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鄭杞

吳鄭杞說,她很幸運,人生中得到很多熱心人的幫助。 開映月看了吳鄭杞的字後,說,小姑娘的字寫得很好,有潛力。 對於吳鄭杞參加的活動,她的丈夫是鼎力支持的。

一九八五年考入中國美院書法篆刻專業,受到劉江章祖安王冬齡陳振濂等名師親授教導,成為中國美院第一個聽障學員。一九八八年考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工藝美術專業。書法作品曾入選現代國際臨書大展、海峽兩岸女子書畫聯展、中日女子書法交流展;獲河南省女子書法展一等獎、河南省直文化系統書畫展一等獎、中華文人書畫優秀小品展銀獎等。
靜靜的心靈,靜靜的書法
——訪中國殘疾人書法家聯誼會副會長吳鄭杞
本刊記者 李海洋
採訪吳鄭杞,是在她參加“十藝善緣書畫愛心之旅”歸來之後。在吳鄭杞的辦公室,記者見到她——一位很有風度的中年女性。時髦的裝扮,優雅的氣質,溫馨的笑容加上親切的招呼,初次見面,你絕對想像不到她是失聰的。
我在紙上寫出想要問的問題,她來回答。她很安靜,不太善於言談,但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美麗堅強的女人
認識吳鄭杞的人,無不羨慕她的幸福生活:愛她的丈夫,聰明可愛的女兒,穩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她有自己的追求——書法。吳鄭杞給記者說的最多的是,她很幸運。可是,正如冰心所說:“明艷的花,人們只羨慕她盛開時的美麗,卻不知她當初的幼芽浸透了奮鬥的血淚。”事實上,不管我們怎么說作為殘疾人的艱辛、奮鬥時的寂寞,而真正的辛酸只有他們自己知曉。
6歲以前,吳鄭杞像其她女孩子一樣快樂地生活著,能夠聽到美妙的音樂,刺耳的噪音。然而,一次醫療事故後,不幸降臨在這個可愛的女孩身上,鏈黴素奪去了她的聽力,從此吳鄭杞便生活在一個寂靜的世界裡。
一般情況下,聾人如果不堅持練習說話,時間一久,語言功能就會逐漸退化。在家人的正確引導下,吳鄭杞堅持不懈地進行說話練習,具有基本交流的能力。她的表達還算流利,這對於她的生活有莫大的幫助,也為她參加書畫活動提供了方便。
殘疾人在生活中總是有諸多不便,許多平常人做起來很簡單的事,對他們來說卻很難。吳鄭杞說,她很幸運,人生中得到很多熱心人的幫助。上學時,聽不到老師講課,只能看口形,同桌就幫助她,把筆記借給她看;現在的同事幫助她接打電話,把開會的內容告訴她,買衣服時還幫助她砍價。
高中畢業後,吳鄭杞來到了鄭州市雕刻廠做寫毛筆字的工作,接觸了書法。書法是一門寂寞的藝術,繪畫就需要老師的指導,需要很多的交流。吳鄭杞當時年齡很小,外出很不方便,加上自己又比較靦腆,在人前感覺很不好意思,所以,她就選擇了書法。也許是為了排遣寂寞吧,因為那個年代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玩的。
後來,吳鄭杞遇到了著名書法家開映月,這為她走上書法道路給予了很大幫助。開映月看了吳鄭杞的字後,說,小姑娘的字寫得很好,有潛力。這句話給了吳鄭杞莫大的鼓舞,從此,吳鄭杞練字更加勤奮了。在開映月老師的指導下,吳鄭杞開始練習唐楷和趙孟頫小楷。憑藉自己的聰明和勤奮,吳鄭杞的字進步得飛快。
1985年,吳鄭杞進入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深造一年,成為浙江美院第一個聽障學員。在浙江美術學院,吳鄭杞系統地學習了書法理論,書法歷史的演變過程,並受到劉江章祖安王冬齡陳振濂等名師親自教導。這對她日後的書法學習與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她的書法作品中,閃現著浙派書風的影子。進修期間,吳鄭杞跟隨西冷印社副社長劉江先生學習篆刻,拓寬了藝術道路,使得原本不知篆刻的她對篆刻產生濃厚的興趣,得以在方寸之地盡情揮灑自己的才情。後來在一次書法活動上,開映月把篆刻大家李剛田先生介紹給了吳鄭杞,李剛田先生對吳鄭杞的篆書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還在鄭州市雕刻廠工作時,吳鄭杞就幫助河南博物院、工業展覽館、黃河展覽館等地方辦展覽,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吳鄭杞的書法技藝,也為她積累了很好的人際關係。博物院發現了吳鄭杞這個人才,就要求把她調到博物院,但當時吳鄭杞是工人,不好調。通過自己的努力,1988年吳鄭杞順利地考上了長春大學,在那裡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失聰)。畢業後,她獲得了事業和愛情的雙豐收——按國家幹部調入了河南博物院,組成家庭。
吳鄭杞現在在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工作,她的工作主要是繪製書籍配圖。吳鄭杞很自豪地告訴記者,河南博物院出版《河南出土的建築明器》那本書里,有100多幅是她繪製的。
具有愛心的書家
從最初的排遣寂寞,到後來的熱愛,繼而是痴迷,吳鄭杞一步步地向書法藝術的巔峰靠近。吳鄭杞認為,書法藝術是心靈的慰籍,人生的伴侶,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把書法作為生存的手段,所以她的作品全部義賣,捐助給比她更困難的殘疾人。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吳鄭杞多次參加募捐活動,這不僅能夠幫助殘疾人,也開闊了自己的藝術視野。“殘疾人生活很困難,缺乏交流,行動不便。比如說看病,說不清病情時,不負責任的醫生就隨便打發。”說起殘疾人的困難,吳鄭杞憂心忡忡,“應該加強無障礙建設,讓殘疾人和社會有更多的交流。很多的殘疾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能為他們做一些事,我非常高興。”
2005年12月,中國殘聯在北京成立了殘疾人書法家、美術家聯誼會,吳鄭杞參加了所有的活動和展覽。召開全國殘疾人書法家、美術家成立大會時,在會上投票選舉聯誼會領導,吳鄭杞被選為聯誼會的副會長。她是聯誼會中被選舉出的唯一位女書法家做領導。
之後,一些成員為擴大協會的影響,就組織了“十藝善緣”。有的人就不願意參加,認為浪費時間和精力。身為殘疾人,吳鄭杞對殘疾人的困難有著切身的體會,比正常人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她總是儘自己的力量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十藝善緣”成立的訊息,吳鄭杞主動報名參加。因為不能常駐北京,所以她就管理網路,幫助出主意。之前,她還管理過“中國殘疾人書畫網”,目前她正在建設“搜藝網”,為殘疾朋友提供廣闊的交流空間。
吳鄭杞做出的所有努力,旨在呼喚能夠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幫助殘疾人的隊伍中來,促進殘疾人家庭的和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消除社會漠視和排斥。
對於吳鄭杞參加的活動,她的丈夫是鼎力支持的。她的丈夫常對她說:“我們應該盡力幫助殘疾人,支持你多參加像“十藝善緣”一樣的活動。”吳鄭杞去北京參加活動的時候,怕她在路上辛苦,非讓她坐飛機去。
端莊典雅的書體
“字如其人”,吳鄭杞的書法像她本人一樣,如朝霞春華,清風麗水,字字透出女子的明麗自然之美,又不乏剛勁堅強的一面。研磨吳鄭杞的書法,古樸之風和清新之氣會同時撲面而來,不論是清新古樸的小楷,恣肆豪邁的隸書,還是端莊淑雅的篆書,都不時地散發出透人心扉的清香。
吳鄭杞早年研習唐初名家和趙孟頫小楷,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後廣泛從魏志、漢碑、兩晉名家中汲取營養,追求一種高古、含蓄、樸實無華的意趣,生動又不失法度,嚴肅又不呆板。她用筆嚴謹沉穩,根植傳統,但又不僅僅拘泥於傳統,她在強烈地流露自我個性。她的楷書,在風格上多用晉人楷法,揉和魏碑趣味,仿佛有金石之聲;她的隸書,行筆澀進,以形成不光而毛、凝重厚實的線條,從而表現出散遷雄偉之氣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吳鄭杞的篆書,記者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篆書時,第一感覺就是嫻雅大方,氣質逼人,讓你知道“字如其人”的說法實在不虛。高格調的追求,取法的高古,用筆的精妙、經典,使你不得不被這個智慧的女人折服。用細勁挺拔、圓轉流美的筆法寫成,頗似潔淨秀麗、典雅,端莊大方,亭亭玉立之美女,時時透發出堅毅、雄渾、樸厚中帶有幾分的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通的氣息。她在篆書的形式風格上的探索也是多方面的,將小篆、金文和簡書等優點溶於一爐,化為已有,形成了既厚重又空靈,既質樸又秀逸,既端莊又瀟灑的篆書風格。
吳鄭杞告訴記者,她正在進行甲骨文書法方面的探索。甲骨文,目前為止能夠認出的只有一千多字,很多人都不認識。那么,吳鄭杞是怎樣接觸甲骨文的呢?還是一次偶然,河南博物院準備去義大利進行展出,需要寫一些甲骨文的線性文字。領導找到她時,她也沒有把握,只好勉為其難。寫出來之後,發現很美,然後就愛上了這種圖畫一樣的文字。
女性刻印的在中國印壇上不多見,這和女人腕力柔弱的弱點分不開,用刀上不免流於浮滑。但觀吳鄭杞近期的兩方印章——“十藝善緣”和“筆墨心靈”,印面布局大部分以漢印即整飭的布局為主調,借鑑古印陶、古封泥或古器物的拓片效果,一反傳統審美習慣,以期達到模糊反精到的審美藝術效果,在虛虛實實朦朦籠籠中營造意境。創作手法運用得更加嫻熟巧妙,較好的用刀、結體功力確保了動人的文雅氣息。
有人說,書者,世間之高藝也,非勤耕不能入其門,非師古不能得其基本,非善悟不能有所成。吳鄭杞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奮,心追手摹,對藝術的苦苦追尋,才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成就自己。
“你是河南寫的最好的女子。”吳鄭杞的丈夫常對她說。吳鄭杞知道,這是丈夫對自己的鼓勵,希望自己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她自己很清楚:“現在是學習階段,需要和更多大家進行學習交流,學百家之長,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吳鄭杞還告訴記者,她有心在篆刻這方寸之地來“舞蹈”,為女子篆刻開拓局面。但是作為一個殘疾人,與外界的交流多有不便,缺少交流是一個青年書家成長的致命要害,在以後的創作中,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大家們的指點。
採訪結束後,我們又在QQ上進行了交流,吳鄭杞發給記者一句話:“殘疾人很不容易的,能做出成績更不容易。”這讓記者感觸頗深,更加感覺身上的擔子沉重。我們做一些很平常的事,對他們來說,就是莫大的幫助和精神激勵。
生活是美好的,社會是溫暖的,就讓我們共同努力,構建和諧的藝術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