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吉林省工業產業躍升計畫綱要的通知

以抓大企業、大項目、大基地為載體,推動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產業集群發展、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5?醫藥產業充分發揮科技研發優勢,加快發展生物製藥產業,建設國家生物藥產業基地。 加大項目謀劃力度,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工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產能配套建設,擴大工業投資規模。

吉政發 〔2009〕11號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 (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現將 《吉林省工業產業躍升計畫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附屬檔案 :吉林省工業產業躍升計畫綱要
二○○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吉林省工業產業躍升計畫綱要(2009—2012年)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製
二○○九年六月

基礎和形勢

(一)基礎條件

“十一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工業經濟發展迅速,運行質量大幅提高,要素條件明顯改善,工業投資強度不斷增加,節能降耗不斷取得新進展,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具備了實現產業躍升的基礎條件。
1?產業基礎條件
工業經濟總量迅速壯大,產業抗波動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全省工業在 “投資拉動”、“擴權強縣”戰略和 “工業提速增效”活動的推動下,工業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總量不斷擴大。特別是2008年下半年以來,全省工業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下行壓力,工業經濟仍實現平穩較快發展。截至2008年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491?28億元,增長18?6%,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79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11位,比2005年增長107%,占GDP的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完成工業總產值8369億元,增長28?9%;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4393戶,比2005年增加1562戶。汽車、石化、食品行業已發展成三足鼎立之勢。大中型企業增加值比重為65?3%,降低13個百分點,工業對大企業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重工業比重比2005年降低了6個百分點,工業結構正在向輕型化方向積極轉變。
2?體制機制條件
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調整,企業活力明顯增強。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比重為46?7%,比2005年下降27個百分點;股份制企業增加值比重為55?9%,提高6?5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比重為26?6%,提高5?5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已占全省GDP比重的40%以上。
3?資源環境條件
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我省生態環境系統完整,整體可恢復性強,是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全省人均土地可開發利用指標遠高於發達省市。動植物資源、優質礦泉水資源,鎳、鉬、鎂等有色金屬及油頁岩、矽灰石等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人均糧食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等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4?融資條件
金融體系日益健全,融資環境顯著改善。國有五大銀行對我省經濟支持能力不斷增強,外資銀行及國內多家地方銀行先後落戶我省。全省已建立各級信用擔保機構82家,全國首家區域性再擔保機構即東北地區中小企業再擔保公司在我省成立。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已發展成東北最大的產權交易機構,初步形成了產權流轉平台。
5?技術支撐條件
科教實力雄厚,企業創新能力增強。我省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眾多,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擁有量居全國第6位,在光學、套用化學、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現代中藥等研發領域處於前沿地位。企業創新體系初具規模。現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47戶,工程技術中心32戶,工程實驗室28戶,工程研究中心32戶。
6?產業承載條件
各類開發區蓬勃發展,縣域工業承載能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省有國家級開發區4個,省級開發區51個,縣域工業集中區43個,特色工業園區74個,各類開發區的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總量的70%以上。縣域工業實現增加值1143億元,占全省的比重為44?7%,比2005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已經擺脫了老工業基地舉步維艱的困難局面,工業經濟發展基礎顯著增強,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初步走上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具備了一定的抵禦風險能力和保持較快發展的基礎。但從橫向和長遠比較看,總量不大,結構不優,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開放度低,融資能力弱,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發展方式粗放,產業規劃剛性約束差,儲備項目質量不高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制約了我省工業經濟的發展。

(二)面臨的形勢

加快工業發展,推動產業躍升,面臨難得歷史性機遇。
1?重大政策機遇
當前,國家為擴大內需,相繼出台了新增4萬億元投資、追加銀行信貸規模等諸多保增長的政策措施,對拉動國內市場需求,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壓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省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和裝備、冶金建材、醫藥等優勢特色產業將直接受益。同時,國家出台 “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我省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與國家調整結構方向相吻合,優勢產能擴張會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必將為我省擴大總量帶來重大歷史機遇。
2?承接產業轉移戰略機遇
這次金融危機帶來了國際國內產業大調整。一方面,由於國外生產製造環節人力成本高,競爭能力下降,加上看好中國市場等因素,大量企業有可能向中國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沿海發達地區受工業用地價格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政府對傳統產業優惠政策調整等因素的限制,製造成本不斷提高,企業向內地轉移的內在動力增強,將加速產業戰略轉移。我省正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產業層次與國際和國內發達地區具有很強互補性,具備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的優勢和條件。
3?擴大投資最佳時期
當前,金融危機帶來的社會恐慌已基本消除,人們對未來預期趨於理性,投資意願回升,企業正在迎來新一輪最佳投資期。一是企業擴張成本最低。一些企業因資金鍊斷裂,經營難以為繼,資產嚴重縮水,尋求低價轉讓,為低成本收購重組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二是項目投資成本最低。目前,原材料、設備、勞動力用工等工程成本大幅下降,正是進行工程項目建設的大好時機。三是引進人才、先進技術等要素成本最低。國外大批研發機構、技術力量在金融危機中受到衝擊,尋找市場出路,低成本的技術輸出、轉讓和高級人才流動為增強我國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提供了難得機遇。
在看到機遇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嚴峻挑戰。一是受產業結構、產業層次限制,國家產業政策還不能惠及我省所有產業領域,“家電下鄉”、出口退稅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對我省作用不明顯,一些產業和企業未來發展受到抑制。二是發達地區產業呈集群式發展,產業鏈協作緊密,配套成本低,優勢明顯。我省產業集群尚未形成規模,產業鏈短,配套成本高,缺乏競爭力。三是國內大企業重組步伐加快,大集團競爭能力不斷提高,市場分割加劇。我省一些企業如不加快發展壯大或融入大企業集團配套體系,生存將面臨嚴重挑戰。四是金融危機產生巨大倒逼機制,客觀上形成了全國各地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黑龍江提出打造“哈大齊”工業走廊,遼寧實施 “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戰略,與我省總量接近的江西、陝西、廣西和山西近幾年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不超越就要落伍,不躍升就是後退。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們必須採取超常規的發展思路和措施,全省上下,戮力同心,奮戰三五年,大力推動工業產業整體躍升。

目標和任務

今後3-5年,要把工業產業躍升計畫作為全省工業總任務、總抓手,動員各方力量,集中有效資源,加大投入力度,推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實現 “彎道超越”。總的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指導,以 “強基礎、調結構、增效益”為主線,堅持總量擴張與最佳化結構相結合,堅持市場主導與政策引導相結合,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以抓大企業、大項目、大基地為載體,推動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產業集群發展、優勢企業做大做強。以抓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管理創新、融資環境、政策支持、要素支撐等為保障,推動工業增長方式轉變。以八大產業率先躍升為主導,促進產業向終端化、高端化發展,推動工業經濟總量、結構、質量效益整體躍升。努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型工業體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目標

1?工業經濟總量翻一番
不斷加大工業投入,用增量帶動存量,促進工業經濟總量躍升。到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7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超800億元,稅收總額超1000億元;工業總資產達到1?5萬億元。
2?企業組織結構更加合理
努力打造以大企業為龍頭、產品和產業為鏈條、中小企業緊密配套、大中小企業競相發展的 “十百千萬”企業組織體系,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到2012年,工業總產值100億元以上企業10戶,10億元以上100戶,億元以上1000戶,規模以上企業10000戶。
3?產品結構不斷改善
到2012年,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新產品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汽車配套率達到40%,軌道客車配套率達到50%,精細化工品率達到40%;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中國名牌達到35個,吉林省名牌400個,中國馳名商標30件,省著名商標500件。
4?技術結構不斷升級
到2012年,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全省主要工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居國內先進水平比重達到60%以上,其中居國際先進水平達到30%;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每年降低5%左右;重點企業科研經費支出占銷售額比重提高到3%以上;企業核心技術的專利申請率要達到90%以上;再建1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國家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和5個重點工程實驗室,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步伐不斷加快。
5?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
到2012年,全省輕重工業比重調整到40:60,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支柱產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70%以上;努力將信息產業、醫藥產業培育成新支柱產業;八大產業工業總產值全部達到1000億元以上,其中超4000億元1個,超3000億元1個,2000億元以上2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5%以上;產業集群化形態日益顯現,重點培育2個工業總產值千億元以上、10個百億元以上、100個十億元以上的特色工業園區。
6?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推動 “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加快發展,突出長吉直接腹地支撐作用,發揮科技、人才、產業優勢,打造 “長東北”新區和吉林北部工業新區,促進長吉圖一體化發展。提高縣域經濟承載能力,實現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相互配套、協調發展。加強規劃指導,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形成錯位發展,集中力量建設十大產業基地。即: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基地、專用車生產基地、石化工業循環經濟示範產業基地、玉米深加工產業基地、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基地、農機裝備製造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光電子產業基地、精品鋼產業基地、碳纖維及新材料產業基地。

(二)重點任務

1?汽車產業
支持一汽做大做強。加大自主品牌研發生產力度,加強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加大國內企業兼併重組力度,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依託一汽汽車底盤資源優勢,大力發展 “專、精、特、新”等多功能專用車。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推動汽車零部件深度國產化,促進零部件向集團化、規模化、模組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實現整車和配套體系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汽車服務業。打造國際性的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基地。
1?1 汽車整車,要重點推動一汽大眾PQ35、PQ46平台、一汽轎股自主車型擴建、一汽解放卡車新基地改造、長春一汽豐越汽車擴建改造、一汽吉林汽車微型車及小型車擴建改造等項目加快建設。
1?2 新能源汽車,要大力開發新能源汽車的專用發動機和動力模組 (電機、電池及管理系統等)的最佳化設計技術、規模生產工藝和成本控制技術。建立動力模組生成體系,發展高性能單體動力電池、普通型混合動力汽車和新燃料汽車專用部件。推動電動汽車、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形成新能源汽車5萬輛生產能力。
1?3 專用汽車,要不斷拓展產品服務領域,向 “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1?4 汽車零部件工業,加快車身內外飾、底盤、環境、轉向及傳動、車輪、發動機附屬檔案、電子電氣等系統模組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批量供貨能力。重點支持汽車電子,小排量先進汽油直噴渦輪增壓內燃機,自動換擋機械變速器技術 (AMT),雙離合手自一體變速器 (DCT),碰撞安全性及振動、噪聲、平順性(NVH)、重型商用車底盤集成、汽車車體新材料等重大產品和關鍵技術的開發。支持在長春汽車開發區和長春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立汽車產業戰略聯盟,形成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
1?5 汽車服務業,加快發展汽車研發、生產性物流、汽車零售和售後服務、汽車租賃、二手車交易、汽車保險、消費信貸、停車服務、報廢回收等服務業,完善相關的法規、規章和管理制定。支持一汽加快建立汽車金融公司,開展汽車消費信貸等業務。建立完善汽車出口信息、產品認證、共性技術研發、試驗檢測、培訓等公共服務平台。
到201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200億元 (其中零部件產值達到1300億元),年均增長15%,工業增加值達到1040億元,年均增長15%。形成整車生產能力200萬輛。地方零部件配套率占一汽集團全國配套份額的40%。
2 石化產業
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園區化方向,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產業鏈,提高精細化工品率,加快建設國家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再造吉林石化產業新基地。
2?1 原油工業,要加大勘探開發,增儲上產,加快實現“681”目標,建設千萬噸級油氣田。
2?2 煉油工業,重點推廣液化氣制高辛烷值汽油、渣油加氫處理、資源梯級使用等技術,提高石油資源利用率,圍繞油品質量升級和深加工進行裝置改擴建,重點支持千萬噸煉油項目建設。
2?3 乙烯及深加工業,支持乙烯裝置改擴建,建設百萬噸乙烯生產基地,為下游產品深加工提供原料保障。發揮吉化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基礎有機化工材料三大優勢,把聚乙烯、ABS、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苯酚/丙酮、丙烯酸酯、丁辛醇、乙二醇、乙丙胺、丁苯胺十大優勢產品做到全國前三名,支持其向四、五級加工鏈條方向發展,建設國內最大的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基地。重點支持聚碳酸酯、聚氨酯、苯胺、碳纖維等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的發展。集中東北地區C5、C9資源,發展精深加工產品。重點支持國家級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建設,推廣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推廣園區清潔化生產,實現節能減排。
2?4 鹽化工業,重點支持離子膜燒鹼在原 “雙二十”的基礎上,再建一套 “雙二十”裝置。
2?5 煤化工業,要採用潔淨煤氣化和能源梯級利用技術,對現有氮肥生產企業進行原料和動力結構調整,實現原料煤多元化,降低成本,擴大合成氨、尿素生產規模,重點支持 “50、80”項目建設。
2?6 精細化工業,圍繞助劑、添加劑、催化劑,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品。農藥類重點支持高效、低毒、低殘留、安全的農藥產品發展。
2?7 積極發展生物化工業,適時發展天然氣化工。
到201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11%,工業增加值780億元,年均增長12%。
3?農產品加工業
充分發揮原料資源和產品市場優勢,做強糧食深加工、做大畜禽乳深加工、做響長白山生態食品等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農產品加工優質化、終端化、品牌化、基地化,加強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和玉米深加工基地。
3?1 玉米加工業,加工量要穩定在1000萬噸以上,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深加工比重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重點發展蘇氨酸、精氨酸、頡氨酸等胺基酸類產品和L-乳酸、聚乳酸、高端糖類、多用途變性澱粉等產品,加快山梨醇、多元醇等高端產品的開發。
3?2 油料加工業,重點支持油料品種多元化,實施高效、低耗、綠色生產,促進油料作物轉化增值和深度開發,保障食用植物油供應安全。
3?3 肉類加工業,要突出發展冷鮮分割肉、調理肉製品、熟肉製品等三大主導類產品,增加分割肉品種,推進中式肉製品工業化步伐,提高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
3?4 乳製品加工業,要重點發展優酪乳、乳粉和功能性乳製品等。
3?5 生態食品加工業,要立足發展特色突出、營養豐富的綠色、生態、功能飲品。深度開發林蛙、人參、鹿等特產資源。
3?6 礦泉水工業,要充分發揮長白山礦泉水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端水產品,提升長白山礦泉水品質。擴大長白山地理標識的推廣使用,加大資源和品牌整合,將長白山礦泉水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
3?7 飼料加工業,要加快發展濃縮飼料和配合飼料,推動飼料品種系列化、結構多樣化和飼料產品升級換代。
3?8 菸草製品業,要充分利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降焦減害新技術,重點發展低焦油、低菸鹼、低一氧化碳的新產品,提升產品結構,逐步擴大一、二類產品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其中一類產品比重要由目前不到2%提高10%。
3?9 加強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乳製品可控奶源建設,督促糧油、肉及肉製品、乳製品、食品添加劑、飲料、釀酒、發酵、焙烤等行業重點企業,增加原料檢驗、生產過程動態監測、產品出廠檢測等先進檢驗設備,特別是快速檢驗和線上檢測設備。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和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普遍按照GMP要求組織生產。食品企業依法經營,生產者誠信意識明顯提高。
到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工業總產值達到3600億元,年均增長28%,比2008年增長2?7倍;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26%,比2008年增長2?5倍。
4?電子信息產業
依託現有電子信息產業基礎,發揮科研優勢,緊緊圍繞光電子、汽車電子、電力電子、新型元器件和軟體及信息服務業五大領域,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者,壯大產業規模,促進信息技術套用,努力把科技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建設國家光子產業基地和汽車電子產業基地,打造我省新的支柱產業。
4?1 光電子產業
半導體發光器件與套用,重點發展LCD液晶顯示器、大螢幕高清晰LED顯示屏、LED城市亮化及照明、高亮度半導體發光管、PLED、OLED等。
雷射產品,重點發展固體及半導體雷射器、雷射材料、雷射電源、雷射測距機、雷射調阻機、雷射球焊機、雷射醫療設備等。
光電儀器與設備,重點發展光電指紋識別儀、光電檢測儀、光電編碼器、光電醫療儀器等。
國防光電子,重點發展航天攝像裝置、光學望遠鏡、微光夜視儀、經緯跟蹤儀等。
光伏產業,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及其上下游產品。
數字類視聽產品。
4?2 汽車電子產業
車載電子產品,重點發展電子導航系統、汽車信息處理與顯示系統、車載網路和藍牙通信系統、車輛定位系統、數字音視頻娛樂系統、CAN匯流排系統等。
車身控制系統,重點發展電子式儀表、燈光智慧型控制、自動空調、電動車窗、中控門鎖、電子防盜系統、輪胎氣壓監測報警系統等。
動力控制系統,重點發展電子點火控制系統、燃油噴射控制系統、怠速控制系統等。
底盤控制系統,重點發展自動防抱死 (ABS)、電子自動控
制變速箱 (ECT)、牽引力控制系統 (TCS)、巡航控制 (CCS)、四輪轉向控制等。
車用元器件和部件,重點發展感測器、微特電動部件、電源管理與功率驅動部件等。
4?3 電力電子產業
新型電力電子器件,重點發展IGBT、VDMOS、MOSFET器件、電路和模組。
電機節能裝置,重點發展電機變頻調速器、保護控制系統等。
輸配電裝置,重點發展可操動稀土永磁電力開關、智慧型開關櫃、動態無功補償及新能源發電管理系統等。
4?4 軟體產業
軟體服務外包,重點發展對已開發國家的流程、研發、信息技術等外包服務。
網路與信息安全軟體,重點發展電子認證、生物特徵識別、網路監控、密碼產品等。
嵌入式軟體,重點發展面向光電子產品、汽車電子產品、工控產品、數字醫療產品等嵌入式軟體。
套用軟體,重點發展面向汽車、農業、公安、教育、電力、通信、金融等行業的套用軟體;多媒體軟體、益智型遊戲軟體。
4?5 現代信息服務業
主要發展動漫產業、通信增值服務、網際網路服務業、數位電視產業等。進一步提升廣播電視網路數位化功能,建設全省共享的數位電視播出與服務平台。加強固定電話網、行動電話網、數據網、傳輸網等基礎網路的建設,建設3G移動通信網,搭建優質的基礎網路平台;擴大寬頻接入網的覆蓋範圍,建立基礎通信網路信息化套用支撐平台。
到2012年,全省信息產業總收入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35%,工業增加值561億元,年均增長28%。
5?醫藥產業
充分發揮科技研發優勢,加快發展生物製藥產業,建設國家生物藥產業基地。依託長白山動植物資源,大力發展中成藥,推進中藥產業現代化,建設國家北藥基地。積極發展化學原料藥及製劑。重點推動長春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園、通化醫藥城建設,將醫藥產業建成我省新的支柱產業。
5?1 生物生化製藥業,重點發展疫苗等預防類藥物、重組蛋白等治療類藥物和免疫診斷試劑。疫苗類藥物要提高傳統疫苗質量,擴大生產規模,積極開發多價多聯疫苗,同時針對流行廣、影響大的疾病加強新疫苗的研發。重組蛋白類藥物要在現有基因重組人胰島素、重組人生長激素等產品的基礎上,加大對重組蛋白類藥物長效劑型的研發,積極開發新型基因工程蛋白藥物和核酸產品。免疫診斷試劑要重點建設好吉林免疫診斷試劑基地,增加試劑品種,做大試劑生產規模。
5?2 中成藥業,要充分採用中藥提取、分離、純化等關鍵生產技術,按照現代化中藥發展方向,進行傳統組方藥的研製,開發中藥現代製劑產品;鼓勵企業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類藥物;鼓勵行業整合重組,提高競爭能力。
5?3 化學製劑及原料藥業,要充分利用現有企業基礎優勢,在穩定發展撲熱息痛、卡啡因等較大品種原料藥的基礎上,積極跟蹤國外專利到期、市場套用廣泛的重磅大藥品種進行引進消化吸收,開發國內市場,替代進口產品。
到2012年,醫藥產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其中醫藥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26%,比2008年增長1?5倍;工業增加值達到500億元,年均增長26%。
6?冶金建材業
鋼鐵工業要整合資源,實行總量控制,淘汰落後產能,提高裝備水平,加快裝備大型化改造,打造精品鋼基地。大力發展冶金爐料產品,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充分利用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發展新型乾法水泥,支持具有礦產資源優勢的企業建設水泥熟料基地。積極發展新型建築材料。
6?1 鋼鐵工業,要重點支持煉鋼、煉鐵和燒結系統等裝備大型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後,實現總量控制。支持建築鋼材產品升級換代,實現產品專業化生產。大力開發汽車、機械裝備配套的特種鋼,專用鋼等系列精品鋼材,打造千萬噸精品鋼基地。
6?2 有色金屬工業,要大力開發鎳、鉬等高附加值產品,建設全國最大的鎳鉬深加工產業基地;加快鎢、鈷等稀有金屬的開發利用;大力開發鎂合金系列深加工產品;支持填補國內空白、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需要的高精尖深加工項目。支持發展軌道交通、飛機大梁骨架等鋁合金產品。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循環經濟,支持采有先進適用工藝技術,開發利用銅、鉛鋅低品礦、共伴礦、難選冶礦、尾礦和熔煉渣等,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6?3 冶金爐料工業,大力發展高純度多複合特種鐵合金、
大規格超高功率石墨電極和新型碳纖維材料,努力建成全國最大、世界知名的特種鐵合金、碳素製品基地。
6?4 建材工業,重點支持新型乾法水泥企業改造,大力支持具有礦產資源優勢的企業向水泥熟料基地方向發展;支持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改造,提高玻璃深加工能力;大力發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礦渣等為原料的非粘土燒結的新型牆體材料;積極發展塑鋼製品、PVC管材等化學建材及衛生陶瓷等產品。
6?5 整合礦產資源,加大境外資源開發力度,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到省外、國外獨資或合資辦礦,提高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重點支持敦化塔東鐵礦項目建設。加大延邊、白山等地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支持省內大型冶金、建材企業兼併重組和節能減排改造。
到201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700億元,年均增長19?6%,工業增加值510億元,年均增長26?7%,實現總量翻番。其中,冶金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工業增加值360億元。
7?新材料業
新材料產業是我省具有較大發展潛質的產業,縱跨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醫藥、冶金、機械裝備、輕紡等諸領域,尤以化工、農產品深加工、光學電子新材料等領域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立足原料優勢、技術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平,拓展套用領域,擴大產業規模,培育產業集群,促進產業聯盟和戰略合作,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打造我省新材料產業基地。
7?1 金屬材料領域,重點開發和利用高強高韌輕質合金、稀土鋁、鎂合金、汽車用超高強度鋼、金屬基複合材料、仿生功能金屬等材料;
7?2 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重點開發和利用稀土發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劑材料、光學玻璃材料、納微米複合材料、玄武岩纖維複合材料、工業廢渣及尾礦綜合利用材料等。
7?3 高分子材料領域,重點發展碳纖維及製品、完全可循環利用工程塑膠、收縮包裝膜、呋喃樹脂、PMMA樹脂 (有機玻璃)、聚醯亞胺及特種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及製品、異戊橡膠、高分子光電材料等;
7?4 精細化學品領域,重點開發和發展磷酸亞鐵鋰、鎳鈷錳酸鋰、二次電池負極材料、羰基金屬、水性納米工業用漆、織物後整理功能助劑等。
到201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
8?裝備製造業
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提高省內配套能力,建設國家級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業基地;依託東北裝備製造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裝備製造業。
8?1 高速動車組、新型城軌車輛,重點消化吸收國際最先進的高速動車組、新型城軌車輛核心製造技術,提高牽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架、車體等核心部件的自主設計製造能力。省內配套率50%以上。
8?2 新型農業機械,重點發展50-120馬力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半餵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高效玉米聯合收割機、高速機動插秧機等農機產品。再造農機裝備優勢地位。
8?3 換熱器和換熱機組,重點發展耐高溫、耐高壓、熱交換率高的新型節能焊接板式換熱器。
8?4 煤炭綜采、礦用洗選和冶金冶煉設備,發展中薄煤層采、大型礦用洗選設備、冶煉專用設備。
8?5 大型修井機、高溫風機和石油煉化設備,重點發展大型修井機、大型高溫風機和高溫防腐離心機等配套產品。
8?6 港口、電站、建築系列起重設備,重點發展港口起重機、船用浮吊、電站施工大型起重設備、大噸位橋機、塔式起重設備等產品。
8?7 汽車製造專用設備,重點支持汽車專用冷衝壓及熱鍛模具,汽車塗裝成套設備製造,重型摩擦焊機、凸輪軸磨床、數控龍門導軌磨床及汽車專用工裝夾具等產品。
8?8 電力電工及其成套設備,重點發展風電整機及配套、大噸位電爐及其配套超高功率電爐變壓器、礦用隔爆型移動變壓器、非晶合金配電變壓器、礦用防爆開關、稀土永磁開關、核電管道等系列產品。
8?9 光電與醫療設備,發展光電編碼器、光電經緯儀、雷射調阻機、大功率雷射器、光學測控設備、微電子設備、保健、診療、測試等產品。
到201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00億,年均增長19?5% ,工業增加值320億元,年均增長16?5%,實現總量翻番。

政策和措施

(一)推動重大工業項目建設

緊緊抓住國家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的戰略機遇,加快推進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繼續深入開展 “工業項目年”活動,建立省級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協調推進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項目規劃、建設、竣工投產中的重大問題,加快推動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步伐。加大項目謀劃力度,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工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產能配套建設,擴大工業投資規模。到2012年,全省工業累計投資規模要達到1?5萬億元以上,為實現產業躍升總體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加快推動標誌性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步伐,促進200萬輛汽車、千萬噸油氣當量上產、千萬噸煉油、千萬噸玉米深加工、千萬噸精品鋼、百萬噸乙烯、百萬噸化工醇、百萬噸尿素、百萬噸頁岩油、百萬台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重大產品儘快投產達產,形成規模優勢。以八大產業的發展方向為重點,圍繞質量、品種、效益、安全、環保等內容,開展新一輪高強度、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集中力量組織實施千項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導向計畫、百戶重點企業技術改造三年滾動計畫。對納入產業躍升計畫的重點項目,各金融機構要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各級財政要逐年加大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規模,給予重點扶持。

(二)大力推進 “兩化”融合

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廣泛套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實施企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在工業研發設計領域,重點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個性化定製等技術套用,適應多品種、高質量、生產柔性等工業生產模式發展;在生產過程領域,推廣套用集散控制系統、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柔性製造系統等生產控制技術,改進生產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企業管理領域,重點推廣套用企業資源計畫、產品數據管理、業務流程管理等信息系統,強化生產經營各環節的管理,促進企業資源的最佳化和產業鏈的合理化;在產品流通領域,重點推廣供應鏈管理,加強產品市場行銷的信息化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完善工業現代流通體系。通過推動 “兩化”融合,繁衍新興產業,培養新的經濟成長點,做 “長”做 “寬”工業經濟。繼續實施信息技術套用 “倍增計畫”,推廣套用電子技術、工業軟體、行業套用解決方案,為企業技術改造和 “兩化”融合提供支撐。各級專項資金要對 “兩化”融合的重點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三)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平台和產業技術聯盟,攻克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科技成果,開發一批重大新產品。落實國家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快技術中心建設步伐。鼓勵企業與跨國公司聯合建立研發、設計機構,加快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產業共性技術研發中心和檢測檢驗機構、信息服務、工程設計等社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全省實施十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基礎上,每年再開發投放50項重點新產品和開發50項共性關鍵技術,加快產業化步伐,擴大規模化生產。對以省校合作為重點的產學研開發項目繼續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對企業用於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究開發的費用,按有關規定進行扣除和攤銷。對按國家規定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對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 (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進口規定範圍內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用品,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允許其開發研究儀器設備加速折舊。對企業採購和使用國產首台 (套)重大技術裝備、引進先進技術裝備的消化吸收項目、發明實用專利等省級專項資金要給予重點扶持。

(四)實施大企業集團發展戰略

大力推動優勢企業兼併重組,實施低成本擴張,組建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走出去、引進來,進行資源戰略整合,促進企業發展壯大,提高競爭能力。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多元化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發展領域,實現產能有序銜接。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圍繞研發、設計、製造、管理、品牌、市場等方面,加強核心競爭能力建設。最佳化資源配置,在政策和要素資源上要向大企業集團傾斜,充分滿足大企業集團需求,發展扶持一批大企業集團。通過實施大企業集團發展戰略,加速形成10戶以上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和30戶以上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大企業群。

(五)大力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圍繞我省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和優勢產品,加強配套體系建設,提高產業鏈協作配套能力。提高產業關聯度,以汽車整車、軌道交通設備、專用車、農用機械及裝備、風電裝備、石油採掘裝備為重點,向產業上游發展,不斷完善產業協作配套體系。以化工專用料、玉米深加工、精品鋼、有色金屬、合成纖維、服裝面料、碳纖維及製品等產業為重點,向下遊方向發展,延長產業鏈條,促進初級產品和原材料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業的豐厚度,促進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加強全省特色工業園區整體布局的統籌規劃,指導特色工業園區依據資源、產業、技術、區位等優勢加快發展。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建設,大力吸引企業進入園區發展。加大省工業集中區(園區)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工業園區建設步伐。省政府對省級以上重點特色工業園區給予命名。

(六)實施名牌產品戰略

鼓勵企業爭創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加速形成我省工業名牌產品的群體優勢。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ISO9000、ISO16949、ISO20000和ISO22000、HACCP等體系認證,加快管理升級。支持企業採用貼牌生產經營方式,擴大市場占有率,加快創立自主品牌。加大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的策劃、宣傳力度,培育壯大名牌影響力,加大對名牌產品的保護,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標。

(七)推動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進一步加大政府推動力度,制定中小企業成長計畫,與民營經濟騰飛計畫相銜接,明確目標任務,扶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加快形成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中小企業群。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完善擔保體系建設,鼓勵企業之間建立信用聯盟,著力解決制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抓好千戶民營企業成長工程,全力打造管理團隊素質高、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成長性好、對社會貢獻大的百強民企。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推動現有民營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向科技型企業方向發展。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建設。積極引進風險投資,做大中小企業規模。推動全民創業活動,降低創業門坎,加強創業指導服務,大力培育各類創業主體。積極實施政府財政補貼、獎勵制度和金融貸款扶持政策,切實加大對創業者的扶持力度。

(八)加大對外開放合作力度

抓住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積極參與國際化分工與協作。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大集團與跨國公司在重大項目、產業鏈延伸、研發能力、行銷網路等方面開展各種形式的合資合作。在發展高端產業上,要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尤其對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招商引資政策上要給予重點傾斜。著力培育上市後備資源和推動企業上市,繼續組織實施企業 “十百千”上市計畫,鼓勵企業成為公眾公司,在更加開放的平台上加快發展。加強出口基地建設,引導、鼓勵企業加大出口,特別是加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落實省有關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套用型人才的引用力度。鼓勵和支持省內企業積極參加國際性博覽會和境外項目投 (議)標,開展境外市場考察,進行境外商標註冊和認證,開拓國際市場,拓展企業發展空間。省級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要給予重點支持。

(九)提高企業管理創新能力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法人治理結構升級,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實施股份制企業現代法人治理結構最佳化升級試點計畫,促進企業機制轉換,強化目標責任和激勵約束機制,大力弘揚先進的治理文化和理念,形成科學的管控模式。繼續開展企業管理創新活動,設立企業管理創新獎,對管理創新有重大貢獻的企業和企業家給予表彰和獎勵。實施 “千名企業家培訓工程”,加大對企業家的培養、培訓、使用和引進工作力度,不斷改善企業領導班子的知識結構,加快培養企業後備人才,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戰略思維能力、市場行銷能力、資本運作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現代企業管理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新型企業家隊伍。

(十)加快要素平台建設

加強企業間接融資平台建設,建立長效的銀企保對接機制,完善銀行、企業網路信息交流平台,有效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為企業間接融資創造更加便利條件。加強融資擔保平台建設,完善省、市、縣三級擔保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擔保機構資本金的注入力度,鼓勵設立多層次、多形式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提高擔保能力。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徵營業稅。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和激勵機制,對各級信用擔保機構代償損失給予適當補償,對達到一定規模、擔保覆蓋面廣、社會貢獻大、風險防範好、信用等級高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給予適當獎勵。加強直接融資平台建設,在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基礎上,完善服務功能,擴大股權託管規模,積極探索大宗股權掛牌交易,把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打造成區域性的產權交易市場。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和產業投資基金,逐步擴大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通過出資或參股方式引導域內外投資者來我省設立創業投資企業,開展創業投資業務。探索設立省級產業基金,各地可結合產業發展需要,設立當地中小規模的股權投資基金或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設立私募基金。鼓勵中小企業實行股權融資。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公共平台建設,不斷強化服務功能,注重平台建設的專業性、公益性和開放性。大力培育安全、質量認證、環評、招投標、管理諮詢、會計、審計等各類中介機構,加快註冊安全工程師、造價師、會計師、工程監理等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經理人平台建設,促進職業經理人的有序流動,為建立現代企業公司制度提供人才保障。相關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對要素平台建設要給予補助支持。
為加強全省工業產業躍升計畫的組織領導,省里成立八大產業躍升計畫推進組。各地各部門要圍繞我省工業產業躍升計畫,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落實責任,加大扶持,積極出台有利於推動產業躍升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對納入全省工業產業躍升計畫的項目,在規劃、土地、環保、金融、財政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各新聞媒體要加大推動產業躍升的宣傳力度,在全省上下真正形成關心工業、支持工業的濃厚氛圍。
附屬檔案:1、吉林省汽車產業躍升計畫
2、吉林省石油化工產業躍升計畫
3、吉林省食品產業躍升計畫
4、吉林省信息產業躍升計畫 (已下發)
5、吉林省醫藥產業躍升計畫
6、吉林省冶金建材產業躍升計畫
7、吉林省新材料產業躍升計畫 (另行制定)
8、吉林省裝備製造產業躍升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