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虎[河南省鎮平縣阿訇]

呂金虎[河南省鎮平縣阿訇]
呂金虎[河南省鎮平縣阿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呂金虎阿訇,字耀山、經名、穆薩、奴倫丁。回族,1938年出生於河南省鎮平縣郭莊回族鄉呂坡村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受伊斯蘭薰陶及本坊濃厚的教門影響,15歲那年便進入本坊清真寺學習教門知識及伊斯蘭基礎經典,後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

人物簡介

呂金虎 呂金虎

他曾先後師從三位伊斯蘭教著名經師:啟蒙師父丁炳南阿訇(南陽人)、陳善齋阿訇(開封人)及孫恩甫阿訇(長葛白寨人)。他自幼聰慧、理解能力強、對古蘭、聖訓、教法教義有獨到的見解和超凡的理解能力。懷著對伊斯蘭求知的濃厚興趣及傳承伊斯蘭文化和對主道宣教事業的強烈責任感,在那生活艱苦、各方麵條件極差的年代裡,他吃苦耐勞、刻苦學習,在先後跟隨三位著名經師求學期間,將丁阿訇的敬主愛人,阿 拉伯語的詞法、語法之精通;陳阿訇對聖教的執著之心,修辭學之深通,講經之精細,治學之嚴謹;孫阿訇的人格品行、言談舉止和對教學及宣教方法的靈活之諸多優點習於一身,為後來走上辦學及宣教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常言道:“有志者事競成”,立志是為了成才、求知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人生的道路上,縱觀古今中外,凡有作為者、無論從事那一種工作,很多是在自己設計的人生道路上邁步、啟程的。

人物生平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安拉的慈憫和在三位經師的悉心栽培、教育、傳授下,他畢業,穿衣掛帳回到了家鄉呂坡村。那年他剛二十幾歲,年輕力壯,雄心壯志的他,正遇上國家處在一個非常時期:宗教改革,三年自然災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一打三反等一連串的考驗接踵而來,但他沒有灰心、沒有氣餒、沒有被壓垮,雖然沒有機會當阿訇為主道而工作,雖然也存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腸。但他更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希望。他確信,安拉定會保護伊斯蘭教相助穆斯林、定會給他為主道工作為穆斯林服務的機會。在家務農期間,包括後來參加工作到村辦皮革廠當採購員的日子裡,他忙中抽閒,組織本坊幾位念經人,在忙完一天的農活以後,相約在他們的恩師(也是其岳父)丁炳南老阿訇家中的油燈下,共同複習過去曾講習過的經典。時光飛逝,幾年堅持不懈的共同學習,他們不但把曾講過的所有經典重溫一遍,也使他們在非常時期建立了非常的師徒感情。那段時光,實際上是他人生中更充實、更快樂,更幸福的時期,也是在那段非常時光里,他默默地向安拉舉意、有朝一日安拉的口喚到來時,一定實現自己的諾言,為主道服務。志堅為主道、逆境出英雄,功夫不負有心人,時間是人人都具有的寶貴財富,但並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它的價值和意義,有的人視之為黃金,有的人卻棄之若草芥。在這段時間裡,除務農和做好皮革廠里採購工作之餘,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在講習經訓上,為日後踏上主道做著準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全面貫徹落實了民族宗教政策、各地清真寺都逐漸得到了恢復。穆斯林奔走相告、喜氣洋洋。他多年為主道工作的願望也得到了實現,1981年3月他辭去了在皮革廠做採購員的工作,走出了故鄉呂坡村,毅然踏上了當阿訇,弘揚伊斯蘭文化、宣傳伊斯倆目教門的征程。時光飛逝,一轉眼二十多年已過去了。時間是無價之寶。物質的財富,人們都可憑安拉的慈憫用雙手去創造,去獲得,唯有時間是無法創造的,也是無法挽住的。在過去的二十六個年頭,他沒有讓時間白白的浪費,他用自己的努力與奮鬥實踐了時間的意義,體現了生命的價值。在二十六年里,他先後在五坊任教:1981—1993在鄧州穰東清真寺、1983—1986在太康東大寺、1986—1992在駐馬店清真南寺,1993—1995在周口陳州街清真寺,1995—1997在陝西西安市建國巷清真寺,1997年再次受聘駐馬店清真南寺任教至今。在各坊任教期間,他懷著對聖教無比的忠誠與熱愛,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比奉獻。為使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得到貫徹落實,為弘揚伊斯蘭文化,宣傳伊斯倆目教門、提高穆斯林的整體素質。無論任教於哪裡,都以辦學為基礎,以宣傳為核心,並能把古蘭經,聖訓及傳統的經典以敏銳的理解力詮釋得恰到好處,又能結合現實以“新臥茲”的形式用非常流利的語言、明白的詞句、耐人尋味的語調講解出來。因此,凡跟過他的學生和聽過他講“臥茲”的穆斯林、無不被他的博學多識,精彩演講,富有哲理的內容所感動。他宏亮的音質、廣博的學識、駕馭會場的演講風格曾感動了無數的聽眾。他的宗教操守、治學嚴謹及敬業精神曾孕育並激勵了無數學子獻身於主聖事業。傾心傾力為宣教、桃李滿園香四方,現在,呂老師的數十位優秀弟子光榮地走上了宣教崗位、先後在河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陝西、山西、福建、江蘇,等地服務於穆斯林大眾,受到了各地方上回族民眾的交口稱讚,一致好評。

在辦學教務之餘,他始終關注教體教門的狀況、忙中抽閒、閱讀大量的科普書籍和博覽教門的經典升物,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能量,並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形成文字,向教內的雜誌報升發表。先後發表上百篇譯作和論文,其中許多為應邀之作。目前,已將所發表過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五十餘篇整理出來編輯成冊,定名為《耀山文集》——伊斯蘭教教義淺釋一書,已面世出版,又為當代穆斯林提供了宗教知識方面的精神食糧。

任教期間,他非常重視搞好民族團結,處理好民族關係和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主張民族宗教內部團結互助,共謀發展,倡導民族內部各階層、宗教界人士和企業界人士互相團結,信任和支持,形成民族內部和社會凝聚力。這既有利於民族宗教的發展,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他一貫主張淡化教派、團結興教、協調發展,並一直在為這一理想和目標而努力。同時,他也非常熱心為需要阿訇的坊上推薦阿訇,並幫助他們解決很多困難。無論遇到大小突發民族矛盾與糾紛,他都以大局為重,主動協調政府,化解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得到了政府的好評和非穆斯林的廣泛讚譽,更受了廣大穆斯林的尊重和愛戴。為國家的安定、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和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坊教長,他更把修建清真寺當作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在河南太康縣東大寺任教期間,積極做好民眾的宣傳工作,發動坊民自願為修建清真寺添磚添瓦。並讓寺里的海里發日夜輪流值班。在安拉的相助及全體坊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古色古香的清真寺翻修一新。在周口市陳州街清真寺任教期間,號召全體穆斯林重建了清真寺。在陝西省西安市建國巷清真寺任教時,著重辦了三件大事:1?郾參加建國巷清真寺遷址改建事宜。2?郾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招收海里發,使經堂教育步入正規化。3?郾為擴大宣傳力度、在前任教長創辦的“每周一閱”小報的基礎上,擴大版面,增設欄目,豐富內容改為“伊光報”。在穆斯林中間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倍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兩任在駐馬店南寺任教期間,在他的倡議和帶領下,先後擴建、重建了大殿、南北教學樓、水房、使清真寺院坐落有序、布局合理、煥然一新、突出了中阿建築的主體風格。併購置建設一幢民族大廈和開發新建了一幢臨街綜合大樓,完全實現了清真寺的自養能力、解決了清真寺的各項開資、減輕了穆斯林民眾的經濟負擔。

人物評價

正是因為他虔誠的意願、對弘揚伊斯蘭文化,振興主道事業的熱愛和執著,無論受聘哪一坊任教,都會以教為業,以寺為家、兢兢業業、辛勤耕耘。雖年近古稀,仍壯志不已。對主道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體現出一位伊斯蘭學者獻身於宣教事業和振興伊斯蘭文化終身無悔的精神和決心。由於他對民族宗教,主道事業的努力和對穆斯林事業的付出。曾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表彰,並獲得廣大穆斯林的一致好評和認可。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在等待著,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他立志了,他工作了,他也在傾其所能地在乾兩世成功者的工作,以博取安拉的喜悅。獲得兩世的幸福、在社會和教內他身兼許多職務,先後當選駐馬店市第一屆人大代表、駐馬店市第五、六、七屆政協常委、河南省第九屆人大代表、第十屆全人大代表、第二屆中國宗教屆和平委員會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務指導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駐馬店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等職。雖身兼數職、他並未忘記自己所負的重任和職責。對伊斯蘭盡忠守職、愛國愛教、對自己嚴於律己、意誠志堅、對穆斯林言傳身教、謙遜謹慎,對學生猶如慈父、教導有方。記得那是1980年的初春,高中畢業後不久的我,在父母的鼓勵下進入了清真寺踏上了求學的道路。在先後師從兩位啟蒙恩師潘家修(睢縣人)和郭清潔(開封張莊人)系統的學習詞法、語法、古蘭、聖訓教法之後於84年4月份入住了恩師在太康東大寺所辦的經學班。在跟隨恩師的歲月里,我及我的學友們不但受到了他淵博廣泛經典知識的傳授,也受到了他豐富的社會知識、演講風格和社交能力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受益於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博大胸懷、寬厚容忍。為主道事業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力量時刻鼓勵著我和我的學友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無私地為主道事業做出貢獻。每當與學友們談起跟隨恩師的歲月,總使我們幸福滿面,留戀忘返。他對我們曾有的多次告誡會時常迴蕩在耳邊:“對於大千世界,浩瀚的宇宙,我們連只螞蟻都不如,為社會、為民族、為主聖、為穆斯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應在情理之中,離主聖的要求甚遠,無功可談,無話可說,只有虧欠而已”。“蒙主喜悅接納之善功、方為兩世幸福,舉意不正之工作,不為安拉所喜。”“民眾擁護只是肯定你工作努力的一部分,過譽等於捧打,自滿好比自殺,千萬不能驕傲,安拉絕不喜驕傲之人”。社會職務不僅僅是一種榮耀,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職責和奉獻”。他還常常向學生們講:“你們不要過份讚譽老師,不要過份依賴於人的能力,要時刻敬畏和依賴於安拉。”“你們誰為主道發奮學習,努力工作,誰就能獲得寶貴的財富和安拉兩世的慈憫。”誰選擇了伊斯蘭、誰已選擇了成功和奉獻,誰選擇了今世浮情和私慾,誰已選擇了悖主和自欺”等等。他的諸多治學勸教警言,一直伴隨著我。直到1987年7月份離別恩師赴甘肅省臨夏學習三年後又再次入住了恩師的學堂,其主要原因是他那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治學嚴謹、宣教有方的精神在時刻激勵著我。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在從事主道事業中,時刻銘記恩師的諄諄教誨,雖為主道事業各在一方,但每當憶起他的勸學宣教忠言,便如履薄冰,畏主敬聖之心便油然而生。今之有感不敢恭維,也更不敢為自己的恩師塗脂抹粉、刻意拔高。謂此提筆只為記錄個人的感想和體會,以及為回族文化增添一點史料文字而已,旨在勉勵更多的後來人同道者,以古蘭、聖訓為準繩,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立意正確、刻苦學習、努力宣教、戒驕戒躁、腳踏實地的為伊斯蘭事業而奉獻出畢生所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