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是在里昂工業家愛米爾 • 吉美(1836-1918)的宏偉規劃誕生的。

基本信息

簡介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簡稱集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又譯集美博物館,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十六區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亞洲藝術品,為亞洲地區之外最大的亞洲藝術收藏地址一。

設計者介紹

吉美博物館由工業家愛米爾·吉美(1836年-1918年)創辦於1879年,館址最初位於里昂,後來轉為國營並於1885年遷至巴黎。吉美熱衷旅行,1876年受公共教育部長任命,研究遠東宗教。

展品

博物館收藏了很多該次遠征的成果,包括許多中國和日本瓷器,以及很多不僅是遠東,還包括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的物品。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歷史淵源

1927年吉美博物館歸屬於法國博物館總部,因此接納了一大批,由保羅• 伯希和,愛德華 • 沙畹等人在中亞以及中國的聞名探險考察時所獲得的藝術品。從1927年起,藝術館又先後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館的原件真品。同時在整個二十及三十年代,法國赴阿富汗考古隊也陸續提供了豐富的出土文物。這個時期的館長約瑟夫 • 赫金(曾領導法赴阿考古委員會),實現了館內中庭加頂工程,使一部分高棉收藏品從1938年起得以展出。當時吉美博物館以其泛印度文化圈豐富的藝術收藏而變得頗有名望。

1945年起,法國國有博物館收藏大規摸重新組合,吉美博物館將其埃及部分轉讓給盧浮宮博物館,後者則把亞洲藝術部門作為回贈。自此,伊艾納廣場成為舉世首屈一指的亞洲藝術博物館。約瑟夫 • 赫金和妻子1941年為解放法國運動犧牲後,荷內 • 格魯塞接任館長直至1953年。菲利普 • 史特恩是古高棉藝術專家,1954至1965年出任館長期間,對學術活動,圖書館,尤其是攝影檔案館十分重視。1965年讓妮• 奧布曄繼任館長,對豐富印度的古典藝術收藏極為專注。六十年代末,她推動完成了建設辦公室,庫藏儲放室的巨大工程。七十年代,清除了原來新古典式裝璜,實施一個新型的博物館學空間。1986年印度-巴基斯坦考古學家,讓 • 弗朗索瓦 • 賈立基接替了1982年起擔任館長的瓦蒂莫 • 埃利瑟夫。後者是中國藝術專家,曾長期領導巴黎賽努斯基博物館。1991年,在法蘭西學院日本文明史教授貝爾納 • 弗蘭克(現已去世)的協助下,吉美博物館在伊艾納大街十九號開闢了佛教藝術副館,展出愛米爾 • 吉美從日本帶回的部份收藏。這個措舉體現一個完整的既定策略,即延續歷屆傑出前輩的努力,在使博物館發揮學術性質的同時,也朝向越來越多對亞洲文明感興趣的大眾。豐富博物館收藏的方針,有賴慷慨捐贈者(他們的名字寫在大廳入口處)的參與,也獲益於來自法國博物館總部的收購資金。

1993年,吉美博物館浩大的改建工程得以製定。1996年破土動工,現已全部竣工。改建目的不僅在鞏固由愛米爾 • 吉美所建立的本機構,追隨歷任前輩的努力,使其成為在歐洲研知亞洲文明的中心,同時也顧及到博物館學的進展,藝術品展出和保管的新型需要。建築設計師亨利和布律諾 • 戈丹和博物館的專家小組首先關注的是:強調自然光線的處理及在佔地五千五百平方米的固定陳列廳中創造出開放的透視觀。現在這連成一片的廣闊空間,無疑有助於參觀者更佳地理解亞洲多種傳統藝術之間的差異和關聯,並使參觀過程舒適而安寧。吉美博物館自從建立以來,整體修飾,內部空間,煥然一新。

中國部收藏

吉美博物館中國部擁有收藏兩萬餘件,涵蓋中國藝術 , 自起源到十八世紀,將近七千年的歷史。

考古領域從新時器時期的玉器展開,接著是商周有代表性的青銅器,再加上大量的馬飾車具,銅鏡,帶鉤,古幣及漆器收藏。

在雕塑領域,除了一些展現佛教藝術的大件作品之外(在佛教館及中亞部),也有由卡爾曼(Calmann),魯塞(Rousset),雅各布(Jacob),伯蘭(Polain)等人捐贈而組成的漢,唐明器收藏。這些陶俑表現風格不一,具有鮮明的特性。

在裝飾領域,呈現出十分完整的歷史全貌。透過一萬餘件陶瓷 - 粗瓷,青瓷硬瓷- 反映了最主要的諸窯場,重大的技術革新,以及依外銷或宮廷定購之用途所顯出風貌各異的品味。家具部分由重要的黃花梨木和漆器展示。繪畫則選自唐至清代的千餘幅作品來表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