其餘分別租給了時任國民黨中央撫恤委員會主任秘書劉瑤章和國民黨上層人士端木愷以及時任重慶市市長賀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領導的“戰時婦女服務團”。這樣就形成了國共兩黨人士同進一個院、共住一棟樓的有趣現象。住在這裡的國民黨人士雖同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重慶辦事處人員共同進出一個大門,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息,但互相幾乎沒有往來,卻也相安無事,亦不失為抗戰期間國共合作的一段佳話。1958年董必武重返曾家岩50號時,曾題詩一首“八年抗戰此棲身,‘三打維支’笑語新。戴笠為鄰居在右,總看南北過門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周公館當年的內外環境。儘管曾家岩50號周公館的內外環境如此複雜險惡,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卻八年如一日,支持戰鬥和生活在這裡,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壯大和鞏固而不懈努力。

全國解放後,周公館回到人民手中。1953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在這裡籌建紀念館。1958年5月1日,與紅岩村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共同建成紅岩革命紀念館,對中外廣大觀眾和遊客開放。1959年,董必武為這裡題寫館名:紅岩革命紀念館曾家岩分館。196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這裡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曾家岩50號周公館門前,再也看不見當年那條狹窄而幽靜的石板小路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曾家岩廣場。廣場中央塑著一尊周恩來風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銅像,人們在這裡追尋往事,緬懷偉人,探索未來。

參觀指南

交通指南:公交17、24、36、41、42、96、104、128、146、575、780、781、786、835、864、869、933、911、920、932、945路等。

“周公館”附近的名人故居:孫中山故居——香山路7號、張學良公館——皋蘭路1號、梅蘭芳舊居——思南路87號、柳亞子舊居——復興中路517號、劉海粟故居——復興中路512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