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夸村

召夸村

召夸村,隸屬陸良縣召夸鎮,是召夸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到集鎮的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7公里。

村情概況

集市集市
召夸村委會隸屬陸良縣召夸鎮,是召夸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到集鎮的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7公里。東與本鎮的小壩村委會相鄰,南與本鎮的他官營村委會相鄰,西與石林縣的母竹箐、西街口接壤,北與本縣的馬街鎮、龍海鄉相連。轄冷水溝、召夸、棠犁哨、後沖、支鍋山等5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856戶,有鄉村人口8498人,其中農業人口6870人,勞動力383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090人. 全村國土面積34.17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年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1024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8949畝,人均耕地1.31畝,林地3010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1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31元。該村屬於中等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12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15萬元,占總收入的20.30%;畜牧業收入5533萬元,占總收入的60.6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442頭,肉牛2556頭,肉羊4593頭);林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0.29%;第二、三產業收入1553萬元,占總收入的17.03%;工資性收入87萬元,占總收入的0.95%。農民人均純收入423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6(占勞動力的2.24%),在省內務工69人,到省外務工17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有線電視、通電話等五通,其中召夸自然村有路

鐵路鐵路
燈。全村有382戶通自來水,有1474戶飲用井水,有93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0.48%)。有1856戶通電,有162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69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7.39%和91.4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71戶(分別占總數的80.50%和79.26%)。 該村到鄉鎮的道路為水泥路及土路;進村道路為水泥及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除支鍋山自然村未硬化其餘4個自然村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50輛,農用運輸車56輛,拖拉機21輛,機車32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50畝,有效灌溉率為13.97%。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2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66戶;建有小水窖1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25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5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2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8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7.0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魔芋、萬壽菊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萬壽菊、魔芋、萬壽菊產業。擁有企業18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2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312人。

發展重點

發展運輸業發展運輸業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人口多、土地少、土質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二、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科技意識不強。廣播電視不暢,娛樂活動形式缺乏。特別是支戈山、後沖自然村教學樓險情太大,無力排除。三、農業投入不足,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緩慢,農業耕作方式簡單、粗放。經濟結構單一,除第一產業外,二、三產業都比較落後,農民增收緩慢。四、村集體經濟薄弱,缺乏收入來源,辦公設備簡陋。五、醫療衛生:由於地處集鎮中心,基本具備最低醫療條件。五、作為集鎮所在地的建築在外貌、色調、形體上結構單一,與壩區差別太大,對推進城鎮化進程影響很大。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建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利用環境、地理、交通等優勢,大力發展和開拓當地集貿市場,發展餐飲、運輸和服務行業及路邊經濟.二、招商引資辦企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三、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放棄烤菸生產的前提下,抓好發展蔬菜、萬壽菊、魔芋等產品的種植。發展養殖業,發展豬22442頭、牛2556頭、羊4593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300人。另外,增強農民的科學種田意識,加大生產投入,爭取較好的效益.力爭到十一五期末,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3759元增加到4231元。

人口衛生

衛生所衛生所
該村現有農戶1856 戶,共鄉村人口8498人,其中男性4268人,女性4230 人。其中農業人口6870人,勞動力30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無其他少數民族。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98人,占人口總數的15.9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217人,參合率90.49%;享受低保17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5戶,占農戶總數的0.0027%。

文化教育

村國小村國小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4041平方米,擁有教師72人,在校學生1551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51人,其中小學生1043人,中學生人數508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