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先蠶祠

吳江先蠶祠

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有先蠶祠,供奉嫘祖,作為祭祀蠶絲行業祖師的公祠。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是先蠶祠最熱鬧的時候,有小滿戲,至今如此。

歷史傳說

在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淒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廷。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餵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繡服的文明社會。

史料記載

據史書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長和西蜀聰明首領時,發展農桑、經貿,安邦治國有方而深受人民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從此被人們尊為“萬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隨黃帝南巡死於衡山,遵其遺囑葬於故鄉鹽亭縣青龍山上。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鑑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將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主要活動

陝西省黃陵縣境內的橋山,在祭奠黃帝陵的盛大典禮中,有祭祀嫘祖的紀念活動。

四川省鹽亭縣有嫘祖陵,當地人每年正月初八過蠶年,以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