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鏡今鑒

古鏡今鑒

《古鏡今鑒》選取了古代的為政、民本,清正、廉潔,節操、品德,學習、修養,哲理、事理,選賢、任能六個方面的150個故事,並對其進行解釋,提出對今人的啟示。每個故事,按照四個層次來寫,該書的具體寫法是:先介紹故事原文,接著對原文的來源及作者進行介紹,然後對原文進行詳細解釋,並翻譯成白話文,最後,進行點評,提出富有哲理的啟示等。該書對於人們做人做事都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為我們積澱了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著許多值得學習、借鑑的東西。 古今中外,許多哲人都認為“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主張“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戰國策·趙策一》),“前車之復,後車之鑑”(《漢書·賈誼傳》)。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平裝: 41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0475316

條形碼: 9787500475316

商品尺寸: 23.6 x 16.8 x 3 cm

商品重量: 680 g

ASIN: B001UQ5IAA

內容簡介

《古鏡今鑒》選取了古代的為政、民本,清正、廉潔,節操、品德,學習、修養,哲理、事理,選賢、任能六個方面的150個故事,並對其進行解釋,提出對今人的啟示。每個故事,按照四個層次來寫,該書的具體寫法是:先介紹故事原文,接著對原文的來源及作者進行介紹,然後對原文進行詳細解釋,並翻譯成白話文,最後,進行點評,提出富有哲理的啟示等。該書對於人們做人做事都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為我們積澱了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著許多值得學習、借鑑的東西。

古今中外,許多哲人都認為“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主張“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戰國策·趙策一》),“前車之復,後車之鑑”(《漢書·賈誼傳》)。

編輯推薦

《古鏡今鑒》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為政·民本,清正·廉潔,節操·品德,學習·修養,哲理·事理,先賢·任能。

文摘

第一編 為政·民本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篇目】

本文節選自《范文正公集》(據《四部叢刊》本)中的《岳陽樓記》。《范文正公集》,北宋范仲淹(諡文正)作。二十九卷,凡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二卷,尺牘三卷。另附錄二十卷,包括《年譜》一卷、《年譜補遺》一卷、《言行拾遺事錄》四卷、《鄱陽遺事錄》一卷等。有影印明翻元刻本。清康熙間范時崇刻本,附收仲淹子純仁(謚忠宣)《范忠宣公集》二十五卷。

《岳陽樓記》是作者應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嶽陽市一帶)太守滕宗諒(字子京,與范仲淹為同年進士)之囑,為重修岳陽樓所寫的記。作者在記述了岳陽樓所在地的形勝後,寫到登樓人因不同景觀而產生的不同心情,最後歸結到全篇的重點議題上,即本段所表達的思想。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進士。少時貧困力學,出仕後有敢言之名。天聖中任西溪鹽官,參與重修捍海堰。景韋占二年(公元1035年),以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次年,上《百官圖》議朝政,被指為同黨,貶知饒州。寶元三年(公元1040年)西夏攻延州,他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改革軍制,鞏固邊防。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參知政事,建議十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等。因為保守派反對,不能實現。他亦罷去執政,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後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工於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於政治內容,詞傳世僅五首,風格較為明健。《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傳誦千古。有《范文正公集》。

目錄

前言

凡例

第一編 為政·民本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吏乃民之役也

民惟邦本

民為貴

天子作民父母

水則載舟水則復舟

平易近民

馬上得天下

鄭陂

食魚無反

呂公泉

不知天寒

賣劍買牛

閻羅包老

遠於萬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親賢臣遠小人

世易時移變法宜也

毋忘在莒

鄒忌諷齊王納諫

捨本逐末

前事不遠吾屬之師

舟中敵國

以人為鑑

五不足恃

均無貧和無寡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推其所為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治國必先齊其家

食鳧雁必以秕

第二編 清正·廉潔

愛蓮說

清郎與清卿

段太尉逸事

懸魚

貪以死祿

與人同利

陶母教子

不受一錢

子罕弗受玉

土階茅屋

合浦珠還

封識宛然

酌貪泉

不持一硯歸

齋馬清風

公儀休辭魚

廉者民之表也

李公葬金

受一大錢

亡隋之弊俗

割席絕交

馬不入廄

身無長物

四知金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

克己奉公

一琴一鶴

但食豬肝

第三編 節操·品德

捨生取義

士為知己者死

不可為不義屈

衣帶中贊

斷頭將軍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留取丹心照汗青

田光伏劍

蘇武節

不食嗟來之食

陋室銘

儉,德之共也

原憲甘貧

曾子不受賜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忍所私以行大義

婿競不調

此之謂大丈夫

聞過則喜聞善則拜樂取於人

一代楷模

殺彘教子

郭伋還州

季札掛劍

立木南門

范張雞黍

元方賣宅

百川灌河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糟糠之妻

第四編 學習·修養

教學相長

問與學相輔而行

宋濂借書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學不可以已

薛譚學謳

牛角掛書

斷織勵學

孟母三遷

弈秋

……

第五編 哲理·事理

第六編 選賢·任能

序言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為我們積澱了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著許多值得學習、借鑑的東西。

東漢哲學家、史學家荀悅曾說:“君子有三鑒:鑒乎古,鑒乎人,鑒乎鏡。”(《申鑒》)

一代明君唐太宗曾對侍臣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新唐書·魏徵傳》)

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鑑古人和外國人,那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學習宗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德國哲學家約瑟夫·狄慈根也指出:“前人的錯誤給我們的教益不亞於他們的積極的成就給我們的教益。”(《狄慈根哲學著作選集》)

古今中外,許多哲人都認為“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主張“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戰國策·趙策一》),“前車之復,後車之鑑”(《漢書·賈誼傳》)。

然而,歷代“書籍浩如煙海,人生豈能盡閱”(《清史稿·戴敦元傳》)。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以類薈萃部分文章,以供今人鑑賞。鑒於此,本書做了一些選文、註譯、點評的工作,希望能夠為讀者鑑古知今提供一些方便。初衷唯此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