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汴河

古汴河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開鑿古運河。分東、西兩段:西段起自東都洛陽,西引谷水、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入黃河;東段起自板渚(今河南滎陽北)。

古汴河 古汴河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開鑿古運河。分東、西兩段:西段起自東都洛陽,西引谷水、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入黃河;東段起自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開封市別汴折而東南流。經杞縣、睢縣、寧陵至商丘東南蘄水故道,又經夏邑、永城、安徽宿縣、靈璧、泗縣、江蘇泗洪縣至盱眙對岸注入淮河。在隋煬帝時代所開鑿的運河中,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對當時和以後唐、宋兩代中原和江淮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這條古運河,隋時名通濟渠,唐改名廣濟渠,唐宋時通稱為漕渠,和洛水東段改為汴河和汴渠。
古汴河由靈璧縣虞姬墓入泗縣境,東經長直溝、周莊、彭鋪,

沿泗宿公路北側穿城東注。當地人稱城東一段為東汴河,城西至唐河一段為西汴河。東汴河經水口魏莊、枯河頭、通海店至泗洪縣馬公店約20公里與謝家溝(老濉河)水匯合,東流至青陽鎮折向東南,經石集、城頭至淮頭入洪澤湖。另一支流由泗城西關外繞城過南關閘南下,越10公里至霸王城南石樑子,又南行15公里至天井湖由漴潼河入淮。清康熙十二年(1673),龔起翬著《虹縣誌》時稱此河為南潼河,今則通稱為石樑河。
汴河故道,靈璧以上久淤,靈璧以下至唐河一段,在解放初期尚有河形,後經歷年平整土地,河床已無。唯隋堤尚微有起伏。城東至水口魏莊一段河身尚存。由水口魏莊至泗洪縣洪莊(馬公店東)一段為新濉河所代。洪莊以下故道,自1966年算第三次治濉時,已成泗洪縣內河,不與新濉河通。
汴河以下故道,其說不一,《泗虹合志》亦附疑筆。
一說由天井湖入淮。宋朱弁詩云:“離汶未逾千里道,渡濉先泛萬安湖”。按舊志所說萬安湖即天井湖,有說萬安湖緊連天井湖。當為石樑河至天井湖入漴潼河一線。另一說,汴水至鑱石山下與淮並馳,經龍窩驛、皇崗至二城溝入淮。再一說,泗城之東,其南必有汴河故道。前兩種說法,汴水由石樑河入天井湖一線,系其支流,並非主幹。城東向南有汴河故道入淮之說,則為斷章取義。按泗州舊址在今盱眙縣北,隔河相望,僅2里許,大方向是在泗縣南,《泗虹合志》是略言“東南至泗州入淮”。並非說出城後折向東南。從地勢上看,泗縣東南一帶,盡為崗地。開挖不易。故偏向東北走水口魏莊。枯河頭至青陽折而南下,這是治水上因勢利導的原則。此一線應為主幹無疑。古代河流雖已湮沒,但所經之處,應有河淤遺蹟。今查遍泗縣東南一帶崗地,土質為崗白土、崗黃土,或為坡黑土、砂礓土,無一處有河流淤土。
汴河走水口魏莊、枯河頭、馬公店、青陽一線向南入泗達淮,尚有出土物可證。1951年治濉時,於枯河頭南岸,曾挖出黍子數石。昔傳隋開汴河有“納黍行舟”之說,由枯河頭至通海店一段,地勢較高,向為航運所阻,納黍代水似為有據。
如今,泗縣境內殘餘的汴河故道約50里,雖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