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宗教學會

基本概況

台灣宗教學會(英文名稱:Taiwan Association for religious Studiies)由台灣之宗教研究專業人士、人文社科領域專家學者所組成。宗旨在於推動台灣之人文科學與宗教學研究,提升宗教之事教育,促進國內外宗教學界之交流,並定期出版刊物,舉辦學術交流活動。是全台灣人文社科宗教研究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學術組織。

創會緣起

第一,台灣自民國七十年代中葉起,即台灣解嚴前後年間,民間力量迸放,各種宗教團體隨之勃興,積極進行各類社會活動當中,構成今日台灣社會的特殊人文景觀。不過殊為可惜的是,台灣本地未有足夠的宗教學者,針對此一宗教現象進行全面及深度的探討與詮釋。在宗教活動強勁而宗教學術虛弱的對比下,激發了有心的學者構思成立全國性宗教學術團體的動機。
第二,自十多年前輔仁大學成立宗教研究所以來,不少大學相繼跟進成立宗教系所,至今已送教育部審核或擬成立之籌備案,亦不斷增加。可見在高等教育學府里,不少有識之士已見及宗教學科的重要性,企思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方面有所補強。因此促成宗教學會成立之另一重要動機,即在於凝聚這些宗教系所以及其他學術機構的宗教研究單位,形成一互相交流的學術社群。
第三,年輕一輩的學者,不論在國內或國外接受宗教學術訓練者,近年來已快速增加。因為島內缺乏宗教學科,他們現階段分散於各個不同科系或學域,如哲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等,進行研究與教學活動。如有一全國性宗教學術團體,必能整合這些學術新秀,對國內外重要的宗教議題,進行更有系統與深度的研究,以促進宗教學域之發展。在強調科際整合以及積極追求學術卓越的今天,此一需求亦促成台灣宗教學會的成立。

創會過程

以(台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中心」為基礎的成員,先行數次討論有關成立一超越單一宗教研究、具整合性質的全國宗教學術研究團體之可行性。在達成初步共識後,於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出面函邀島內知名宗教系所負責人,以及院校或研究機構的宗教學者代表人,領域專家,就此一學會的性質與內容進行討論。與會人員對宗教學會的成立均表示熱烈支持,並對學會的宗旨,如純學術活動、多元化研究、學報出版、國內外宗教學界交流等原則與目標,進行討論及表決。會中並推選林美容、邱燮友、陳德光、陳志榮及蔡彥仁五位教授組成籌備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在數次聚會討論後,於十一月十九日完成「台灣宗教學會組織章程草案」。事後並以籌備工作小組名義,發函台灣宗教研究學者代表,於十二月六日召開成立「台灣宗教學會」之籌備會議。是日各方代表齊聚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會議室,進一步修訂「台灣宗教學會組織章程草案」,並推十位籌備委員,由慈濟大學林美容教授領銜,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核准。

學會影響

「台灣宗教學會」之正式成立,標誌島內人文宗教研究邁入一新里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對整體台灣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而言,起正面而重要的影響。學會獲得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發之社會優良團體獎,2009年獲得國家公益獎,由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親自授獎。

會員名單

(按姓氏筆劃排列)
Katz Paul、丁敏、丁仁傑、王志宇、王惠雯、王雅萍、王正德、王榮昌、江玉玲、何建興、余安邦、余德慧、余繼斌、吳文璋、吳永猛、吳慧巧、吳璋裕、呂一中、呂文凱、李世偉、李玉珍、李秀琴、谷寒松、林瑞、林本炫、林光明、林安梧、林長寬、林彥如、林美容、林富士、林朝成、林榮澤、林清諺、林鎮國、夏鐸、邱文惠、武氏明鳳、姜祝山、段致成、胡其德、耿晴、張右人、張家麟、張超然、曹志成、梁明義、梁唯真、郭朝順、阮清風、陳文玲、陳文學、陳立峰、陳志榮、陳美華、陳秀蓉、陳家侖、陳淑娟、陳時彥、陳萬發、彭文郁、黃宣衛、黃柏棋、黃敬涵、黃倩玉、黃運喜、黃榮墩、黃懷秋、楊蓮福、楊如賓、葉海煙、趙星光、趙秋蒂、齊偉先、劉一榮、劉金蓮、劉國威、劉力仁、蔡孔章、蔡彥仁、蔡源林、蔡維民、鄭弘岳、鄭志明、鄭鳳嘉、鄭凱文、鄭維儀、盧蕙馨、盧用茵、賴賢宗、謝世維、鍾國強、鍾駿楠、瞿國申、瞿海源、顏尚文、襲慧如、羅涼萍、釋昭慧、釋依昱、釋慧開、釋慧敏。

團體名單

團體會員名單
(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台灣)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所、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長榮大學宗教學系、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輔仁大學宗教教輔中心、松山慈惠堂、財團法人中華真佛心宗教會、財團法人基督教中華信義神學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