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壩西村

古壩西村

地處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1579人,耕地面積2100畝。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088.60畝(其中:水田1950畝,旱地7138.6 畝),人均耕地3.8畝,主要種植甘蔗、水稻、茶葉等作物;2004年被縣評為青年文明村寨。

基本信息

地理概況

位於古壩西村的台資企業 位於古壩西村的台資企業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古壩西村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1579人,耕地面積2100畝。順德養殖戶租地640畝,投資2000萬元建起鰻魚養殖場,部分養殖戶租地近500畝,開發耕地魚塘。出租耕地456畝給順德碧桂園物業發展公司,辦花卉、無公害蔬菜綜合基地。

古壩西村地處沙灣鎮西北部,分別與古壩東村、新洲村、順德碧桂園、沙頭街南雙玉村接壤,轄內面積1.42平方公里。主要姓氏大多數韓姓。全村下設11個村民小組,現有戶籍人數1760人,流動人口約2000人。

古壩西村的經濟持續穩步發展,村民收入不斷提高,得益於對外招商引資和民營、私營企業的不斷壯大,古壩西村現有廠企40多家,主要生產以樹脂、木業、電路板、電子五金製造為主。此外,古壩西村還大力發展三高農業,以蘭花、綠化苗木、花卉、蔬菜等為主,形成“三高農業的生產格局。村集體總收入720萬元。人均收入14380元。

在鎮委、鎮政府支持下,古壩西村社區綜合大樓在2013年得以順利奠基開工,該工程預計投入418多萬元,目前該大樓已在建設中,預計2014年9月投入使用。藉助新農村建設項目,對聚賢里、豐樂里、西疇五巷共400米路段進行暗渠化、硬底化改造工程,並計畫2014年對北洲片內街巷進行路面、明渠改-暗渠工程改造,以改善村居環境。

古壩西村注重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每年12月舉辦敬老活動,宴請村60歲以上的村民和居民歡聚一堂,共嘗晚餐,發放節日的慰問金,並每月為60歲及以上老人發放生果金80元,充分發揚敬老愛老的中華美德。每年由村集體出資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村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建造和開放老人活動中心、農家書屋功村民娛樂、閱讀,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經濟狀況

2002年村經濟收入近9638萬元,村民人平收入4187元。為村民買了家庭財產保險,補貼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給6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助金。妥善安排五保戶生活。

村容村貌

不斷完善和美化村民的生活環境,改善社會治安狀況,投入30多萬元建造治安監控視頻,社會治安秩序良好,群治滿意度不斷提高。級改造了村的垃圾中轉站,街巷的下水道工程,增設了街巷路燈,建造山頂中心公園、古西村文化活動中心、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康樂設施,村民民眾的生活環境日臻完善。

2007年榮獲廣州市衛生村、廣州市計生模範村;2008年榮獲廣州市計生合格村;2009年榮獲廣州市計生先進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088.60畝(其中:水田1950畝,旱地7138.6 畝),人均耕地3.8畝,主要種植甘蔗、水稻、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6465.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0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46畝,其中養殖面積18畝;茶園面積603畝;甘蔗面積499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88戶通自來水,有688戶通電,有59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5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5戶(分別占總數的65%和43%)。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 、砂石 路面;村內主幹道多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8輛,拖拉機128輛,機車21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950畝,有效灌溉率為4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9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8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81戶。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4.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19.90萬元,占總收入的74.3%;畜牧業收入 104.50萬元,占總收入的1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043頭,肉牛32頭,肉羊90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1.8%;林業收入4.35萬元,占總收入的 0.5%;第二、三產業收入90.8萬元,占總收入的10.9 %;工資性收入6.56萬元,占總收入的0.8%。農民人均純收入17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3人(占勞動力的8.7%),在省內務工68人,到省外務工3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 、水稻、茶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7.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該村特色產業為製作土陶,目前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茶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10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88戶,共有鄉村人口2949人,其中男性1457人,女性1492人。其中農業人口2854人,勞動力1180人。該村以漢族、傣族為主,其中漢族1786人,傣族787人,布朗族226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77 人,參合率84%;享受低保26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5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757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在校學生334人,距離沙河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4人,其中小學生334人,中學生1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被縣評為青年文明村寨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4 人,少數民族黨員15人,其中男黨員45人、女黨員9人。2003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忙開、崗東、忙東、青海、那落、那落山、大擺、罵梅樹、忙嘎、回堆、邦協、忙勒、新村 垛火、忙開等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173人。該村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428.33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1215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81元;人均有基本農田0.7畝;人均有經濟林果0.03畝;每戶有1院安居房、有688個科技明白人、有8個好的發展項目、有281個以沼氣為主的潔淨能源;有1個黨群致富聯合體,有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15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有8條進村入社硬板路;村級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8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8個,有產業發展規劃14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國差,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複種指數不高,行不成產業化經營模式,半山區和壩區發展不平衡,貧困面大,發展步伐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鞏固甘蔗產業,生態化發展茶葉產業,以養殖小區方式推進養殖業發展,培育運輸業,最終實現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經濟發展。到202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4684萬元,每年遞增15.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與全省同步實現小康。根據這一總體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嚴格控制在8%以內,基本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