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髮簪

古典髮簪

古典髮簪是指模仿古人佩帶的髮簪效果製作的改良髮簪,常出現在古裝劇中。經改良後的古典髮簪,造型更簡潔精美,質地輕盈,既可在拍攝藝術照時佩帶,也可用於日常佩帶。

古典髮簪

古典髮簪是指模仿古人佩帶的髮簪效果製作的改良髮簪,常出現在古裝劇中。經改良後的古典髮簪,造型更簡潔精美,質地輕盈,既可在拍攝藝術照時佩帶,也可用於日常佩帶。廣受Coser,漢服的愛好者歡迎,精緻典雅的髮簪更是新娘頭上的一道風景線!

兩種日常用法

方法一

1、先將頭髮紮成馬尾
2、將頭髮卷緊,再盤繞成一個圓 ,將發尾塞進盤好的髻中
3、用髮簪挑起一絡頭髮,將髮簪插進頭髮內的皮筋里
(也可將髮簪另一端插出來,在尾端壓一撮頭髮在髮簪下面能更緊固)

方法二

1.洗頭後適當揩乾頭髮,用梳子將帶濕頭髮挑出一束,其基部成菱形或三角形,將頭髮梳順。
2.用右手捏住這束頭髮,左手食指緊靠頭髮根部,將頭髮按順時針方向從髮根卷向發梢繞在左手食指上,形成平貼在頭髮上的發圈。
3.發圈盤好後,用拇指、中指撳住發圈,用髮夾(夾叉)穿入發圈中,夾住發圈和發梢。

髮簪的歷史

古語有云: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髮簪在古代也叫步搖,在唐朝年間,皇宮裡只要哪個女子能得到皇上恩賜的金步搖,就表示她已經得到了皇上的寵愛,這是身份的象徵。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於髮簪的記錄,髮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
《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
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髮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髮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
《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髮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
宋代陸游《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明清時期,髮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髮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髮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近現代,隨著人們的髮式的改變,髮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而逐漸衰亡。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盛裝時,仍保留著髮簪滿頭的習尚。如滿族婦女盛裝時常插的“大扁方”銀簪,形狀為扁長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紋圖案,已婚婦女穿插髻間,既固發又起美飾作用。苗族女子將長發挽髻於頂,發間插飾7、8根尖頭銀簪。黎族新娘頭上,排列插飾10幾根銀髮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

少數民族髮簪少數民族髮簪

從今天各民族的髮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髮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髮簪的風格,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許多民族插飾髮簪除了固發和美飾外,還把它當作男女成年的標誌,有的民族還把髮簪當做護身符插於發間,以祈願得到神靈的佑護。髮簪還是如今一些地區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首選的定情信物。廣西東蘭一帶的壯族、瑤族有春節擊銅鼓祈年的習俗,每年春節,未婚女子常用銀簪連同自己的髮辮一起敲擊銅鼓,並將銀簪作為定情物贈送給在場的意中人收留。這是男女之間最珍貴的禮物,婚後,丈夫要將銀簪奉還妻子,插回妻子的頭上,以祈願生活幸福,白頭偕老。

髮簪

古代發簪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古典髮簪古典髮簪

髮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髮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
在皇宮之中,非常忌諱越級之行為。所以在皇宮之中,金鳳簪應該是皇后的專用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