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貨幣供給

名義貨幣供給

名義貨幣供給是指一定時點上不考慮物價因素影響的貨幣存量。

名義貨幣供給是指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貨幣供給量,表現為通貨淨額與存款淨額之和。一般說來,決定一國名義貨幣供給量的是該國的中央銀行,其程式是:中央銀行將準備金輸人商業銀行,然後通過多級商業銀行的存、放款活動,創造出擴大的整個社會的名義貨幣供給。中央銀行控制與調節名義貨幣供給量的手段通常有公開市場業務、調節法定存款準備率、調整貼現率三項。凱恩斯學派認為,當內生因素如工資、成本率先上升後,金融體系也隨之增加名義貨幣供應。而現代貨幣主義學派則認為名義貨幣供給是獨立的外生變數,即名義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必先於物價變動而發生,而非適應物價變動的內生變數。假定在當時的價格水平下,中央銀行所供應的名義貨幣恰能滿足大眾的貨幣需求,貨幣市場是均衡的。在此情形下,如中央銀行增加名義貨幣供給量,大眾所保有的名義貨幣數量就要暫時大於其需要量,造成貨幣失衡。當貨幣達到新均衡位置時,名義所得與名義貨幣供給量將作同比例增加。換言之,名義貨幣供給量是一國的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根據貨幣政策制定的。因此,為達到貨幣均衡,就必須調節名義貨幣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