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榮[貴州省畢第一中校長]

吳昌榮[貴州省畢第一中校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昌榮 男,1942年11月生,貴州省黔西縣人,貴州省畢第一中校長、高級教師。畢第一中校長兼黨委書記,貴州省第九屆人大代表,省中學政治課教研會常務理事、地區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地區中學政治課教研會理事長、地區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

基本信息

1、龍巖烈士-吳昌榮

吳昌榮(1912-1947),福建省龍巖縣(今龍巖市新羅區)大池鄉大東村人。1929年6月參加革命鬥爭,曾任龍巖縣大池區工農赤衛隊隊員。參加了閩西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鬥爭和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游擊戰爭。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擔任龍巖地下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接頭戶,參加了閩西遊擊區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閩西南紅軍游擊隊主力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蘇皖抗日,吳昌榮留守閩西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1月“閩西事變”(指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偷襲閩西特委的事件)後,轉入隱蔽鬥爭,參加了閩西遊擊區的反頑自衛游擊戰爭。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繼續擔任閩粵贛邊區縱隊閩西支隊的秘密接頭戶,參加了閩西遊擊根據地的反內戰自衛鬥爭。1947年在反“清剿”鬥爭中被敵抓捕殺害,壯烈犧牲。

2、特級教師-吳昌榮

吳昌榮 (1942.11-) 男,貴州黔西人。中共黨員。現任貴州省畢節一中校長兼黨委書記,中學特級教師,貴州省第九屆人大代表,省中學政治課教研會常務理事,地區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地區中學政治課教研會理事長。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主要業績:1982年以來,曾先後3次在省級學術會和表彰會上介紹教改和教學經驗,組織學生到城鄉開展社會調查,在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改革實驗經驗受到普遍好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和《政治教育》上刊登,並在《貴州日報》上介紹。1984年被評為貴州省政治理論課先進教師。指導的兩名學生在1992年第三屆全國中學生思想政治小論文評選中分別獲一等獎和三等獎。在全國和省地報刊上發表教研文章和經驗總結20餘篇,其中在省級和全國性報刊上發表的有11篇,獲省級獎3篇、地區獎6篇。撰寫論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什麼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等。1999年被命名為地區拔尖人才。個人傳略被載入《中國人才庫<中國教育專家與教育人才>》中。

3、原秦皇島市副市長

吳昌榮(1938.02 - 2000.06)曾先後任職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授、副校長,秦皇島市副市長,安徽皖西昌榮職業學校並擔任校長兼法人代表。是秦皇島市市第一位、河北省第四位與紅十字簽約的眼角膜志願捐獻者。

個人履歷

1938年出生於安徽省六安縣;
1958年到1963年,在合肥工業大學地質系讀書;
1980年到1992年,在東北工學院秦皇島分院任教研室主任、教務處長、副校長;1963到1980年,在冶金部從事地質勘探工作;
1987年4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92年當選民盟主委;
1993年當選秦皇島副市長;
1995年當選政協副主席;
1998年退休。

一份“聲明”感動河北

2006年3月3日上午10點20分,臥病在床的吳昌榮老人在妻子的幫助下撐起病弱的身軀,拿起筆,在秦皇島紅十字會的眼角膜志願捐獻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雖然因為病弱手在顫抖,但吳老的表情是鄭重而堅決的。他由此成為了秦市第一位、全省第四位與紅十字簽約的眼角膜志願捐獻者。
其實,吳老想捐獻的不止是眼角膜,他想把全身都奉獻出來。去年12月吳老在北京住院時,就寫下了這樣的“鄭重聲明”:“我辭世後,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我的眼角膜、肝、腎、心臟全部捐獻;遺體捐獻給醫學院制標本供教學用,無價值部分火化後撒向農田做肥料。為人民服務是永恆的主題,我願帶頭做好。”由於目前河北省還沒有除眼角膜外其它器官以及整個遺體的接收庫,因此吳老的願望只能實現一部分,但他說:“不管多少,只要能完成,我就踏實了。”
吳昌榮老人現年68歲,曾任大學副校長、秦皇島副市長、秦皇島市政協副主席,一生身體非常健康,但1999年開始咳嗽、痰多,後診斷是患上了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病。到後來,病情發展為一活動就氣短,以至於無法走路,必須臥床,醫院曾下達病危通知書。2004年初夏一次病危後,吳老產生了這樣的念頭:“如果治不好,那死後就把遺體捐給醫院,讓他們解剖開,看看肺里到底有啥東西這么難治!”但當時所住的北大醫院沒有保存條件,無法接受,吳老轉而琢磨將來把有用的器官捐獻出去,由此有了上邊這份“鄭重聲明”。
吳老的同事----秦皇島市政協副主席馮國華回憶起這事時,仍唏噓不已。“我剛一聽說他要捐這兒切那兒,心理上非常接受不了,就好像人要不行了似的。我勸他不要著急,實在治不好再說不遲。可他非要堅持,說萬一哪天一口氣上不來,不就留下終生遺憾了嗎?一定要在自己清醒時完成這件事。

事跡回放

吳昌榮1938年2月出生在安徽省六安縣徐集鎮的一個叫柳樹林子的小村子裡。1958年考入合肥工業大學地質系。1993年4月,吳昌榮當選為秦皇島市副市長。1998年6月-2000 年6月,吳昌榮退休後創辦安徽皖西昌榮職業學校並擔任校長兼法人代表。
2006年初,68歲的吳昌榮因患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重症住院,他從1999年開始患病,2005年起已臥病在床,醫院曾多次下達病危通知書。病重期間,吳老立下了一份《鄭重聲明》———“我辭世後,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我的眼角膜,肝、腎、心臟全部捐贈;遺體捐獻給醫學院制標本供教學用,無價值部分火化後撒向農田做肥料。為人民服務是永恆的主題,我願帶頭做好。”
2006年3月3日,孱弱的吳老在病床上籤下了《捐獻遺體眼球志願書》,成為秦皇島市第一位捐獻眼角膜並與紅十字會簽約的志願者。他說:“捐獻角膜和器官是一場移風易俗、破除陳舊觀念的革命,通過捐獻把光明留給了別人,把希望留給了別人。
什麼事都得有人做,有人帶頭來做。捐獻的事兒誰來做?我做!因為我是個幹部。這也是完成了我為人民服務的最後一個心愿。這些年我做過教師、教授、副市長、政協副主席,不管在什麼崗位,始終沒有忘記黨和人民的培養與教誨。
2006年4月3日下午1時45分,吳昌榮從容謝世,享年68歲,遵照遺囑,醫生將其眼角膜取出保存。
4月5日上午,在親人朋友的目送下,吳昌榮的骨灰伴著美麗的花瓣一起撒入大海。4月8日下午,吳昌榮捐獻的眼角膜成功植入秦皇島市兩名眼疾患者眼部,吳老的小女兒盼盼還專程來到兩名患者的病房送上真摯的祝福,吳老的愛人錢女士還托人為受捐者送去鮮花,祝願他們早日康復,重見光明。

報導影響

吳昌榮的事跡喚醒了很多人藏於心底多年的願望,9月11日,秦皇島市民趙景艷、明淑榮、劉振華三人成為港城首批遺體捐獻者。55歲的趙景艷老人身患癌症,家境十分艱難,但很久以前就有捐獻遺體的想法,因為現在醫學院的人體標本很缺乏。她想自己身體不行了,無法再為社會做什麼貢獻,如果把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出去供學生們學習用,也算是為社會做的最後一點貢獻,家裡人也都非常支持她。
明淑榮是市衛生系統一名工作人員,有多年從醫經歷的她早已消除了世俗的觀念,家人的支持更令她輕鬆抉擇。“很平常”,這是48歲的劉振華簽下捐贈志願書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截至目前,已有7位秦皇島市民與市紅十字會簽下了捐贈眼角膜志願書(含已捐贈者吳昌榮),4位市民簽訂了遺體捐贈志願書。
他曾是秦皇島市原副市長,為了事業嘔心瀝血,為了他人甘願付出。病榻上,他簽下捐獻眼角膜志願書,引領風氣之先,應者雲集;謝世後,遵其遺囑骨灰撒海,所捐眼角膜惠澤兩名眼疾患者。“為人民服務是永恆的主題”,他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平民性格

記者採訪了十餘位吳老的同事、朋友或同學,大家對他一致的評價是:學者、知識分子,但從一些小事上,記者能夠感到他身上存在著農民式的熱情他和質樸。
吳老生於安徽省六安縣一個小山村,父親早年去世,母親改嫁,是爺爺奶奶靠賣雞蛋、賣草鞋甚至賣棺材供他念書的。也許是曾經有過艱難的經歷,因此吳老特別愛幫助別人。
秦市民盟委員趙靜岩向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大約1992年冬天,趙靜岩在租住的軍區烈屬院內,發現一位烈屬孫老太太總是愁眉不展,原來她兒子智力殘疾,女兒沒找到工作,兩個孩子在家吃飯,全家每月卻只有80多元生活費,愁的老太太常跟鄰居說“不想活了”。趙靜岩向時任民盟主委、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副校長的吳老反映了這個問題。吳老當即派人調查是否屬實,之後又親自跑勞動局幫助聯繫安排工作,最終,給這個女孩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當時正是春節前,吳老安排完她的工作,又從自己家拿了大米、雞、魚、羊腿等年貨,送到趙靜岩那兒,囑託她交給孫家。吳老一再說不要告訴是誰送的,怕對方不好意思接受。此事一出,整個烈屬院都轟動了,大家紛紛稱讚:“這人幫忙找了工作,還給送禮,應該是孫老太太給他送禮才對!這人真是太好了!”孫老太太接到禮物,感動的當時就哭了,非要寫感謝信送到民盟不可,吳老通過趙靜岩婉言拒絕。
吳老的另一個特點“摳門”也體現了平民的性格。他的大學同學凌濟樹至今回憶起一件事仍有些 “耿耿於懷”:吳老當上副市長後,朋友們讓他請客,沒想到吳老竟把大家領到了一個“連小飯店都不如的小排檔”,一桌飯才花50元。最讓凌先生接受不了的是,他身為當地一知名國企的負責人,竟被安排和吳老的普通市民朋友如計程車司機、門衛等坐一桌,“簡直是一鍋燴,哪怕分著安排也行呀!”但凌先生後來回想起這件事,內心裡又非常敬佩吳老。“身為副市長,簽字報銷的權力總有一些,但他從來沒用公款請過我們吃飯,和普通老百姓安排一桌,也不是瞧不起我們,他就是一個不講排場、不帶架子的人。”凌先生說,休息日同學聚會,雖然所談的多為工作,但吳老從來不跟單位要車,有時到什麼地方去,還得別人找車拉上他,“從這點上就能看出,他是個不會沾公家便宜的人。”
在病榻上,吳老對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不管當什麼,都是老百姓。”

學者氣質

吳老在大學學的是地質專業,畢業後先後在冶金部石景山鋼鐵公司勘探隊、中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工作。1980年,調到冶金部北方7.21大學,也就是後來的冶金地質職工大學、現在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他從普通教師,一步步評上工程師、副教授、教授,並升任教務處長、副校長等職。
熱愛教育是吳老的一大特點,在大學搞教育,他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秦市民盟副主委於艇這樣評價他:意識超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吳老所在大學的前身是只有一個地質專業的職工大學。據該校一位老教授回憶,當時面臨的困難可謂三大缺:缺人才、缺教材、缺器材,請來教師以後,吳老買來錄音機磁帶,對一些教授的即興演講全部錄音,整理出講稿正式出版發行。當時一些同事認為,區區一個職工大學居然自己編輯出版教材,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吳老做到了,僅幾個月時間,一套4冊的《現代成礦理論與地球化學勘察》就面向全國出版發行,被許多高校選為教材使用。
吳老一生都有一個辦學情結。1992年離開大學任職秦市民盟主委之後,他辦了面向社會招生的英語班和日語班,大受歡迎,一直延續辦到今天。
即使當上副市長,吳老仍不忘教育。秦市原科委主任周先生告訴記者,1994年,在吳老的組織下,全市第一次在電視台播出普及性教育節目----美式英語100天,大受歡迎。許多原來對英語一竅不通的幹部就是通過這次的學習,取得了英語初級證書。
吳老退休之後,更加奔忙於教育事業,自己和幾個同學回家鄉辦了一所旅遊職業中專學校。由於患上肺病,加上為學生奔波聯絡就業太累,這所學校只辦了兩年就停了。但吳老回秦後又被秦市當地幾位欲辦民辦大學的人聘為顧問。秦市政協副主席馮國華對記者說:“要說顧問,指點一下完全可以了,可他卻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跑,寧可屈副市長之尊,向一些科長去匯報工作。上趟去了跟人家說一遍,下趟去了人家說還沒研究呢,就又匯報一遍。一點不計較地位的差別,能放下架子,以平民的心態去做事,執著地做事,這是很多人根本做不到的。”

從政生涯

當記者問病床上的吳老,回想這一輩子,最高興的是什麼時候?有沒有遺憾?他回答:“最高興就是乾成事、完成任務的時候,最遺憾就是能力有限,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去做。”
吳老任副市長期間,分管旅遊、科技、地震和地方志工作。他的夢想是把秦皇島旅遊品牌推向國際,“我想在德國、北美、澳州都建立旅遊交換中心,並開通國際航線,搞旅遊包機。”據當時給吳老當秘書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由於開通國際航線審批手續非常難辦,因此吳老的想法並沒有實現。但記者在秦市檔案局查閱吳老當年任職時的一些報告,發現了這樣一段述職講話:“國際旅遊多年來是我市旅遊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為此我先後多次與國家、省、市旅遊專家座談,並先後幾次召開旅行社經理、賓館(飯店)經理、景點、 景區負責人會議,拿出了一系列對外招徠措施,並特別要求秦皇島國際旅行社要想盡一切辦法加入中國國旅集團緊密層。今年1------8月份,國內遊客達574萬人次,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9%,但直接營業收入卻增加12.9%,境外遊客12009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77.1%。”
吳老在任時,提出大旅遊觀念,主張改變景區各自為戰的狀況,整體系統地宣傳推介秦皇島。秦市地方志辦公室一位退休幹部告訴記者,他至今清楚地記得,吳老組織編寫了《秦皇島旅遊從書》一套共10本,全面介紹秦皇島旅遊資源,編這套書沒向財政要一分錢,全部走市場,共銷售了一萬冊,非常搶手。
在吳老的積極爭取下,秦皇島還在當時收視率極高的正大綜藝上做了一期專題宣傳旅遊節目,這是許多同事至今回憶起來津津樂道的一件事。
秦皇島原科委副主任李俊慧(音)這樣評價工作中的吳老:“他對認準的事情很執著,滿腔激情、大聲疾呼、積極推動。就是到快退休時還是精神煥發的樣子,什麼時候從他身上都看不出老。”
但是,被朋友們評價為“總想做事”的人,到了還有7年官可做的時候,卻主動退下來了。秦市政協副主席馮國華告訴記者,1998年市政協換屆選舉時,吳老本來順利地當選,連任政協副主席、民盟主委,但時間不長他就提出了退休的請求。“當時他跟我說了這么幾個理由:一是身體越來越差,力不從心,二是自己從農家孩子走到副市長位置,已經很知足了,三是為了民盟的將來考慮,想推薦更年青、自身條件更好的人來做。”馮國華說,事後分析,吳老辭職還有一些個人家庭的原因,但總的來說,“在這個層面上主動讓位的幾乎沒有,雖說政協副主席不如副市長有實權,但怎么說也是市級領導呀,有的人為了連任改年齡,有的差一個月也不想下來,他能這么看的開,讓我很佩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