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鄂豫皖革命烈士]

吳昆,又名吳先炎,1913年底出生於河南省新縣箭廠河(原屬湖北省黃安縣)鄭邊村的一個貧苦家庭。父母給大地主吳惠存打長工,他給地主家放牛。長年累月,受盡地主的盤剝。 1927年,吳昆參加農民赤衛隊,1929年,擔任農民赤衛隊第三大隊第一中隊的中隊長。同年7月1日凌晨,吳昆參加“農民赤衛隊”配合紅三十一師攻打白沙關戰鬥。

人物生平

吳 昆(1913~1947),新縣箭廠河鄉鄭邊村人。1930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赤衛軍,1931年調任紅四軍十一師三十二團一營二連連長。先後參加安徽蘇家埠、湖北新洲、河南新集(新縣)等著名戰鬥。1932年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1936年在甘肅提升為營長。

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受黨組織派遣,重返大別山到金家寨工作,發動和組織人民抗日。後轉經扶縣和劉名榜一起打游擊,歷任游擊隊長、鄂豫軍區自衛三團團長兼政委。1943年任鄂豫軍區特別團團長,羅(山)禮(山)應(山)指揮部支隊長。1944年任淮南縣指揮長。 1945年調任新四軍五師九團團長。參加了創建和鞏固豫鄂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任中原軍區部隊三五九旅某團團長,在王震領導下,率部隊突圍回延安。

1947年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十五旅一○五團團長,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新縣滸灣鄉龍盤崗戰鬥中英勇犧牲。

人物事跡

1930年夏,吳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春,紅軍部隊在商南長竹園休整改編。吳昆所在赤衛軍被編入紅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身高體壯的吳昆擔任第三十二團第一營第二連連長。休整後,吳昆率領所在連參加了著名的蘇家埠戰役,共殲敵三萬餘人,俘敵總指揮厲式鼎、第五十七師代師長梁鴻思、第一三六旅旅長王藩慶、第一三七旅旅長劉玉林等五個旅長及11個團長和團以下官兵兩萬餘人,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及軍用物資,是紅四方面軍的一次空前大勝利。戰後,吳昆被提升為營長。

1934年,吳昆率部先後兩度爬雪山、過草地。在艱苦的征途中,他經常幫助身材弱小的戰士扛槍,把馬讓給傷員騎。他鼓勵戰士要不怕困難,要看到希望,他常對戰士說:“為了打出一個新天下,為了讓子孫後代不受苦,我們累死餓死也划得來。”

1939年秋,吳昆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奉命返回鄂豫皖根據地,擔任新四軍第五師抗日挺進縱隊第九團團長。為開闢鄂皖邊地區,縱隊命令第九團再次東進鄂皖邊。次年3月,吳昆率團到達浠圻邊之彭思橋地區。該地區除駐有圻春縣地方漢奸武裝部隊外,還有五戰區沈光武之第二縱隊,該部是桂系直接指揮的河南地方部隊,但受鄂東漢奸武裝第十七縱隊的歧視,他們都擬在反共戰爭中削弱對方。根據了解到的這些情況,吳昆召開了營以上幹部會,決定 利用敵軍內部矛盾,確定拉沈光武,孤立最反動的第十七縱隊的方針,以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

1939年3月12日,第九團開始在彭思橋以東地區圍攻駐守圻春縣的地方漢奸武裝部隊。戰鬥打響後,才發現其中有沈光武部一個中隊。根據這一新的情況,吳昆指揮政工組對該部開展戰場統戰工作,組織戰士對他們喊話,並送信過去,說明新四軍對沈部的態度,答應在包圍中留一條路讓他們撤退。正交涉間,沈部第二縱隊兩個中隊前來增援。吳昆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堅決予以反擊。經激戰,俘沈光武之子沈訓謨大隊長以下50餘人。吳昆與團政治部主任張文生一起親自作沈訓謨的統戰工作,向他們宣傳中共的團結抗日主張,勸告他們不要受別人指使,要與抗日軍隊合作,指明當漢奸決沒有好下場。沈訓謨及被俘官兵深受感動,在吳昆面前一再表示,保證不再參加反共內戰。吳昆等團領導當即決定,釋放沈訓謨及一部分被俘人槍;同時,讓守碉堡的沈部一中隊從包圍中撤走。沈部撤走後,吳昆率政工組加緊向困守碉堡的圻春縣中隊展開政治攻勢。守敵見後援無望,乃全部繳械投降。

彭思橋戰鬥的勝利,是吳昆自抗大學校畢業歸隊後的第一個勝仗,也是吳昆正確執行抗日統一戰線政策,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根據敵情變化分別採取不同的或打或拉的策略,因而取得了軍事上、政治上的雙重勝利。彭思橋戰鬥的勝利,進一步豐富了戰鬥中統一戰線工作的經驗,受到了師首長的通報表揚。同時,第五師政治部還發出通令,號召部隊學習第九團的統一戰線工作經驗。

1941年秋,吳昆回鄉探親時了解到:駐守黃安、麻城邊界江朝二、兩道橋一帶的漢奸部隊保一旅一部,經常在新四軍根據地內製造血案,並在經扶縣(今新縣)卡房鄉殺害中共安麻縣委書記田東及工作人員10餘人,攪得後方很不安定。吳昆知道此事件關係重大,當即辭別新婚不久的妻子,提前歸隊,把這一情況向師首長作了匯報。師領導經過研究後決定集結優勢兵力,向安麻邊的保一旅發起反擊。吳昆自告奮勇,親自率團擔任主攻。戰鬥發起時,陰雨連綿,河水猛漲,戰士們利用繩索、綁帶,互相攀拉,互相扶持,強行渡河。吳昆與其他參戰的友鄰部隊一起將兩道橋、袁家河、葉楓河、江朝二一線的敵軍碉堡全部分割包圍。然後斷其水源,在開展政治攻勢之後發起進攻。經三天戰鬥,重創保一旅,俘敵營長以下千餘人,繳步槍900餘支,輕、重機槍10餘挺,鞏固了後方根據地的安全。

1944年春,日寇發動河南戰役,新四軍第五師在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發展河南”的戰略方針指示下,決定從主力部隊抽調部分兵力與處在抗日前沿陣地上的淮南支隊三個連和信應獨立第二十五團四個連等部組成豫南抗日游擊兵團,黃林為兵團指揮長。

7月29日,豫南抗日游擊兵團以淮南支隊兩個連與獨立第二十五團三個連作為先遣部隊,率先挺進淮北,以偵察情況建立立足點。由已先期調任淮南抗日游擊指揮部任指揮長的吳昆具體負責指揮這次行動。

吳昆奉命率部來到淮河岸邊後,採取聲東擊西戰術,在渡河前首先襲擊了淮河東面正陽縣的陡溝、梅黃等地,吸引了偽軍對其左翼的注意。當晚,吳昆率部在陡溝西之沈灣、邱灣一帶突然北渡淮河,插到信陽、汝南、正陽、確山交界處的熊寨、李凹、梁廟,一舉擊潰偽第十四縱隊阮勛部的抵抗,又在王大堂地區擊潰土匪百餘人,拯救出被綁架的民眾20餘人,並將繳獲的牲畜和其他財物歸還給民眾,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8月初,河南的偽軍李品仙令其駐信陽、羅山、光山、潢川一帶的第五十軍阻止淮南支隊北上。根據偵察得來的情況,正陽縣常備隊系國民黨特務武裝,暗中勾結日寇,姦淫搶劫,無所不為,民憤極大。游擊兵團決定先殲滅之。該常備隊隊部及五個中隊600多人住在胡沖店,東北距正陽、西距明港日、偽軍據點均15公里左右,東面和南面還有偽軍。在這么複雜的情況下,吳昆提議採用奔襲戰術,速戰速決。這一提議得到兵團首長的肯定。於是,部隊進行了充分的準備。1944年8月29日晚,吳昆率部沿淮河西進,在距京漢鐵路附近之淮河鎮渡過淮河,轉向東北急進,通過幾十里的急行軍,突然將胡沖店包圍,並迅猛發起攻擊。在守衛西寨門的排長(中共黨員)配合下,打開寨門,經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將該敵全部殲滅。戰後,部隊集結在張楊店地區休整改編,信應獨立第二十五團改稱挺進第二團,淮南支隊改編為挺進三團,吳昆任團長。

1944年9月豫南抗日挺進兵團到達淮南,於梅黃鎮配合地方武裝擊潰偽軍張嵩山和程耀德部的狙擊。10月中旬,吳昆率部隊在沙河店至駐馬店公路上,伏擊日寇運輸部隊,繳獲藥品五萬多件。隨後,兵團以竹溝東南之確山郭仙沖為中心建立了路西的豫南抗日根據地,較好地完成了師首長安排的戰略任務。

10月下旬,吳昆率部在郭仙沖作短暫休整期間,了解到偽軍殘部張明太糾集500多名匪兵盤踞在竹溝東南爬頭寨一帶,勾結敵偽,橫行霸道,是“確山竹溝慘案”禍首之一,血債累累,民憤極大。兵團決定殲滅該匪。在當地民眾配合下,迅速攻下外圍碉堡,集中火力猛攻爬頭寨。吳昆身背大刀,親率敢死隊攀登山寨。在猛烈火力掩護下,敢死隊一舉攀上山寨,經一晝夜激戰,除匪首張明太帶少數匪徒跳崖逃竄外,其主力全部被殲。並拯救出被擄上山寨的婦女數十人。戰鬥勝利後,民眾歡呼,人心大快,連60多歲的老人也親自送飯上寨,慰勞戰士們,並提出要見一見親自帶頭攻寨的那位勇猛無比的“白虎團長”吳昆。

1945年4月初,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指示,吳昆率三團隨豫南兵團一起從確山郭仙衝出發,向豫西南挺進,先後攻下信陽西北瀋陽台,奪取泌陽東之馬谷田、祝林店、草店、四望山等廣大地區,與大悟山為犄角,遙相呼應。

1946年6月底,國民黨軍隊向中原軍區大舉進攻。吳昆率部隨第三五九旅一起突破敵之重重包圍與封鎖,越過京漢線,跨向陝甘寧,把部隊勝利帶到延安。次年春,吳昆再次離開延安,返回大別山區,同李先念的新五師取得聯繫後,繼續堅持大別山地區的對敵鬥爭。1947年6月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8月底解放新集,吳崑調到劉鄧大軍第十五旅第一○五團任團長。

1948年春,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劉鄧大軍主力已奉命向淮海地區集結,吳昆所在團作為後衛部隊掩護野戰軍輜重隊疏散轉移。駐潢川、光山的國民黨軍得知這一情報後,遂以兩個整編師向新集撲來。吳昆率團在滸灣四面山一線構築工事予以狙擊。戰鬥開始後,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不停頓地向第一○五團陣地發起衝擊,吳昆親臨前線指揮戰鬥,不時提醒戰士:“身後就是父老鄉親和我軍的大批軍需物資,決不能讓敵人過去糟蹋;我們多守一分鐘,後方就多一分安全。”戰鬥持續到第二天中午,四面山到處硝煙瀰漫,炮火連天。為退敵,吳昆帶著兩名警衛戰士從團指揮所到前沿陣地指揮搶修工事。趕到前沿陣地時,又遇敵之進攻。吳昆端起一支衝鋒鎗就朝敵軍打了過來,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胸部,吳昆倒下了。聞訊趕來的團政委戴克明把他抱在懷裡,吳昆只說了句:“阻住敵人……”但永遠地合上了眼睛,他犧牲時年僅34歲。

團長犧牲的噩耗傳開後,全團戰士全都哭了,邊喊:“為團長報仇!”邊狠狠地狙擊來犯之敵。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堅持到天黑,完成了掩護後方物資轉移的任務。趁著夜幕,戰士們背著團長撤出了陣地。

戰後,吳昆被戰友們安葬在他戰鬥過的四面山下的一片翠柏林里,永遠守護著這用鮮血染紅的河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