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歌

吹歌

吹歌又名“響器班”,是一種以吹管樂器為主的器樂演奏形式。樂器多以嗩吶為主。吹歌按地區劃分主要分為河北吹歌和超化吹歌。

簡介

吹歌,又名“響器班”,是一種以吹管樂器為主的器樂演奏形式。樂器多以嗩吶為主。嗩吶分為5種,最高音嗩吶叫小海笛,桿長約6寸;高音嗩吶叫材笛,桿長約1尺;中音嗩吶叫羅戲笛,桿長約1.1尺;次中音嗩吶叫二混頭,桿長1.2尺;低音嗩吶叫大悶笛,桿長1.3-1.5尺。配以管、笛、笙、蕭、板胡等伴奏樂器以及鼓、鑼、釵等打擊樂器。演奏形式生動活潑,音樂格調清新剛健,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在本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或喜慶豐收都要請吹歌班子助興。

地方吹歌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河北吹歌

流行於河北省各地的吹打樂。河北吹歌的樂隊組合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管子、海笛為主,輔以絲選,在加一種打擊樂器;另一種是以嗩吶為主,加上一組打擊樂器。吹歌通常是在迎親、喜慶、迎神、送殯等場合演奏,年節時一為民間歌舞伴奏。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戲曲唱腔,所以人們稱它為“吹歌”。各地的吹打班社組織有吹歌會、吹管會、吹鼓樂、吹打班、為樂會、安樂會等不同名稱,

河北吹歌主要流行於該省的徐水、定縣、安平、安國、滄縣、唐山等地區,其中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莊吹歌會最負盛名。河北吹歌的歷史根據藝人提供的口頭資料推算,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歡歌會的成員,一部分是僧人道家,多在祭祀、打醮、迎神、送殯時演奏;另一部分亦農亦藝者自由組合成各種班社,常為婚喪喜慶和過年過節時演奏,如為民間歌舞跑驢、據缸、地秧歌等作伴奏,及在農閒時演奏自娛。

常用曲目除《二十四糊塗》、《摘棉花》、《四貝兒上工》、《花鼓曲》、《據缸》等近代流行民歌外,還有不少與元明時南北曲同名的曲牌。如《青天歌》、《豆葉黃》、《金字經》等;民間器樂曲牌有《放驢》、《小二番》、《小開門》、《八板》等;增道用的曲目有《焚香倡》、《聚魂祭》、《五供養》、《大讚》、《大祝筵》、《三獻》等;“咔戲”曲目通常採用河北梆子、京劇、評劇、哈哈腔、柳子調等劇種的一些傳統劇目。

傳統曲牌分“大套曲”、“小套曲”、“雜牌曲”三大類,“大套曲”中,如《劉備過江》就包括12個樂章;“小套曲”又名《唐帝三載曲》,包括“將軍令”、“小隊伍”、“陰陽風”等曲牌;“雜牌曲”熱烈、火爆、質樸、粗擴,包括“霸王鞭”、“攆狼”、“賣蟹”、“棒錘”等多種曲牌約30多套。

吹歌還長於“咔戲”,演奏民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唱腔,咔戲主要用“二混頭”、“大悶笛”和“小海管”硬咔,模仿演員的真假聲唱腔、哭腔、笑聲以至插白,音色、音準控制得極為純正,風格、感情體現得十分逼真、細膩。

2006年4月26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撫寧縣為“中國吹歌之鄉”,並在這個縣成立“中國吹歌研究基地”。

超化吹歌

河北吹歌_張家口風 超化吹歌

超化寺位於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白雲山,建於公元581年。超化吹歌發端於4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所用樂器包括銅管(俗稱管子)、十八苗戰鼓木魚碰鈴等,形式涵蓋民樂、宮廷雅樂、歷史上的軍樂和寺廟佛教禮樂,流傳至今的傳統曲目有幾十首。這種音樂實系當地農民在農閒時自娛自樂發明而成,代代相傳。其樂器多為自製,演奏主音的銅管已有350多年的歷史。

2006年11月份,超化吹歌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超化吹歌被列為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在超化村從事吹歌演奏的僅有30餘人。

2013年9月,釋永信率少林武僧伴超化吹歌亮相俄羅斯國際軍樂節

藝術家

著名吹歌名家有沙河的“神笛”胡四和邢台市南康莊村的趙滿囤等。解放後,胡四被天津音樂學院和湖北民族音樂學院聘為民樂班教授,現沙河市文化館已整理了他的370多首曲譜作為文化遺產保留。1960年,趙滿囤受聘於天津音樂學院,傳授吹歌藝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