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調今譚

內容介紹

清中葉在北京興起的八角鼓岔曲,和其他民間說唱一樣,既是傳統的文藝形式,又是傳統文化觀念的載體。它薰陶影響著一代代人,而時代環境的變化,又不斷豐富和改變著這種傳統文化的積澱。曾經盛極一時的岔曲,存留至今的曲目到底有多少?其中具有欣賞、研究、參考價值或積極意義的是哪些?閱讀《古調今譚》一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古調今譚》的編著者從“摸家底”入手,對岔曲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這種俗曲,過去除部分見於乾嘉年間刊刻的俗曲集《霓裳續譜》、《白雪遺音》外,主要依靠民間口傳手抄行世。民國時期雖有了較好的印刷條件,但包括岔曲在內的民間俗曲,只是剛剛步入文藝殿堂,研究者不多。因此它的存目,除《中國俗曲總目稿》和《北京傳統曲藝總錄》中有不同範圍的收集考察外,只有極少廣告性質的坊間抄本目錄存世。至於曲本,藏家中多是從藝者本人的積累,彼此重複較多,難於涵蓋深遠;到20世紀末,民間(票房)流行傳唱的岔曲還剩二百多首(現在更少了),其餘漸行湮沒。編著者自2000年起,在參與北京票房活動,向票友藝人收集討教的同時,還遍訪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大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北京藝術研究所資料室等單位,多方搜求,往復奔走,較詳盡地查閱了各處收藏的清代抄本,包括私人稿本和書坊抄售的唱本,以及民國時期報刊資料,掌握了約九百首岔曲資料,使存世岔曲空前地匯集起來,改變了分散無序的狀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更加繁難的問題:即通過整理推介,傳承岔曲文化,使它為今天的文化建設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