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個大仲馬 》

《 另一個大仲馬 》

馬科生於1813年的巴黎,曾在公立查理曼中學就讀,18歲成為歷史學教授。之後,他轉向文學領域。1838年,他通過內瓦爾,結識了當時已經非常知名的大仲馬。

基本信息

相關信息

劇照劇照

人氣:High
類型:劇情
主演:傑拉爾·德帕迪約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導 演 薩菲·塞布SafyNebbou

地區:歐美

上映:2010
片長:90分鐘

等級:免費電影
資費:0個影(只對計點用戶有效)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的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AlexandreDumasl802~1870)和他在助手奧古斯特·馬科(AugusteMaquet1813~1888)之間的真實故事。

馬科生於1813年的巴黎,曾在公立查理曼中學就讀,18歲成為歷史學教授。之後,他轉向文學領域。1838年,他通過內瓦爾,結識了當時已經非常知名的大仲馬。他開始大仲馬提供小說素材,概述情節和打草稿,還執筆寫了很多作品的開頭幾章,包括《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而大仲馬則主要負責刻畫人物形象,構建情節,並撰寫所有重要章節的結尾,通常設定懸念以吸引讀者。他聲稱只有當故事在頭腦里全部完成後才開始動筆。就這樣,大仲馬領導了一個龐大的小說製造車間,分工合作,將一部部的小說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大仲馬總共寫了約250部小說,但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並非都出自他一人之手,而是同73名助手合作...

揭示革命複雜性

劇照3劇照3

另一個大仲馬》取材於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Dumas,俗稱“大仲馬”,l802~1870)和他的創作助理奧古斯特·馬科(AugusteMaquet,1813~1888)之間的真實故事。馬科18歲就成為歷史學學者,後轉向文學創作,經浪漫主義詩人內·瓦爾介紹,結識了當時已經非常有名的大仲馬。馬科為大仲馬提供小說素材,概述情節並打草稿,還執筆了《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的開頭幾章。
其實,不同版本的法國文學史都會講到,大仲馬一生創作了250餘部小說,但這些作品並非全部由他獨立創作和完成,他身後還有73名創作助理,馬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另一個大仲馬》將這種創作的複雜性展示得非常到位,當馬科因為男人的自尊和妻子的慫恿,而向大仲馬強硬地表達從其版稅收益中獲得更多分成的利益主張時,大仲馬嚴詞拒絕了,極力強調他在雙方的合作中的主導性作用。可當馬科真的離開一段時間,大仲馬又變得很不自在,他希望而且確信馬科會回到他身邊。

《另一個大仲馬》的一大亮點就是對革命複雜性特別是革命動力多元性的揭示。青春靚麗的女冬粉夏洛特追慕大仲馬,除了熱愛他的作品,也是因為她的父親作為政治犯正關在巴黎的監獄里。父親是大仲馬1830年“七月革命”期間擔任炮兵連副連長時的朋友,她希望大仲馬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營救父親。但大仲馬並沒有那么熱心,反而是馬科,為了他愛戀的夏洛特不惜將自己的房子低價賣給副省長,並通過副省長從總理那裡弄到監獄的特赦令。當大仲馬親眼看到了夏洛特的美貌後,才開始為營救她的父親出力,只是為時已晚,馬科辛辛苦苦弄來的特赦令被大仲馬拿去監獄,但夏洛特之父已被害。
革命爆發時,激昂的革命民眾鼓動大仲馬“以公民的名義”抱起夏洛特之父的屍體,向殘暴的當局抗議。這一細節特別值得玩味,大仲馬當時的革命熱情其實並沒有那么高漲,只是革命民眾需要利用他的知名度和他的革命資歷。
後世對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的爆發原因,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宏大解釋,但夏洛特在其中的微妙作用也耐人尋味,由此可以思考女性在革命動力中的作用。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作者、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潘鳴嘯(MichelBonnin)對1968年“五月風暴”原因的解釋:“事實上1968年開始的時候是男女關係的問題,不是政治上的問題。當時有男女宿舍,男生不準許進女生宿舍,我們就覺得不能接受,接著就有鬧事的,男生占領了女生宿舍。我們不但要政治解放,還要解放。”如果潘鳴嘯也看了《另一個大仲馬》,應該會心有戚戚焉。

在內容之外,多米尼克·布蘭科飾演的大仲馬的秘書兼情人,給我留下非常幹練的印象。而大仲馬的扮演者傑拉爾·德帕迪約在《另一個大仲馬》之前就出演過《羅丹的情人》(1988)、《大鼻子情聖》(1990)、《巴爾扎克激情的一生》(1999)和《基督山伯爵》(1998)等著名歷史片,讓我們不得不承認法國是一個文化和歷史大國,一個大演員可以得心應手地飾演那么多大作家和藝術家。而法國電影人通過這種傳統資源的挖掘和現代轉換,也為青少年了解歷史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

影片《言語的秘密生活》(西班牙,2005)表面上沒那么宏大,但通過一位自閉的女臨時護士救治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上的重度燒傷且失明者的故事,也表達了反戰的主題——女主人公的鑽心傷痛和自閉正來源於戰爭中的性侵犯。當然,這部影片遠不止反戰那么簡單,對孤獨這一重大命題和人與人的交往模式也都有探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